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茶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茶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学生:许杨(园艺园林学院茶学一班班级,学号200941736108)摘要:我国的茶馆文化历史悠久,茶馆是茶文化的载体,是民俗文化的体现,在这种条件下茶馆文化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茶馆文化理念也更深刻的透到人们心中。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茶馆的分析、对茶馆文化功能的演变以及各地茶馆风格的阐述,期待中国茶馆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茶馆;文化;起源;发展;派别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茶馆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经过历史的积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的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

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称谓。

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是季节性的、流动式的,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等。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 ,这是唐代陆羽在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的一种观点。

茶馆的产生和兴盛以饮茶之风的盛行为前提,在茶馆初步形成之前,是漫长的饮茶发展史。

1.茶馆文化的历史渊源1.1古代茶馆文化在茶作为药用时,由于茶叶产量低价格昂贵,它只限于贵族、富豪使用。

随着茶叶种植、生产和饮用相对普及后,茶才可能成为普通民众的消费之物。

一开始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发生密切联系的不是茶馆而是茶摊,自唐朝开元年间,在许多城市已有煎茶,卖给茶的店铺,只要投钱,即可自取随饮。

公元780 年,陆羽《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从此唐代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已形成一定的气势,茶馆已出现并有一定的发展,但茶馆并未普及和完善。

从发展阶段上可以这样归纳:东晋是原始型茶馆的发展阶段,南北朝时形成初级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馆的正式形成时期。

从此,茶馆正式在中国包括城市乡镇的土地上有了广泛的立足之地,并发展为全国性、商业性、集体性的饮茶场所。

唐代的茶馆主要以卖茶为主,设备简单,这个“土店”,很可能就是老百姓在交通要道旁开设的比较简陋但可以提供饭食、茶水的小店。

所以唐代是茶馆的正式形成期。

茶馆的主要经营业务是烹茶、卖茶,而那种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尚未在茶馆里出现,但它已为两宋茶文化和茶馆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宋代城市中茶馆行业已经非常兴隆,宋代的茶馆、茶坊以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交通要道,货物集散的繁华街巷为著,茶馆众多,讲究饮茶氛围的营造,还能因时因地增设茶饮品种。

此外还有弦歌乐曲、争妍卖笑、供茶点茶食、吃饭、住宿、浴堂等。

明代的茶馆则受时尚的影响,特别讲究茶室的幽静、雅洁环境。

茶室的功能是品茗清谈,修心养性,为文人接待友人、宾客所用。

清代茶馆,各种类别、等级都有,有专供商人洽谈生意的清茶馆:饮茶兼饮食的“贰浑铺”,说书表演曲艺的书茶馆:供文人笔会、游人赏景的野茶馆:可容三教九流的大茶馆。

这时的茶馆生意兴隆,稠人广众[2]。

童启庆总结道:茶馆从唐代开始萌芽,宋时己盛,明代进一步得到发展,清代更加繁荣,无论沿海还是内陆,城市或是乡村,都有规模不等、设施各一的茶馆[3]。

1.2近代茶馆文化近代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杂乱、悲壮的乐章,它以1840 年鸦片战争为开端到1919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为止。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各种矛盾尖锐,致使中国茶业衰落[4]。

然而茶馆却成为人们了解时局,预测形势发展和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场所,甚至成为资本主义侵略者容纳鸦片、香烟、弹子的“库房”。

由于当时的种种情况刺激了茶馆的发展,大中城市的茶馆数量剧增,且波及到小城镇和乡村。

那时的茶馆有的也表现出各种形式的兼营性,主要表现为:茶馆与说书唱戏等艺术的结合、茶馆与餐饮业的结合、茶馆与杂货店的结合、茶馆与棋牌的结合、茶馆与玩鸟斗蟋蟀的结合、茶馆与浴室的结合、茶馆与旅游业的结合、茶馆与大烟馆的结合、茶馆与赌场的结合、茶馆与妓院的结合等等。

茶馆如此众多的经营形式,形成了茶馆的不同特色,吸引了不同层次茶客走进茶馆进行消费。

民国时期将茶馆进一步升华,展现着茶馆各种各样的功能,为后来茶艺馆的兴起做好准备[5]。

1.3现代茶馆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馆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拥有千年历史的茶馆在涤荡污垢秽物后,以新的风姿,新的时代气息展示新的面貌。

不仅原有的茶馆茶楼重放光彩,新型茶馆、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如茶文化研究会、茶叶博物馆、茶文化交流馆等不断涌现,促进了在新时代对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现代茶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茶馆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2)茶馆日益注重内在的文化教育韵味。

从茶馆的外表装潢、内部陈设,服务员的服务礼仪、沏茶技术、柔美音乐……无处不透出典雅深远幽长的文化气息。

(3)茶礼、茶艺、茶道成为茶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在一个宁静舒适的茶馆,通过茶礼、茶艺、茶道的熏陶,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中,既体验到茶的真味。

