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经济
国民经济发展
湖北是经济强省,2012年GDP达22250.16亿元,增速达11.3%,快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九位;人均GDP38878元人民币,折合6158美元,居中国中部省份第一位。

湖北消费水平较高,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居全国第六位。

城镇实现零售额7795.57亿元,增长16.8%;乡村实现零售额1401.24亿元,增长11.7%。

全省城镇居民收入22903.8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

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工资达到37672元,年均增长18.9%。

2012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04.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6%。

产业结构稳步升级,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848.77亿元、11190.45亿元和8210.94亿元,分别增长4.7%、13.2%和10.8%。

三大产业结构为12.8:50.3:36.9。

截至2012年12月,湖北省有11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是: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东湖高新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光谷,含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4月在开发区内设出口加工区。

含武汉出口加工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含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

农业
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848.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

粮食种植面积418.0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8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29万公顷,减少1.58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5.73万公顷,增加2.77万公顷。

粮食总产量2441.81万吨,比上年增产53.28万吨,增长2.2%;棉花总产量53.15万吨,增产0.57万吨,增1.1%;油料产量319.66万吨,增产14.95万吨,增长4.9%。

第二产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

2012年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1230家,比上年净增1312家,增长13.2%。

完成工业增加值955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工业产品结构改善,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增加值270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3%。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全年全省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10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钢铁、汽车、石化、电力、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装备制造、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销售产值超千亿元。

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3%。

全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02.90亿元,增长10.6%;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576.90亿元,下降1.0%。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

全年全省资质以内建筑企业2774家,完成施工产值686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实现利润291.18亿元,增长25.8%;
第三产业
湖北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

2012年全省完成货物周转量4693.6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1%;旅客周转量1576.97亿人公里,增长8.6%。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55.26亿元,增长22.9%。

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2.77万公里;固定电话用户1003.6万户,减少16.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554.1万户,新增600.4万户。

全省电话普及率为96.2部/百人。

计算机宽带互联网用户708万户。

全年全省国内旅游人数34230.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1%;国内旅游收入2553.55亿元,增长32.2%。

入境旅游人数264.72万人次,增长24.0%。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2.03亿美元,增长28.0%。

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257.85亿元,比年初增加4110.26亿元。

个人存款13607.35亿元,增加2190.77亿元。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032.24亿元,比年初增加2818.67亿元。

短期贷款6448.58亿元,增加1283.16亿元;中长期贷款11720.67亿元,增加1320.28亿元。

社会
人口
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为5723.7740万人(全省户籍人口为61759720人)其中,男性为29392920人,占总人口的51.35%;女性为27844820人,占总人口的48.65%。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56;0-14岁的人口为7963523人,占总人口的13.91%;15-64岁的人口为44070111人,占总人口的77.00%;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204106人,占总人口的9.09%;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45634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50238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676244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090961人。

湖北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等55个民族。

湖北省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省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教俱全。

全省有7个省级爱国宗教组织,即省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协会,全省正式开放宗教活动场所1744处。

佛教:归元寺(佛教重点寺院)、宝通寺(佛教重点寺院)、莲溪寺、正觉寺、古德寺、木兰山等;
道教:武当山,长春观(道教龙门派道观),木兰山等;
基督教:武汉是中国内陆基督教新教最早传入之地。

现有荣光堂(格非堂)、崇真堂、基督教武昌堂、嘉诺撒仁爱修女小教堂、圣米迦勒堂等;
交通
湖北历来为中国水陆交通运输的枢纽。

长江、汉江和京广铁路、武九铁路、武康铁路交汇于武汉市,京九铁路联络线(武麻铁路联络线)与武汉相连,以及京广高速客运专线、沪汉蓉铁路快速大通道使武汉市成为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

内河运输在省内居重要地位,以长江、汉江为两大水运干线,全省一半以上县、市处于航运线上,是中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省区之一。

铁路干线四通八达。

京广铁路是中国铁路运输最繁忙运输线之一,纵贯省东部,
过境物资运输量远大于省内物资装卸量。

1990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1673公里,其中复线占1/4以上。

横穿鄂西北山区的襄渝铁路中的十堰-重庆段是中国第3条电气化铁路。

公路分布不平衡状况有了极大改善。

“十五”期间,全省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一、二级公路4609公里,长江、汉江大桥10座,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000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到91%,实现省会武汉到各市通达高速公路,市州到县(市)全部通达二级以上公路。

公路建设以“六路六桥”为主,完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以上,完成长江大桥6座,同时完成一、二级公路4609公里。

民用航空事业发展迅速。

武汉市是中国航空运输中心之一。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航空港,设计为4E级国家一级民用兼国际备降机场,是全国十大机场之一。

空中航线共107条。

省内有航线通往宜昌和恩施,省外有航线通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

航空
湖北省拥有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宜昌(三峡国际机场)、襄阳(刘集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等民用机场,还有在建的十堰(武当山机场)、神农架机场,以及规划的武汉第二机场和鄂东机场,其中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开辟有多条国内和国际航线,宜昌三峡机场也开通了宜昌——香港航线及至日本的国际包机。

陆路
湖北境内的铁路线有京广线、京九线,武九线、襄渝线、汉丹线、焦柳线、长荆线、及宜万线,高铁有武广高铁、武深高铁、京广高铁、汉宜高铁、郑武高铁等,省会武汉有直达省内各地的列车,此外还有直达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昆明、哈尔滨、广州等全国各地市的列车。

湖北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公路网,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公路四通八达,可一直延伸到深山之中,同时也将铁路和水路运输连接起来。

湖北省高速公路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719公里,初步形成了“四纵三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

“四纵”分别是京港澳高速湖北段(京珠高速)、大广高速湖北省北段、菏泽至广州高速湖北省中段(随岳高速)、二广高速湖北省(樊魏、襄荆、荆东高速),“三横”分别是福银高速湖北段(汉十、十漫高速)、沪渝高速仙桃至宜昌段(汉宜高速)、沪渝高速湖北段(黄黄、武黄、汉宜高速),“一环”是武汉绕城高速公路。

根据规划目标,到“十二五”末,湖北省高速公路将超过6000公里,届时将形成布局合理、衔接紧密、辐射周边、畅达全国、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五纵五横二环”高速公路网络。

水运
“九省通衢”、“千湖之省”的湖北有着得“水”独厚的优势:通航河流229条,通航里程8385公里,居全国第6位,其中,千吨级以上航道1091公里,港口51个,船舶运力300余万载重吨,港口年综合通过能力1.6亿吨,在全国是名副其实的水运大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