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享受工作幸福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永安路小学“轻负担、高质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潍城区永安路小学现有3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94人,招生学区涵盖55个居民小区,地域横跨1/4个潍城城区。
学生多,班额大,生源复杂,学生个性差异大,是永安路小学学校管理的一大难点。
基于以上情况,如何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多年研究的课题。
一、轻负高效的内涵轻负担高质量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轻负担是高质量的有效手段,高质量是轻负担的终极目标。
经过我们学校教师多年的实践,反思,研究,探讨,我们全校教师对轻负担高质量的内涵达成如下共识:我们学校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倡导“尚志、明理、关爱、合作”的校风。
从而形成了“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核心办学理念。
学生方面,在课堂上拥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课外拥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在体验中不断收获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教师方面,少一些课堂模式的束缚,多一些精彩的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在与学生和家长融洽共处中,收获成功的硕果,感受教学的幸福。
经过长期的探索,学校以创新教学管理为先导,以重研精教为基点,实行“绿色”惩戒,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凝聚家校合力,提升办学社会满意度,以走特色发展之路,奠学生素质之基为目的,建构了“五维一体”的轻负高质运行模式。
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达到最优学习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积极搭建新教师成长载体,积极开展“四课一赛”活动。
即校级“青年教师三课活动”“青年教师课堂大赛”、“骨干教师示范课”、“名师观摩课”。
针对近年来学校外聘青年教师比重加大的现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培养。
对教龄在一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实行“上岗课、提高课、汇报课三课”制度,督促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对一年教龄以上的青年教师,例行每年一次青年教师课堂大赛,通过课堂大赛,督促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
同时,为了发挥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每学期都要举办骨干教师及教学名师观摩课、示范课的活动。
通过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来锻炼骨干教师,发挥名师辐射影响作用。
目前,我校已经初步形成通过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展示课来培养骨干教师的良好运行机制。
如今我校拥有各级各类教学名师、省市区教学能手三十余人,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二是扩充教师充电平台。
在实践中,我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和区内外资源,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特点,分别通过“5321工程”、“名师工程”等各种平台,全方位、全程性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教师培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每学期累计达五六十人次。
由于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为配合市区教育局开展的教研活动,学校积极推荐青年教师参加市区课堂大赛。
例如,在2011年和2012年的市区课堂大赛中,学校的参赛老师均获得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
三是加强硬件配备。
我校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添置了计算机,教师达到人手一台微机,每个班级都安装了班班通,彻底地改善了教学硬件设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一流的技术支撑。
学校进一步改进了校园网,丰富了校园网资源。
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我校的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的探索更加迫切。
诸如电子备课、自制课件、实物投影在教师中被普遍采用。
这些硬件设施的配备为我校对“轻负高效模式”研究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校由于措施得当,专心聚焦于课堂改革,各学科都有了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我校语文学科的单元授课教学法、数学学科的情趣教学法,科学学科的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践教学法等。
其中,数学课堂情趣教学法获潍坊市教学创新奖一等奖。
(三)走特色发展之路,奠学生素质之基一是创设快乐学习氛围。
为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我们因校制宜,落实“阳光体育”工程,把下午一节课后的欢乐大课间校园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实施,较好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平时,学校充分利用科技节、阳光趣味达标活动、运动会、艺术节和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与张扬个性特长。
二是创新学习方法。
学校结合学生的年龄、性格、兴趣等特点,积极探索富有生命力的特色校本课程,不仅成立了激情武术、魅力足球、浪漫拉丁、管乐合奏、巧手泥塑、经典诵读、精彩绘图等十几个社团,而且还将武术、葫芦丝、舞蹈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表,每周五下午作为活动时间。
活动实行走班制,所有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选择,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为检验各社团的活动成效,学校每年定期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班级对抗赛等活动,让学生愉快学习,快乐成长。
2011年6月在潍城区首届“经典诵读比赛”中,我校的《红诗颂》节目获一等奖;2011年12月,在阳光体育活动竞赛中获区一等奖;2012年5月,在潍坊市“人才保险杯”第二十八届迎春乒乓球比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了小学组男团第四名、女团第一名的好成绩。
三是强化学生艺术培养。
近年来,我校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把“以艺载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作为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加强对艺术教育管理与投入,注重艺术教育氛围的营造,让艺术走近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
