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原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地理环境分析

中原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地理环境分析

中原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地理环境分析22101030 缪海洋摘要:中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原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河南省居中的地理位置、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和黄河的影响,使中原文化表现出创造性与根源性、历史延续性、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差异性等特点。

关键词:中原文化;地理环境;文化特点一、中原文化及其特点中原文化是河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中原文化泛指以河南为中心,包括其周边地区在内的地域文化;狭义的中原文化仅指河南省域内的文化。

本文中的中原文化是就狭义而言的。

中原文化是几千年来人们改造该地区的环境所形成的,它具有自己的时空特点和文化特质,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一)根源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

无论是人类记载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肇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到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学文化,都发生在河南。

夏、商、周三代,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同样发端于河南。

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也正是在研究总结三代文明的基础上而生成于河南的。

(二)创造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

无论是经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构,还是汉文字和商业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发明与中医药的重大发现,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记。

《易经》、《道德经》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独特发现,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

李斯提出的郡县制,确立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模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张衡的浑天仪,都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兼容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具有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

中原文化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渠道,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

考古人员发现,20万年前南北文化就交汇在中原一带。

进入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文化融合更为深化。

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与周边地域文化具有许多共同点。

胡服、胡乐、胡舞、胡人食品在汉唐间传入中原,都融入中原文化之中。

世界其他地区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传入中原,却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纳,成为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开放性就是说中原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集中表现在:一是辐射各地。

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

二是化民成俗。

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常常被统治者编成统一的范本,推广到社会及家庭教育的逐个环节,从而实现了“万里同风”的社会效果。

三是远播异域。

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主要是通过陆路交通向东向西广泛传播,不仅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开辟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

从北宋开始,中原文化凭借当时最发达的航海技术,远播南亚、非洲各国,也开辟了世界文明海路传播的新纪元。

(五)历史延续性中原文化如果从河南裴李岗文化算起,已绵延八千年之久。

从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再到河南龙山文化,三代的夏、商、周文化,以至秦汉及其以后,各朝代文化始终延续发展。

历史上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王朝、蒙古族的大元帝国在中原建立政权,不仅没有使中原文化中断,反而使少数民族自身受到汉化。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只有中原文化始终自成体系,向来不曾被异化、被中断。

这一点,在中国所有地域文化中是最为突出的。

(六)地区差异性由于中原地区位置居中,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具有过渡性,中原文化在吸收周边地区文化精髓的过程中所受影响程度不同,使中原文化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主要通过方言特点、风俗习惯、建筑风格和耕作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根据方言特点和风俗习惯,中原文化可以分为具有楚文化特点的淮上文化(豫南文化),具有燕赵文化特点的郑卫文化(豫北文化),豫西的伊洛文化,豫东的宛颍文化,以及位于黄淮中间带的淮汝文化等。

二、中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一)中原文化的起源以种植农业为标志划分,从裴李岗文化开始算起,中原地区的文化起源距今至少已有八千年之久。

在裴李岗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农业已经告别刀耕火种时代,进入锄耕阶段,当时的粮食产量相当可观。

后经仰韶文化时代进一步发展,农业工具的种类、数量和大型农具增多,并且制作更精良,储藏用的窖穴比过去更大,家畜饲养量增多。

更重要的是长期积累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经验,为中原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文字的出现作为划分标志,中原文明的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距今6000-5000年,属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时期为文明因素起源、积累期,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发展水平大体相同,处于并行发展的时期。

此时,中原占有地理位置上的中心地位,尚未取得政治和文化上的中心地位。

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文明因素陆续出现,社会也在发生悄然改变。

人们用模仿外界事物形状的简单符号纪录事件、表达感受,已出土的该时期的许多器物上的刻画符号正是后世文字的萌芽;一些大型聚落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组织发展、管理权威增强的证明;婚姻关系、社会组织、财产贫富等方面的变化,在许多墓葬中开始反应。

郑州西山发现的仰韶时代古城址,不只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同时标志着中原地区城市文明的开始。

第二阶段,初级文明逐渐形成,中原文明的中心地位开始明朗。

从仰韶文化经龙山文化发展到二里头文化,中原地区的文明因素在这一时段有一种急速增长的趋势。

这与周边地区的同期文化形成明显的反差。

由地区考古学的发掘看,仰韶文化时期,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等,都曾由东向西或由南向北扩展到豫东和豫南,甚至深入到豫中地区。

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原来占据河南商丘、周口、许昌、郑州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或退回山东,或融合于当地,完全被河南龙山文化所取代。

这种现象反映中原文化在不断汲取周边文明因素的基础上,走在了其他文化的前面。

城市的出现与发展,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中原仰韶文化时期仅发现一座郑州西山古城。