(4)茶馆成为文化交流的中心,商业洽谈的最佳场所。

很多茶馆举办书画展或组织品茶、评茶等活动,有的还经常举办专家学者的茶学讲座,有的还举办大中小型“茶话会”等。

伴随着我国休闲学科的发展,休闲的理念逐步渗透到人们心中,将休闲思想运用到各种休闲产业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各式各样的茶艺馆的出现,环境优美,服务周到,同时形成了茶艺馆独有的文化,从茶馆到茶艺馆的突破,是茶馆发展到另一个新的境界[6]。

2.茶馆文化的功能发展传统社会中的茶馆是人们闲时无聊打发时间的场所,主要是为人们提供饮茶、歇息的地方,也可以使旧时候人们解决民间纠纷,大多邀约至茶馆评理,称之为“吃讲茶”。

现代社会茶馆的功能是在传统社会茶馆的功能之下,进一步的演变,从多方面推进社会的发展,将茶馆的各种功能更深入的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茶馆环境已经是生活空间的延伸,茶馆古朴典雅安静的环境也吸引了不少情侣,他们来到茶馆,点上一壶茶,听着轻柔的音乐,诉说着彼此的话语,增进了彼此的认识,加深了他们的感情。

茶馆也是健康娱乐的重要阵地,茶馆中休闲,朋友、家人之间的喝茶、打牌,他们只是想在其中获得乐趣,得到放松,注重休闲的过程,这就体现了娱乐的真谛,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茶馆在人的交流方面的功能。

现代茶馆已经成为了展示地方民俗特色的窗口,对于外地游客常会光顾的茶馆,也成了他们了解这个城市文化的窗口,比如成都茶馆常常演出川剧“吐火”、“变脸”、“围鼓”等特色剧目,让茶客一览受农业文明的封闭性和静态性影响为特征的巴蜀文化[7]。

3.中国茶馆派别特色中国茶馆大致可分为四个派别,分别是:川派茶馆、粤派茶馆、京派茶馆、杭派茶馆。

3.1川派茶馆在以农业文明的封闭性和静态性为特征的巴蜀文化影响下,成都茶馆是一个地域特点十分突出的类型。

在史料记载中,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

早在民国初期,成都茶馆已达454家,居四川之最,是历来茶馆数量最多的城市。

在空间格局和服务方式方面,成都茶馆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四川的茶馆多,且具特色。

早晨进茶馆可一直坐到晚上关门,照样沏茶而不增加收费。

一整天仅收一次的茶费。

所以茶馆成天热闹,成了人们休息、娱乐、传通讯息、进行交易的场所,而每个人的活动都是在茶的热气、香味中进行的[8]。

3.2粤派茶馆广州在“得风气之先”的岭南文化影响下,其茶馆起步早,是南方沿海地域茶馆的代表。

广东广州茶馆广州“重商、开放、兼容、多元”的地方特色在茶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与其他地域不同的是,广州茶馆多称为茶楼,楼上茶馆楼下卖小吃茶点,典型特点是“茶中有饭,饭中有茶”,餐饮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的频繁,喝早茶已成广东省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3京派茶馆长期以来,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茶馆始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既有环境优雅的高档茶楼、茶馆,也有大众化的以大碗茶为主要特征的街头茶棚。

明清以来,就有闻名遐迩的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茶饭馆和所谓野茶馆、棋茶馆。

茶馆文化是京味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清末民初北京的社风民情。

3.4杭派茶馆在“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的吴越文化影响下,杭州茶馆的发展是全国茶馆业中最发达最先进的代表。

在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上,西湖与“西湖双绝”——龙井茶、虎跑水是杭州茶馆得天独厚的优势。

新中国建立之初,杭州茶馆的数量不及成都一半,但杭州茶馆种类更为丰富,功能更加齐全。

当代各地茶馆所具有的服务功能和经营类型基本没有超过杭州茶馆涉及的范畴[9]。

4.结束语茶馆文化是多元化的、是不断渗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我相信中国茶馆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经过历史的洗涤,世世代代的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独特的风景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J]提高,茶文化和茶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必然会更加完善和强化,它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1]陆羽. 茶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2]赵甜甜. 茶馆功能的演变[J].广东茶叶.2005.32-34[3]童启庆.茶艺馆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茶叶.1997(2).55-57[4]刘兴祝. 浅谈茶馆的起源与发展[J].人文社科.2009.547-548[5]陶德臣.清代民国时期的茶馆[J].农业考古.2008(5)[6]宋毅彬.中国现代茶馆发展初探[J].中国茶叶加工,2006(2);42-44[7]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8]王镇恒 .四川名茶与四川茶馆文化[M].农业考古,2000(2),178-181[9]上海市茶叶学会.中国茶馆[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