爱情爱情是我们生命中富有意义的重要经验。
在自由的现代社会,人大多有爱情的经验,因此,按情理说,人们基本上应当都知道爱情为何。
然而,实则不然。
人虽有类似爱情的经验,但却常不知爱情为何,也没有用心思想爱情为何。
正因不明知何为爱情,人们的「爱情」经验常是混乱的、驳杂的因而是不完美的、有问题的。
人当然不是在已经对爱情有了深刻理解之后才进入爱情的,恰好相反,我们是在爱情经验中才开始对爱情有反思的理解。
爱情是直接的而非反思的,但真正爱情的维系与体现则需要深刻的反思。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思爱情,以下我们要对爱情进行一种现象学探究(phenomenological investigation),意图指出爱情的本质性特质。
我们先分析爱情是什么,再指出爱情不是什么,然后我们要再指出爱情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它的的道德性。
1爱情是合一的情感。
爱情是对另一个人的强烈喜爱,在这喜爱中含着强烈与所爱者结合的情感,而性结合是这个情感结合最为具体且核心的内涵。
完全结合──成为一体──的欲望是爱情的核心要素;缺乏这个要素,爱情就不成其为爱情。
正是这个特点使得爱情与其他情感有本质的区别。
身体于是成为爱情的核心点,因为「成为一体」就是两个身体的结合。
或许也只有像我们这样的身体存有者才产生像我们这样的爱情。
但我们必须强调,这种结合的欲望不可化约为单纯的性欲或性冲动,因为成为一体绝对不等于两个人的肉体性结合,虽然成为一体会透过身体结合表示。
爱人间的成为一体是整体的,包含生命的每一个向度,如身体、心灵、信仰、命运、生活等。
在这种一体中包含着两个完全相反的情感意向:一是彻底拥有所爱者,一是彻底给予所爱者。
这就是说,一方面爱人渴望所爱者完全为其所有,是彻底属于他-她的;另一方面,爱人也愿意将自己委身于所爱者,完全为所爱者所有。
爱人不在爱人之外,爱人宛如被爱人生出,正如亚当对着夏娃说的,「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创2:23)。
爱人在这关系中免除了一切的孤独,因为有另一个人弥补了他-她生命的不完整性,有另一个人倍伴着他-她、与他-她生活在一起。
他-她可以向爱人倾诉一切喜乐、忧伤、痛苦,他-她可以向爱表达需要并坦露软弱,也可以向爱人祈求帮助及所需要的,并且完全相信爱人会响应他-她;反过来说也一样,爱人愿意为爱人付出一切,愿意将自己所有的一切与爱人分享,成为爱人不可分割的部分。
这是人间最完美的关系,也是一切关系的典范。
这样,爱人在爱人的生命中是无可取代的,以致于失去了他或她,爱人就成了一个残缺不全的人。
因此,圆满的爱情是双向的,即爱人彼此相爱且彼此期待结合(单向的爱情是存在的,但这是不圆满的爱情,这爱情只对一个人有意义且只为一个人所意识)。
这种强烈的一体感引生爱人的「幸福感」,爱人在其中感到与所爱者结合的极度欢悦与满足,就在这种极美的幸福感中女人信任男人因而十分愿意与他一起生养小孩,人类的生命因而就在这种幸福感中延续下来并且构成社会。
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完全将自己给予爱人且不在意是否完全拥有爱人,那么我们有理由怀欵他-她是真心在爱着他-她的爱人。
2爱情是整体的情感。
爱情是对另一个人的整体喜爱,即爱着一个人,想要完全拥有整个的爱人而不是爱人的某个部份。
如果不能爱整个人,那么也就无法与爱人有完全的结合。
虽然身体、相貌在爱情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爱情绝不只是对身体的情感,或具体言之,爱情不等于性欲或美貌的渴慕;爱情当然也不只爱着一个人的才华、性格。
