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详细教案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详细教案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沈阳市76中学刘娜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外的友好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作用。

2、为促进中外交往而不畏艰难、百折不回的友好使者们,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文字材料的阅读,梳理已学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从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观。

三、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整理、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2、对外交往的意义教学资源: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图片引出课题:大屏幕上出示四幅图片(张骞拜别汉武帝、鉴真像、玄奘像、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请学生观察每幅图片说出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根据事件的共性归纳今天的复习主题。

2、指出对外交往分两种形式: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

这四幅图片反映的都是和平交往。

二、复习旧知教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汉朝/西汉1、汉朝(1)大屏幕出示张骞拜别汉武帝的图片提问: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

提问: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是什么?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提问:汉朝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的机构是什么?西域都护府。

观察西汉疆域图:西域都护府管辖的范围包括我国现在的什么地区?新疆(2)提问: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打通西域和汉交往的通道,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通道,这条通道的名称?丝绸之路出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学生观察图片。

丝绸之路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3)出示文字材料,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起来。

中国除丝绸之外,铁器、漆器、麻织品等也传到西方。

领先世界的冶铁技术也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西方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经此路来到中国。

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指导学生通过对文字材料的阅读、分析总结出丝绸之路的作用。

作用:促进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4)简单回顾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时期除了这条陆上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汉与外界的联系。

2、唐朝(1)回顾遣唐使内容,学生回顾知识点回答问题。

提问: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大批使团来到中国,我们把他们称为什么?遣唐使提问:他们来中国做什么?回国后仿效隋唐进行的改革被称为什么?他们来学习唐朝文化。

这次改革是大化改新。

提问:这次改革的意义是什么?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2)大屏幕出示鉴真、玄奘的图片,学生依次说出图片中人物的名称、历史事件名称、主要贡献。

提问:这两位在唐朝时期对外交往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是谁?鉴真、玄奘提问:他们分别到了哪个国家?贡献是什么?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玄奘西游到天竺(印度),回国后写了《大唐西域记》促进唐与印度的文化交流(3)出示文字材料,学生根据文字材料列举出鉴真、玄奘对外交往的贡献。

鉴真建立日本佛教正规戒律的规范,还在日本开创了律宗,使律宗成为日本佛教中的一个独立门派,促进了日本佛教的发展。

他参照唐朝建筑样式亲自设计和领导修建了唐招提寺,唐招提寺的金堂保存至今,它是日本现存的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

鉴真精通中国医药学,用鼻子嗅辨药物,为日本鉴定了许多草药。

他在医药学方面的突出的贡献,使得江户时期的日本药店,都将他的头像印在药袋上,尊他为药学的祖师。

材料从哪些方面反映出鉴真东渡,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宗教、建筑、医药学。

玄奘取经后,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天竺)之间往来频繁。

中国的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入印度,代替了用来写字的桦树皮和贝叶,促进了印度文化事业的发展。

唐朝时,中国虽能制糖,但不及印度先进。

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回来后用印度工艺熬制甘蔗,熬制成的糖的口味甚至超过印度。

材料中提到中国和印度之间进行了哪两项技术交流?造纸术、熬糖法。

由材料可知,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的结果是什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总结出:交流是双向的,双向交流的结果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引导学生论从史出。

(4)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昌盛的原因是哪些?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唐朝对外国的态度是开放的,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税收;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

原因: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发达;唐朝对外政策开放。

3、宋元时期学生自己阅读文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培养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宋元时期我国的海外贸易兴盛,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宋元以来,外销主要产品有丝、瓷器、茶、棉布、糖、水果等,进口的贸易多为香犀珠宝、乳香药物等奢侈品。

为了掌管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事务,宋朝政府还专门设置了市舶司。

元代尤其鼓励国内商人从事海外贸易。

对海外商人来华贸易,更实行优待政策,与这些国家的海外贸易带动了相互间的经贸科技文化交流。

(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宋元时期(2)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海外贸易(3)宋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置的机构是什么?市舶司(4)元朝时期外国商人来华的例子?马可·波罗4、明朝(1)出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让学生判断图片名称并说出理由,加强学生观察图片的能力。

