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翻译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科学翻译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上海科技翻译ShanghaiJournalofTranslatorsforScienceandTechnology2001No.1

[收稿日期]2000209228[作者简介]佘协斌(1946-),男,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学术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法国文学。张峰(1974-),陈琳(1976-),李伯和(1969-),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科学翻译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

历史回顾与思考

佘协斌 张 峰 陈 琳 李伯和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摘要]本文对科学翻译范畴、历史分期、理论发展以及科技翻译思维、文体、标准、翻译学等几个科学翻译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历史回顾与综述,提出了作者的思考与看法。[关键词]科学翻译;范畴;分期;理论研究;回顾与思考[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141(2001)0120001206

回顾我国科学翻译活动和研究的发展历

程,对其中的某些基本问题进行梳理、思考与

展望,对进一步开创科学翻译研究的新局面

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一、关于科学翻译范畴的界定

目前有两种提法,一是科技翻译,一是科

学翻译。有人认为,科技翻译涵盖了科学翻

译,因为科技乃是科学和技术的统称;而另一

些人则认为后者涵盖了前者,因为科学包括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而人们一般把“科技”

理解为纯自然科学。究竟何种提法好,有一个

习惯问题,也有一个具体翻译内容问题,很难

作统一规定。但是我们也不能把两者完全等

同起来,说此即彼。笔者认为:从学科的分类

及从历史上翻译内容的发展来看,还是提“科

学翻译”为好,以便将其与“文学翻译”区别开

来。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

我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众所周知,在我国,绵延千年的佛经翻译之后,便是西方传教士