爱情确实不是一开始就清楚出现这种对爱人的整体情感,通常某个特别的喜爱是爱情的起点,然而无论如何,如果个别特质的喜爱不能升华为整体的爱感则爱情就不可能,或者有的也是一种有缺陷的爱情、不完整的爱情。
如果爱人还有什么被排除在爱人之外或为爱人所忽略,或者,如果爱人还有什么没有呈现给爱人或向爱人隐藏,那么这爱情便是不完整的,隐藏着分裂危机的。
但我们必须强调,爱整个人不是自然的,更不是必然的,而是需要思想与意志的协助。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甚至是十分不完美的,包括爱者与所爱者。
因此,当一个人愈能思想所爱者与自己的人格特质,以及反省爱情、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则他-她就愈能决定是否要整个地爱那个人。
如此一来,爱整个人就是一种接纳、承担与自我转化,因为他-她必须能调整、改变自己许多情感、态度、思想、偏见因而才能接纳并爱所爱者的整个人。
在此,爱情绝不是一种情感的冲动,也不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就算一见钟情,这情也绝对需要意志与理性的护持,否则必定消失不见),而是具有反思性的情感。
因为涉及整个人,因而我们必然调整我们的态度并自然会慎思熟虑。
在反思中爱人的整体价值愈突显,我们就愈愿意投注我们的爱;反之则不然。
这种爱情的整体感必然表现为对所爱者的整体关心,即在意或担忧所爱者处于恶的状态中,或者反过来说,即渴望所爱者处于幸福的状态中。
因此,爱人所渴望的结合是一种整体的结合,即身体、心理、知识、道德、信仰、命运的结合,爱人因而对所爱者整个人有着高度的关注与敏感。
这是爱情最为纯真与浪漫所在:爱人整个地投注于所爱者,而所爱者亦整个地被接纳、喜爱与关注。
3爱情是自发的情感。
爱情是自发的,而非强迫的。
自发的并非意味着不需要努力或培养,而只意味着不被勉强。
这是极为可贵的特质,爱情的欢悦与力量即来自于这种自发性,人因这个自发性的爱而显得满富生命力。
若单单有一方具有这种自发性,不可能产生两人的爱情;但单单一人也能具有这种自发的爱情,换言之,爱情不总是存在于两个人之间──单恋或暗恋也都是爱情,虽然不完整。
自发意味着自由。
因为爱情是自发的,因而意向于排除任何否定的因素──包括外在的限制(如他人的阻碍)与内在的限制(如爱人的种种现实缺陷),即不愿受约束而只愿与所爱者结合。
这就是爱情的自由特质。
除了爱者自己之外,没有人能否定这种自发的爱情,换言之,爱者愿意承担爱情的一切艰难,并努力克服这些艰难。
因而自发的爱情是负责的,这即是说,所有怀着爱情的人都是愿为其爱情全然献身并承担其所有结果的人,这正是爱情不可估量的力量所在。
然而,自发也意味着自我的直接展现,因而爱情必然带有爱者之自我的特质。
什么样的自我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爱情,这或许就是个每个人的爱情命运;一个人将有什么样的爱情,他-她所爱的人将有什么结局,似乎已然被他-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决定。
对此,我们必须坚决强调,没有美善的人格就不可能有美善的爱情;德性决定了爱情的质量。
一个人会藉由爱情而成就良善或因爱情而为恶,取完全决于他-她的德性。
然而,爱情之为爱情必然意向于德性与完美的人格,纯真的爱情被有德性的人所吸引;爱情直觉地知道人格的价值──什么样的人是值得将生命给予他-她的人;反过来说,只有有德的人才能保障纯真的爱情。
4爱情是美善的情感。
「情人眼里出西施」。
爱情不只会让一个人有美化爱之对象的眼睛,而且也会给爱人美化世界的眼睛。
爱人因着美化爱人因而美化爱人所居处的世界。
爱人宛如因为得到了爱情而无视于或原谅世界的丑恶,因而视世界为美好的、良善的。