图片名称: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判断依据:朝代、航海路线、出发地点、到达国家和地区、途经海域(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面表格。

事件郑和下西洋时间1405—1433年目的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最远到达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3)出示两张郑和下西洋主题的邮票,学生观察邮票及文字介绍分析总结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邮票A的主题是“贸易与文化交流”,描绘了郑和的船队到达阿拉伯,明朝的使者用最受当地人喜爱的丝绸与瓷器与阿拉伯人进行交换。

邮票B的主题是“和平的使者”。

描绘了郑和印度古里之行。

画面展现了印度官员陪同郑和乘大象游览、群众载歌载舞欢迎的场面,气氛热烈而友好。

意义: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引导学生从郑和下西洋联系到新航路开辟,对比二者影响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活动起到的互相促进的作用。

5、清朝(1)学生观察漫画结合文字自己总结出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进行全球扩张,中国也是他们的目标之一。

加上清初,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活动,使清朝统治者既害怕西方殖民者的侵犯,又害怕中国反清势力与西方人勾结反抗清的统治。

材料三:乾隆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原因:①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②盲目自大。

(2)结合材料对比明以前和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后中国在经济、科学方面的国际地位,回答问题: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后果是什么?闭关锁国的后果: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6、引导学生对比清朝中后期与日本明治维新,结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情况得出结论:对外交往使国家兴盛,闭关锁国使国家衰落。

7、联系现实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

三、实战练兵一、选择题:1、丝绸织绣着中国早期的繁盛与光华,随着东方美丽的传说,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方播送着中国璀璨而精致的文明。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A )A.张骞B.玄奘C.鉴真D.郑和<2007年中考题>2、自1405年到1433年间,一支船队历经亚、非30余国,涉10万余里,七次英雄式的远航,远及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D)A.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C.鉴真东渡日本D.郑和下西洋<2008年中考题>二、对号入座: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更加辉煌.同时也丰富了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

请将下列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前的字母符号填到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A.张骞出使西域B.鉴真东渡C.马可·波罗来华D.玄奘西行(1)1275年,一位意大利旅行家随父、叔抵达中国。

他擅长辞令,学会了蒙古语和骑射,深得元世祖喜爱,故而得以留任元朝,多次奉命出使各地,因而游历了中国各大城市。

小说家鲁恩梯切诺将他的口述笔录成书,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马可·波罗行纪》(2)唐玄宗时,一位江南佛学大师应日本僧人邀请,历经险阻,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

他带去的不仅是佛学,还有中国的建筑、雕刻、医药、绘画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文化。

(3)公元前138年,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张骞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扣留了十余年,后来辗转返回长安。

他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的许多国家。

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4)贞观初年,一位僧人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

在天竺他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贞观后期,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1) C (2) B (3) A (4) D <2009年中考题>三、读图说史:丝绸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征之一。

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之间往来频繁,我国工匠不断汲取西方纺织文化的营养,不仅改进了传统技术,而且创新了图案,从而使中国丝绸进入了光辉灿烂的黄金时代。

隋·“胡王”联珠牵驼纹织锦唐·团窠(kē)宝花水鸟印花绢北朝·红地簇四云珠日神锦(“胡王”联珠牵驼纹织锦: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锦上织绣汉字“胡王”,体现萨珊波斯风格的联珠纹饰与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沙漠之舟骆驼合在一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团窠宝花水鸟印花绢: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这件绢是典型的“陵阳公样”。

“陵阳公样”是唐太宗时一个叫窦师纶的花样设计师,在西方纹样的基础上创新的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图案。

红地簇四云珠日神锦:青海省都兰热水出土,图案中的太阳神源出希腊神话中的赫利俄斯,但图案中的华盖和莲花宝座来自佛教,图案构成带有波斯风格,人物形象和汉字则是中国的传统。

)(1)从以上图片和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得哪些方面的信息点?(写出3个)织品朝代、出土地点、织品种类、织品花纹、织造工艺(2)根据织品的图案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或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四、材料解析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国的态度是开放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外国人到长安任官和居住……中外交往盛况空前,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