而龙山时代河南已发现了安阳后岗、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辉县孟庄、新密古城寨等五处古城。

龙山时代大批城堡的出现,标志着一个邦国林立的初级文明社会在中原大地已经出现。

(二)中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夏、商、周三代是中原文化的奠基时期。

文字的产生使文化的传播与继承有了强有力的武器,故天文历法、礼乐制度,以及其他种种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得以逐渐纪录下来。

文化的兴旺,促进了农、工、商业的发展和政权的完整化,社会秩序也得以安定下来。

春秋战国是中原文化的第一个繁荣时期。

以儒学为首的诸子百家之学群起争鸣,使中原文化高度高度繁荣。

这一时期中原文化的重心在以河南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两汉时期,中原文化进入第二个繁荣时期。

当时文化界的代表人物有:贾谊(洛阳人)、晁错(颍川人)、张衡(南阳人)、张仲景(南阳人)。

由此可见,中原文化的第二个繁荣时期,文化人分布的范围虽有所扩大,但其重点仍在黄河中下游一带。

隋唐时期,中原文化进入第三个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生活在河南的文化名人有: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

他们对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建都东京(今河南开封),中原文化凭借政治中心的推动得到了高度发展。

籍隶中原的第一流文化人物有:邵雍,程颐、程颢兄弟。

另外像苏轼、王安石等虽非河南人,但是他们长期在河南做官,在河南的土地上创造了光耀千秋的北宋文化。

三、地理环境对中原文化起源与发展的深刻影响(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原位居天下之中,北有燕赵,南接荆楚,东邻齐鲁,西傍秦晋,历来是四方经济、文化交流必经之地,也是周边地区文化交融汇聚的场所。

远古时期,东边的海岱文化、南边的荆楚文化、北边的燕赵文化和西边的秦晋文化都曾在中原地区渗透、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七雄逐鹿中原,加速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交融。

北魏拓跋氏统一北方入居河南,带来北方粗犷的草原文化。

从战国至隋唐以来,河南为全国的交通中心,战国时期以开封为中心沟通江淮的鸿沟水系,隋唐时期以洛阳、开封为中心开凿的南北大运河,对当时沟通我国东西南北地区的物质文化交流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同时也给位居运河航运中心地区的中原文化发展提供了与周边文化广泛接触的便利。

通过与四面八方的交流,中原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人们的视野更广大,胸怀更宽阔,发现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越强,使中原地区率先步入文明社会,且处于文化的主导地位。

(二)适宜的自然环境中原地区处于黄河中下游。

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均温度8-12℃,属亚热带和温带半湿润地区,年降雨量为500-1000mm。

据考古学家和古地理学家研究,距今8000-3000年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原地区的年均温度比现在高3-4℃,这里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并且具有山地、平原、盆地、沼泽等多种地形,为人类的生息繁衍、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这里的地表覆盖着厚厚的黄土,肥沃的黄土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和氮、磷、钾等植物生长所需的矿物质,并具有质地均匀、结构疏松、易于耕种等特点,是种植稻、粟、黍等粮食作物,养殖牛羊等牲畜的良好土壤,这为中原先民开发农业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

(三)贯穿中原地区的黄河黄河携带着黄土高原的肥沃泥土顺流东下,先在豫西的黄河谷地中形成一级宽广的台地,这些台地土壤肥沃,靠近水源,为中原地区早期的先民们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场所,他们创造了形成中华文明基础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后在孟津以下,黄河散漫流动,形成宽广的黄河冲积平原,纵横交错的支流水系和数量众多的湖泊洼地为中原地区原始农业的形成和发展准备了物质基础。

黄河水流分选精良的细粒黏土,构成了烧制陶器的理想材料。

但是在距今四千年前的气候演进的不规则颤动,导致黄河河水暴涨,引发了中原地区的大洪水,以大禹为首的中原先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洪水治理活动。

洪水的治理对中原文明的进步及中原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它不仅解决了当时人们面临的水灾问题,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更重要的是加速了各部族及各酋邦王国间的联盟与融合,强化了中原王权的领导权威。

这次洪水治理,给中原集团或中原权贵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权力的机会。

以禹为首的权贵们利用地理和文化上的优势,紧紧抓住了这次机遇,当仁不让地占据了领导地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使中原文明走在了前列。

参考文献:[1] 李永华,马建华. 新编河南地理[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2] 杨肇清. 略论中原地区文明的起源及形成[J]. 华夏考古,2002年02期[3] 张传玺. 简明中国古代史[M]. 第二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4] 张锴生. 略论中原古代文明的中心地位[J]. 中原文物,2001年06期[5] 王育民. 中国历史地理(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