这似乎是说,只要有爱情,什么事都是可以原谅的、忍受的;爱情使一个人得到了忍受并超越丑恶的力量,因为爱情使一个人得到了最大的安慰。
因而爱情的世界是美的世界、理想的世界,再丑恶、卑劣的世界,只要有爱情,那世界就会变美或就会有美。
世上许多崇高的行为与优美的作品都是来自于爱情的激发,许多人也因为爱情而变为美善。
因此,爱情的美善不仅止于一种看待事物的主观观点,而是具有改变人事物的创造力量。
爱情具有使人事物变得美善的创造性。
然而,爱情不会撒谎。
虽然爱情本身是美善的,因而易于视事物为美善。
但是,爱情不会把恶视为善,把丑视为美。
正好相反,在爱情里,善恶、美丑是分明的,正因为爱情本身是美的与善的,因而爱情对于善恶、美丑特别敏感。
爱人会因为知觉到爱人的丑恶而取消(至少减低)对爱人的爱情,换言之,爱情不愿也不会存在于丑恶之处。
不顾爱人的丑恶而仍爱着他-她,这不是爱情,而是自私的情欲或迷恋。
因此,爱情本身基本上是清洁的甚或圣洁的,在此生出许多美德来,如忠贞、诚实、同情、包容、寛恕、赞美、忍耐、毅力、正义等。
就发生的观点看,爱情似乎是道德的一个源生地。
故此,爱情本身即有批判力,因为它无法容忍丑恶存在。
清楚认识到爱人身上的丑恶绝对影响我们的爱情意愿,即是否愿意继续维系这个爱情,因为我们会疑惑具有如此丑恶的人是否值得我们继续爱他-她。
这里存在着不确定性。
倘若爱愈强,则我们愈能也愈愿意以爱改变爱人的丑恶;反之,则愈无能且无意愿。
极致的爱情当愿意承受爱人的丑恶并意图协助改变,然而这爱的美意并不能保证有效果,因此,这就易生爱的悲剧。
5爱情指向婚姻。
现实上爱情不一定发展为婚姻,但作为整体的情感,爱情本质上即意向于婚姻,即欲与所爱者完全结合。
这点与爱情作为合一的情感不可分。
与所爱者完全结合只有与他-她一起生活才可能,而一起生活就意味着进入婚姻。
爱情不可能不渴望与爱人一起生活,因而不可能不意向于婚姻(在对爱人的情感中为自己保留一种「自由」、「自主」的可能性者不可能是真正的爱情,或者,对情人怀着测试或等着看之心情者也不可能是真正的爱人。
爱情里没有精于计算的自我)。
因此,凡因爱情而一起生活者即是夫妻,即是已然进入婚姻状态(同居者虽法律上尚非为夫妻,但实质上已然为一起过生活的夫妻)。
婚礼是婚姻的宣告,但不宣告不表示就不是婚姻;男女「一体地」生活在一起(如同居)就是过着婚姻生活,只是他们欠缺一个社会宣告而已(但他们应当要宣告,不宣告意味着不愿意为其同居生活负责,即保留分离的可能性)。
爱情指向婚姻正意味着爱情深知自身的脆弱以及它的严肃要求,即以一个客观的约束来保障爱情将要完成的使命──延续人类生命,以及忠诚地、专一地为所爱的人献身并要求所爱者亦为他-她献身。
所有在爱情里的人都知道他-她正拥有的爱情可能遭到破坏因而消失,但因爱而不愿意有这种破坏,尤其爱情有了「结晶」之后更需要一个稳固的爱的关系以维持爱情所带来的新生活。
因此,爱人需要爱人的保证,爱人也要求爱人向社会其他人宣告他们彼此相爱并愿意为这个爱而持续一起生活;这个宣告期待其他人承认与协助他们的爱的关系,并且排斥其他人侵犯他们的爱的关系;而这个宣告的有效性只有建立在所处社会的「合法承认」上方才可能,因为唯有在合法的基础上才有正当的、权威的保证。
这就是婚姻对爱情的意义:婚姻始终意味着一种社会的权威性保证。
可见,爱情需要婚姻并要求婚姻,所以虽然「在婚姻形式之外,存在着并且将总是存在着爱情。
但是,要求以各种婚姻形式来体现的,恰恰是爱情而非其他的力量」(Scruton 2006:264)。
不愿意进入婚姻的爱情始终意味着一种不愿意负责的爱情。
把爱情与婚姻割裂开来,这是对爱情的斵伤,使得爱情无法圆满自我实现。
6爱情是偶然的情感。
虽然爱情是强烈的、整体的、自发的,但它却也是一种偶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