为普及舞蹈艺术,我校还创编了以“团结、合作、健康、向上”为主题的校园集体舞《阳光校园》,每到课间,学生们踏着欢快的节拍,迈着轻盈的舞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唤回了他们天真的个性。
学校不断创设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演出比赛,收获了累累硕果。
学校舞蹈队先后多次参加过国家级、省级比赛,多次获得过国家级、省级的最高奖项。
我校开发了以《“舞”动的永小》为题的校本课程,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定期开展舞蹈教学,实现了学生“人人懂舞蹈,人人学舞蹈”的目标。
学校舞蹈曲目《映山红》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在山东省第二届中小学艺术展演中荣获全省第一名。
同时该节目还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上播出,并获潍坊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舞蹈《迎春》和《小骑兵》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录制播放;舞蹈《烛光·信念》和合唱《红星闪闪》在全国第四届“魅力校园”文艺汇演暨第九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上分获一、二等奖;大型歌舞《放飞童心》获全国第六届“魅力校园”庆六一文艺汇演金奖,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腾讯网站、中央电视台空中课堂全程播出。
近几年,学校有20余名学生从学校毕业即升入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上海舞蹈学院、四川舞蹈学院等高等专业院校,成为学校的骄傲。
学校先后荣获潍坊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全国深化素质教育典型学校、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四)“绿色”惩戒,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一是绿色惩戒的提出。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2011年4月,潍坊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加快建立育人为本制度的通知》,我校作为潍坊市首批重点推进示范学校,把对学生违规违纪的惩戒教育作为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绿色惩戒的内容。
我校把对违规违纪学生的惩戒称为“绿色”惩戒。
所谓“绿色”惩戒,是指惩戒既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又能达到教育和转化的目的,是一种尊重学生选择、学生自身能够接受和健康发展的教育方式。
我校的“绿色”惩戒制度,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部分,从学习、纪律、卫生、文明行为四方面入手,共列举了21条学生容易出现的违规违纪现象,每一种违规违纪现象都对应着三种惩戒方式:一是以提高认识、自我矫正为目的的自省式惩戒;二是以参与管理、换位思考为目的体验式惩戒;三是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为代价的“埋单”式惩戒。
违规违纪学生可自主选择任何一种惩戒方式接受惩戒。
三是绿色惩戒的成效。
教师方面:“绿色”惩戒制度的实施,为老师与学生、家长搭建了交流的平台,融洽了师生关系。
“绿色”惩戒制度不仅规范和约束了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且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大大减轻了班主任的管理负担,使教师从繁重的班级事务处理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协调性和策略性工作中去,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学生方面:由于全体学生参与了“绿色”惩戒制度的讨论和制定,他们充分发表了意见,熟知制度的内容。
因此,提高了学生自我规避的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制度中的措施多数以实践活动为主,既有对错误行为的温馨警示,又有对学生动脑、动手、大胆泼辣程度的锻炼,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方面:“绿色”惩戒制度的实施,不仅增强了家长和学校的联系,而且增进了家校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制度中提供的惩戒方式还为广大家长提供了教育借鉴,丰富了教育经验,形成了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社会影响:由于我校的“绿色”惩戒制度从起草、征求意见到公示实施,从学校到家长,从老师到学生,步步为营,深入扎实,因此它得到了市区两级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6月24日,潍坊日报A8版以《绿色惩戒东风起》为标题对学校实施绿色惩戒的做法进行了专门报道,2011年10月,《潍坊教育》特别策划栏目刊登了《潍城区永安路小学:实施“绿色惩戒”,践行“育人为本”》一文,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五)凝聚家校合力,提升办学社会满意度近年来,潍城区永安路小学把家长委员会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健全家长委员会组织,完善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创新家长委员会活动形式,让广大家长自觉、主动、全方位地参与到学校管理和评价中来,形成了家校相互沟通、理解、支持和统一的教育共同体,使家长委员会成为了学校发展中的“同盟军”。
一是校园开放日。
学校每周开展两次“校园开放日”活动,同时也是校级领导接访日,每次开放一个年级,各年级轮流开放。
在家委会的组织协调下,广大家长走进课堂,感受现代教育气息,了解孩子学习,参与教师听评课,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快速转变,形成了学校教育和家长教育优势互补的良好态势。
二是亲子共成长。
发动家长参与学校和班级活动,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例如学校开展了“亲子共读书”“家庭趣味运动会”“家庭才艺展示”等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活动,使学校“活”了起来,让学生“动”了起来。
三是家长教师进课堂。
聘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家长担任部分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课程的教师,让他们把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带进课堂,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每学期家长教师进课堂讲课达120节。
家委会根据家长各自的职业和特长,还为学校开设了日语口语、书法、美术、工艺、科技、演讲、黑板报编写等校本课程,既弥补了学校师资的不足,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与评价机制,一方面丰富了学校教育资源,形成了开放办学的新格局。
在家长委员会的带动下,大批家长积极参政议政,加快了校内民主进程,实现了对学校办学的有效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