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领域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领域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领域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1.思想品德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业务素质掌握作物领域的相关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并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学以致用能力。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作物领域研究或开发工作的能力。

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及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设立3个研究方向。

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超高产理论和技术、作物生长发育特性及调控技术、作物产量品质形成机理及其应用、作物精准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逆境应对技术与与营养调控技术、用地养地相结合理论与技术。

2.作物遗传育种作物高产优质遗传基础、作物转基因技术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作物改良上的应用、作物分子细胞遗传学。

3.作物生物技术作物重要性状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作物人工染色体及基因组学、植物重要性状基因的开发和利用、植物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水稻基因组学。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准学制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延期需要办理学籍延长手续)。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2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

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26学分(学位课不低于24分,选修课不低于2分);实践学分6学分(不少于半年的校外实践以及其它形式的实践)。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2年基准学制安排。

同等学历或跨专业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研究生,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3门,成绩合格,但不计入总学分。

公共课和领域主干课程为学位课,考核方式为考试;选修课为非学位课,可采用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核。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学领域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研究教学,实践研究教学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院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指导教师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研修。

要求安排第三学期初完成。

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培养单位应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培养方式
1.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通过沈阳农业大学本领域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增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研究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工作,包括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的指导等。

入学3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

作物学领域硕士生的培养立足校内,同时必要时可与有关院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

3.实践环节实践教育是全面提高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要求安排第二学期初进行),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要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六、科学研究
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寓教于研,将科学研究贯穿于培养全过程。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用于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即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年)
研究环节应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

开学第一学期制定培养计划,第二学期撰写论文研究综述及进行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以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为主要内容,强调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新技术、
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

要求查阅40篇以上与选题有关的近5年的专业文献,其中要有外文文献,阅读后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书面报告。

综述内容包括本研究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要求安排第二学期末完成。

开题报告主要介绍项目的技术路线,实施方案,预期成果和计划安排。

开题报告应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

开题报告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

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进行评价,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意见。

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选题等。

具体办法按《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本着引导硕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注重创新性和先进性的原则。

1.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实施入学第一学期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确定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力求与导师主持或参加的省部级以上课题接轨。

论文应接触学科前沿或生产实际,其基本观点、预期研究结论或成果,应在学术上或生产应用方面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

论文题目确定后,由学科组织有关专家审议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拟订和修订论文研究计划及其实施方案。

在研究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提交阶段性报告,并取得导师或指导小组的帮助。

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必须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必须以硕士生本人完成的第一手实验、观测或调查的材料为主。

论文还应反映作者查阅的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掌握的本领域科学动态,并能对本课题范围内的重要文献有全面的评述。

2.学位论文研究的实施时间自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年。

3.学位论文的撰写格式必须严格按校研究生院规定的硕士生学位论文要求撰写,否则,不接受答辩。

4.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研究内容应在该领域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对理论和应用的创造性成果应做出详细阐述。

5.学位论文提交的时间一般在正式答辩40天之前,必须向本学科的学位分委员会和研究生院提交正式论文。

6. 答辩申请研究生在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学位论文等必修培养环节,可向所在学院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答辩申请,经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后,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必须有1名以上外单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论文答辩要严肃认真,做到公正、公开。

学生宣读论文时间不少于20分钟,回答问题时间不少于20分钟。

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达到硕士学位授予要求的经学位评定分委会讨论通过,并报校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专业学位证书。

八、必读文献
要求查阅与选题有关的近五年的专业期刊文献及相关书籍,其中应有外文资料,阅读后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书面报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