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山地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山地旅游研究综述

1. 国内外旅游研究进展对比 国外学术界开始对山地旅游的研究较早,例如 Benthem(1973)就对山地旅游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研究, 但真正开始对此领域非常关注是从1990 年开始。在这之 后建立了很多此方面的项目和规划,包括山地统筹发展 国际中心(ICIMOD) 等,并且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也提 到了山地旅游发展中出现的特殊问题。很多重要会议的 举办也体现了对这一领域的关注,例如英国2001 年举办 的生物多样性大会主要议题为山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 性问题,而联合国大会也将2002 年定为国际山地年和国
mountain tourism,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tourism,environmental impact of mountain tourism,and each theme has been
summarized.
Key words:mountain tourism;planning of moin tourism;mountain leisure tourism;study review
years. The paper, after conducting a literature review regarding mountain tourism, holds the view that themes about studies on
mountain tourism ar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tourism,mountain cultural tourism,mountain leisure tourism,security of
图1 国内山地旅游研究时间分布图 2. 国内外旅游研究综述 2.1 山地旅游内涵界定 目前就“山地旅游”来说,虽然国外山地旅游方面 的实证研究大量存在,但对其概念鲜有界定,其描述术 语也并不统一,例如Geneletti(2009)对印度等发展中区 域的“山地旅游(”mountain tourism)的环境影响进行 了评估[2],Higham(2003)对“山区(”mountain region) 的旅游与发展进行了论述[1],Beedie(2003)对基于山 区 的 探 险 旅 游(mountain-based adventure tourism) 安全进行了研究[3],而其他一些研究者多是针对某个 山区的旅游案例进行研究,如Pettebone(2011)对洛基 山国家公园旅游者的旅游模式选择进行了评估[4]。总 的来说,国外有关山地旅游的研究,多为“基于山地 特殊环境”的某方面旅游研究,尤其是生态旅游、探险 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安全和度假村等几个方面的研 究比较集中,例如Nepal(2002)定义了山地生态旅游 (mountain ecotourism)[5],Pomfret(2006)对登山探险旅 游者(mountaineering adventure tourist)的研究界定 了概念性框架[6],Gill(1994)对山区旅游社区进行了探 讨(mountain tourism community)[10],但是对于“山地 旅游(”mountain tourism)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未明确 界定。 国内早期研究在界定山地旅游概念范畴时,习惯 将其放在生态旅游范畴之下进行研究,如鄢和琳、罗勇
18
第18卷 第3期 胡叶星寒,陈晓红 国内外山地旅游研究综述
际生态旅游年。在这阵学术浪潮中,Godde(2000)的论 著“山区旅游和发展”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1]
而我国对山地旅游的研究开始于1985 年,郝革宗 (1985)对山地旅游资源进行了探讨[15],随后有关山地旅 游的研究一直较少,除了2002 年有10 篇以外,直到2004 年一直持续在平均每年1-5 篇左右,且研究主要内容集 中在山地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方面。2005 年有关山地旅 游的研究开始急速增加到18 篇,研究内容也开始向多 样化发展,开始出现山地旅游旅馆、山地休闲旅游和山 地旅游社区等方面的研究,此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2011 年达到了43 篇,研究内容也有了更深入的细化和 拓展(。如下图)
2.3 山地文化旅游 在山地旅游开发中,山地文化旅游的研究也逐渐 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热点。Pfister 对山地旅游中的文化 和精神内涵进行了研究,并且使用了比较研究的研究方 法,对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进行对比[1]。 在国内杨宝祥(2007)通过对生态文化理论的分析 研究, 寻找生态文化与山地旅游宾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生态文化的一些观点去推进山地旅游宾馆的设计,对 影响山地宾馆建设与发展的经济文化要素进行了分析 研究[23]。荣浪(2005)基于山地古村落的现状问题,对山 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思考, 结合婺源 县思溪村、延村的开发案例进行了分析[24]。 2.4 山地休闲旅游 在山地休闲旅游方面,Lasanta(2007)以多种定 量方法研究了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脉的滑雪度假村对 当地均衡发展的影响。