与中国士大夫相结合的翻译活动,从而开创

了翻译介绍西方科技文献的历史。据马祖毅

考察,这一时期翻译的欧籍主要涉及天文学、

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学、采矿冶金、军工

学、生理学、医学、生物学、舆地学,虽然也介绍了少量语言学、文学、哲学、神学及其他社

科文献,但其主流应该说是自然科学。值得注

意的是,王徵(1571-1644)将西方语言、科

技、哲理三类书籍分别称之为“资耳目”、“资

手足”、“资心”之书,认为“资手足”之书,乃是

“有益于国计民生、国家兴作甚急”的科技书。

此后的提法有:“西术翻译”,“西学翻译”,“西

洋科学翻译”。真正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的世

界观、方法论和学术、思想、文化的哲学社会

科学翻译则始于1898年严复首次翻译《天演

论》。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民族危机日益深

重,维新派首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不满足于

翻译洋务派看中的西方兵工技艺、声光化电

诸书,而主张翻译政治法律及各种学术著作,从而扩大了翻译范畴,大批的西方哲学、政治

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理论等著作陆续介

绍到国内。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翻译出

现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不仅自然科学文

献的翻译车载斗量,无法统计,社会科学文献

的翻译也开创了新纪元。据统计,1949-1954年共出版马列、哲学、政法、经济、文教、史地

等方面的译著达1811种。1956-1966年仅

商务出版社就出版社科译著437种。1978-

1990年全国出版社科译著7480种。

・1

・从以上简述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科学翻

译活动从纯科技领域(即自然科学领域)开

始,逐步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进入了一个全

面发展、比翼双飞的新时期。故笔者认为:科

技翻译应纳入科学翻译范围。或者说,科技翻

译是科学翻译的狭义理解,具体指自然科学

及工程技术文献翻译;科学翻译则包括自然

科学(含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科学)和社会科

学文献的翻译。黎难秋先生的定义是:科学翻

译应界定为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工程范畴的

翻译,以及涵盖哲学和除文学艺术之外所有

社会科学范畴的翻译。我们认为这个界定是

符合我国翻译活动实际的。科学翻译和宗教

翻译、文学翻译一起,构成了我国翻译实践活

动的三大体系。

二、关于中国科学翻译史的分期

对我国科学翻译史开始作系统而全面的

研究还只是10多年的事。在这方面做出突出

贡献的首推马祖毅、黎难秋、方梦之、李亚舒

等人。马祖毅在《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

分,1984)、《中国翻译史》(上卷,1999)两部书

中,对我国科学翻译活动及有关译论进行了

考察与综述。黎难秋则先后推出了《中国科学

文献翻译史稿》(1993)和《中国科学翻译史

料》(1996)两部专著。《史稿》比较全面地叙述

了我国科学文献翻译的历史,论述了数学、物

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医药学和马克

思主义学说等一些主要近代学科著作在我国

翻译、出版及传播与影响等情况,极具史料与

学术研究价值。《史料》则收集了我国历史上

的各种奏疏、序言识语、目录提要、论述、翻译

机构、翻译人物及长篇专文等七个方面的资

料。

科学翻译活动究竟起于何时?应如何进

行历史分期?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

题。有人说我国科学翻译的历史只有几百年,黎难秋却认为从汉魏晋唐佛经翻译时就已经

出现了,理由是佛经译著中蕴涵了一些外国

哲学、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与中外科学交流有关。据此,他将我国科

学翻译史分为如下6个时期:1、汉魏晋唐

——附庸期;2、明末清初——萌芽期;3、清末

——成长期;4、民国时期(1912-1949)——

形成期;5、新中国初期(1950-1966)——特

殊发展期;6、1978年至今——全面发展期。

他指出:“在这六个时期内,科学翻译活动在

延续时间、规模、成果、涉及文种与学科及对

我国科学文化的影响,均各具特色。可以说,这六个时期基本上构架了中国科学翻译历史

的主体。”[中国翻译,1999,(3-4)]此外,方梦之也系统地考察过我国科学

翻译历史。他认为我国的科技翻译史最早可

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始于鸦片战争后的西学

东渐是“继18世纪末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来

华传播和翻译天文、算学、地理、物理、水利等

西学著作后的又一次翻译高潮”。李亚舒则把

解放后我国科技翻译活动分为三个阶段:1、

艰苦创业期(1949-1966年);2、愚昧蒙难时

期(1966-1976年);3、振兴中华时期(1976

-至今)。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叫法不同,李亚舒和

黎难秋都不约而同地把文革结束改革开放至

今这一段时期界定为科学翻译活动的全盛时

期。其特点是:规模大、范围广、译者多、对我

国科学文化及理论建设贡献大、译论译技研

究与交流出现新局面,和文学翻译及其他领

域的翻译一起,形成了我国第四次翻译高潮。

行文至此,恰逢李、黎主编的《中国科学翻译

史》出版,该书更为宏观地将我国科学翻译的

发展史划分为五个主要历史阶段:古代(汉至

明初)、中古代(明、清)、近代(清末民初)、现

代(民国时期)和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至今)。

三、关于科学翻译研究的历史回顾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大多侧重文学翻译与宗教(特别是佛教)翻

译,探讨科技翻译的文章寥若晨星。虽然明清

之际的传教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

・2・等人也发表过一些关于科学翻译的意见,但

大多是片断、零星的议论,散见于译本的序言

及提要中。到了民国时期,随着科学翻译的种

类和数量的增多,有关科学翻译的讨论逐步

多了起来,内容涉及翻译标准、方法、译才条

件、名词术语定名及译品质量评论等。尤其在

翻译标准方面,已将讨论的重点转向“信”、

“达”、“雅”三者彼此的主次关系上;翻译方法

则集中在“直译”、“意译”与译品质量的关系

上,并外延至“歪译”、“胡译”、“死译”等概念

的讨论与批评。

解放后科技译论的研究以“文革”为界基

本上分为两个时期。“文革”前新中国百废待

兴,迫切需要翻译引进科技资源。这一时期翻

译工作的特点主要是前苏联译著的兴盛,关

于科技译论的讨论也是围绕俄语而展开,《翻

译通报》、《俄语教学与翻译》、《俄语教学研

究》等刊物是这一时期讨论科学译论的主要

园地。据不完全统计,1951-1952年,《翻译

通报》上发表的有关科学翻译的文章就有35篇。“文革”后,中国译界展开了对翻译标准的

大讨论,并且对翻译技巧进行了全方位研究。

尤其是进入80年代后,随着一批外语与翻译

刊物(如《翻译通讯》、《中国翻译》等)的问世,并且纷纷开辟“科技翻译”专栏,以及《上海科

技翻译》、《中国科技翻译》等专业性杂志的创

刊,探讨科学翻译的论文与日俱增,据统计不

下数千篇。与此同时,一批探讨科技翻译理论

与技巧的专著、教材、论文集亦陆续出版,使

我国科学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80年代中期之前,论文论著大多收集、罗列语言材料,在词、句等表层语符转换的狭

小领域内研究翻译,主要是科学翻译实践的

经验总结,如把翻译方法与技巧概括为引申、

转义、增词、减词、合句、分句等,从语法角度

探讨冠词、介词、代词、主动态、被动态、从句、

分词,甚至具体到某一个词的译法。人们把细

致描写翻译现象作为科学翻译研究的主要手

段。这些研究成果当然是有益的,不可或缺的,不足的是它们未能上升到宏观的深层次

的理论高度。随着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

代现代语言学及其他边缘学科逐渐被引入翻

译研究领域,给科学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

力,人们开始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与手段来

研究科学翻译现象。例如篇章语言学的引进

使翻译技巧的研究突破了词级、句级的束缚;逻辑学用于科技文献的理解、表达及审校;冗

余信息理论用于解释增词、减词现象;修辞学

与文体学用于不同科学文体的翻译,心理学

用于科学翻译思维,信息论用于科学中的信

息传递与机器翻译,等等。当然,这些新的研

究还只是刚刚开始,正如方梦之在回顾1980

-1991年科技翻译理论研究后指出的那样:“科技翻译理论的研究已旁及许多学科,但其

深度尚嫌不够,这就影响到理论研究的完整

性与彻底性。”“因此,科技翻译的研究尚有待

改进与完善。”[中国翻译,1992,(2)]四、关于科技翻译思维研究

当代翻译理论认为:思维活动是翻译的

基础层次,思维活动的规律和语言活动的规

律一样,制约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翻译思维

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一般认

为,文学作品是形象地反映现实,因此文学翻

译是运用形象思维;科学是抽象地反映现实,因此科学翻译是运用抽象思维。这种认识是

对的,只是不完全。诚然,科技语体的客观性、

逻辑性与抽象性,决定了译者主要运用抽象

思维,或曰逻辑思维,即译者的思维活动形式

是运用语言知识和有关科技知识展开理解、

判断与推理活动,以此来对一篇科技文章所

要说明的技术问题或所要论证的科学观点进

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从提

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从原材料到产品等这样

的逻辑顺序进行再认识、整理与加工。这一点

无疑是大家所公认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

方面,尽管是主要方面。另一方面是,近年来

的研究表明:“任何文体(包括科技文体和政

论文体)的翻译也需要形象思维。”“科技翻译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