他认为虽然在此区域滑雪度假 村是支柱产业,但是却很难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旅 游滑雪度假村对于其他很多区域有巨大贡献,包括 经济和收入的多元化、基础设置和服务的改进和心 理 上 的 稳 定(Barbier, 1993; Lindberg, Andersson, & Dellaert,2001; Snowdon, Slee, Farr, & Godde, 2000)。但 是 却 有 许 多 消 极 的 影 响,包 括 环 境 破 坏 (Benthem, 1973; Garc a-Dory, 1977;Needham & Rollins,2005; Schawarzl,1991),风 景 美 感 度 的 下 降 (Pignatti, 1993),因为支持和反对旅游开发而产生的 社会矛盾(Gill & Williams,1994; Smith & Krannich, 1998; Tooman, 1997; Weaver & Lawton, 2001), 文 化 的 变 迁 和 城 市 历 史 遗 产 的 消 失(。Billet, 2003; Haimayer, 1989; Jamal & Getz, 1999;Kariel, 1989) [9]。此外Varley(2011)也对山地度假村的生态和旅游发 展问题进行了研究 [8]。 国内研究上,李健(2006)对山地休闲旅游的方式 和产品创新进行了探讨,认为其方式包括山地观光、山 地度假、山地运动、山村体验等。而在山地的休闲产品进 行组合创新上,应该基于ROS 原理, 按照未来休闲与健 康促进的市场需求, 借鉴国外最新休闲理论, 研发与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国外的偏重实证研究来说,国 内对于山地旅游的概念界定研究反而偏多。
2.2 山地旅游资源评价规划与开发 对于山地旅游资源评价规划与开发,国外的研究非 常注重结合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开发研究。例 如Saffery 和 Tonderayi 以独特的地理学视角对蒙古戈 壁和津巴布韦的山地旅游开发和规划中的问题进行了 研究。[1]Bülent Deniz(2011)对塞浦路斯Besparmak 山 脉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估,并且提出了保护性开发建 议[7]。Manfred Buehroithner 运用GIS 技术和SSM(Steep Slope Model) 对德国艾格尔峰的北面及登山路线进行 三维模拟,以便更好地开发山地探险旅游。而Dye(2007) 运用GIS 技术对美国大烟雾山国家公园的旅游者进行 路线决定支持,进行了山地探险旅游的规划[11]。 国内研究非常注重保护性开发,例如鄢和琳(2001) 从生态经济学角度, 剖析了川西山地发展生态旅游的基 础条件, 提出了开发山地生态旅游的基本要素及其合理 配置构架, 包括本底调查、规划、项目和线路设计、设施 建设、环境容量控制、宣传教育、社区经济发展等[16]。冯 德显(2006) 提出与其他地貌类型相比, 山地旅游资源具 有多样、多面、聚集、复合、脆弱和不可逆等特性, 同时又 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在开发和景区建设中, 必 须重视多角度综合保护性开发, 要重视分析游客的心 理倾向和景区旅游意境氛围的营造[19]。刘宇峰(2008) 从 地理学角度出发, 对秦岭山地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进
(2001)对川西山地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探讨[16],而黄非 亚(2002)对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生态旅游进行了研究[17]。
首次对山地旅游进行了明确的概念界定是王瑞花 (2005),她认为山地旅游是以山地自然环境为主要的旅 游环境载体,以复杂多变的山体景观,各种山地水体,丰 富的动植物景观,山地立体气候,区域小气候等自然资 源和山地居民适应山地环境所形成的社会文化生活习 俗,传统人文活动流传至今形成的特定文化底蕴等人文 资源为主要的旅游资源,以山地攀登、探险、考察、野外 拓展等为特色旅游项目,兼山地观光、休闲度假、健身、 娱乐、教育、运动为一体的一种现代旅游形式[18]。此定义 也是后期研究中引用较多的定义,如果包含引用不当导 致的间接被引频次,此定义截止2) [19]、银元(2012)[20] 分别对“山地旅游资源”和“山地旅 游业态”进行了概念界定,而唐利文(2009)[21] 对山地度 假旅游进行了定义,认为是以山地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 吸引物,以山地旅游基础设施和休闲度假设施为载体, 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度假为取向的旅游活动方式。
19
行了分析, 认为秦岭山地旅游资源具有4 个显著特点, 包括类型多样、气象气候及生物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多 彩、冰川地貌规模壮观、峡谷独具特色历史文化深厚、自 然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同时结合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在“资源环境保护”为开发前提的基础上, 总结了秦岭 山地的开发模式, 包括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地 质地貌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生态主题公园旅游开发 模式、乡村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等[22]。
发展、山地旅游环境影响,并对每一个主题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山地旅游 ;山地旅游规划 ;山地旅游安全 ;山地休闲旅游 ;研究综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