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专题:宋词婉约派的研究研究课题:婉约词中话愁绪研究课题组组长:2007级高二许怡岚(高二6班)研究课题组成员:林琳(高二6班)、李熠婷(高二6班)、刘观(高二17班)研究课题组指导老师:李向红、李喜平引语:吟一阙宋词,半帘残月,于秋菊幽韵中浓愁婉转。
一垄花痕,在凤凰台上吹紫箫的宋韵里芬芳。
占一首愁词,两横秋水,在烟雨楼台中缠绕徘徊。
水袖飘动,在小楼吹彻玉生寒的绵风里翩跹。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唯美宋词中蓄满多少欲说还休的愁怨?黛娥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有多少婉约词人心事放逐于字字珠玑?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我们于婉约宋词中所见,那些破踊为蝶的挣扎,剖腹藏珠的艰难被诉之愁情,隽永千年。
丁香结里,幽思满枝。
断鸿声里,云月弄碧。
愁是婉约宋词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君且看,李清照之似水愁情,晏殊之幽微闲愁和柳永之多情悲愁,无不于婉约辞藻中结满绕指愁肠。
课题总起:愁绪是人的一种心灵感受,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有时后究竟为什么而愁,就连作者自己也说不清楚。
宋词可以说是“一代之文学”的标志,就全部词史而言,宋词的创作无疑已臻顶巅,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其中宋词婉约词派又以其对愁绪的细腻刻画深入人心。
在婉约词中有很多写愁的名篇名句,且都因具有高深的艺术价值而流传千古,这些发自于词人内心的呐喊赋予了婉约愁绪以深厚的内涵,而文辞苦和内蕴美的结合,又使得词本身具备了很高的美学价值,达到了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
两宋之交的李清照被尊为婉约宗主,她的愁词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
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愁情深度和思想内涵。
她的作品和愁字分不开,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
真可谓万古愁心。
晏殊是承接北宋词前期与中期的关键人物。
他笔调闲婉,理致深蕴,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由于一生显贵,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既不是伤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羁旅思乡游子的离愁,更不是感时悯乱的深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北宋一大词家柳永,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柳永最擅长写离情别恨,儿女情长的婉约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与愁情,真实感人。
他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李清照是才女,晏殊是士人,柳七是浪子,他们又分别代表两宋之交以及北宋前、中期婉约词的时代背景。
因此,本课题选取以上三个宋代婉约词派中具有很大代表性且各具特色的词人,试图从这些婉约派大家的词作中寻觅婉约愁绪的真谛,从而探究宋词婉约派中的愁情美。
内容摘要:一、柔肠一寸愁千缕——李清照之似水愁情关键词:伤春惜花、相思哀怨、国破家亡,流离凄苦二、满腹闲愁谁与说——晏殊之幽微闲愁关键词:感伤时序迁移、惜别伤感,相思怀人、世事伤感三、怄断愁肠为伊人——柳永之多情悲愁关键词:浓情悲秋、离情相思,分别怀人、羁旅行役正文内容:一、柔肠一寸愁千缕——李清照之似水愁情关键词:伤春惜花、相思哀怨、国破家亡,流离凄苦1、咏花吟愁自相怜---伤春惜花之愁李清照出身名门,常处深闺之中,这对于性格活泼开朗而又情感细腻的她来说多少会有点压抑与苦闷。
李清照情感细腻,对大自然有着敏感的悟性,热爱并向往大自然。
但是回到现实生活她常处深闺,怎能不生愁呢?李清照极爱赏花,她的词中写过梅花、菊花、桂花、海棠、杏花,如“宠柳娇花”,“梅心惊破”,“柳眼梅腮”,“玉骨冰肌”,“绿肥红瘦”等等。
李清照常由花及己,抒发幽愁,比如: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闲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玉楼春》)词人从赏梅到忧梅,进而联想到自身,“红酥”、“琼苞”、这些词语具有生动、曼妙之态,而“憔悴”、“闲损阑干”、“愁不倚”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词人的愁并非低俗、乏味、无聊的愁,而是她因爱梅,继而惜梅,最后与梅相融一体,感悟生命,叹忧人世。
这种愁情体现了李清照的高雅品行和不凡个性,“幽”的深刻、“怨”的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这首《怨王孙》中,词人对大自然有着不同凡俗的情趣和热爱。
然而四季更替,万物都有繁荣衰败的规律。
李清照无法干扰春去秋来的脚步,于是伤春惜花之愁便由此而出。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一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义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词人对落花给予极大的关注,在一定的程度上包含着以之自况的成分。
2、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思哀怨之愁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志趣相投,感情甚好。
不久,赵明诚出仕,夫妻两人聚少离多。
这种与丈夫离别的日子也带给词人绵绵不断的愁情。
此阶段李清照词的“愁”更多的是表现其对丈夫的相思之愁,如: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词人以景衬愁,更显她愁之难以排解。
“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的相思苦也由此而呼之欲出。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生动传神地把这相思离愁“无计可消除”体现出来。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这是一首重阳怀人词。
“又”字可看出词人佳节之时思念丈夫之愁尤深。
一个“凉”字不仅写天气的凉,更映衬出词人心境的凄凉与孤单。
李清照善于借景衬愁,“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秋天盛期的菊花与自己形容相比,词人显得憔悴消瘦,映衬出这“相思之愁”把词人折磨得憔悴不堪。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国破家亡,流离凄苦之愁“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
靖康三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故,接着又有对词人“玉壶颂金”的诬陷,更有对词人“失节改嫁”的恶毒中伤,珍藏的古玩字画也丧失殆尽,一连串的变故使词人的词风一转而为哀愁凄凉,由前期的离别向之愁转变而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愁。
所以李清照在南渡后期的词作主要是表现她晚年的凄凉身世之感和寂寞愁苦之情,这愁是情愁,家愁,还有国愁,层层叠加,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可见词人心头的愁苦是何其地沉重。
黄昏时分,没有心情梳妆打扮,暮春正惜纯感伤,听说“双溪春尚好”便想泛舟轻游以排心中的愁苦,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妙喻赋予愁绪以重量,极致地显示愁苦之沉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写出了词人希望有什么来寄托自己的寂寞空虚,可是“冷冷清清”就道出了寻觅的希望落空了,而“凄凄惨惨戚戚”就把愁惨凄厉的气氛全盘道出,同时也把一个阊阎剺妇的悲惨凄苦深刻地描画出来。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词人独坐无聊,更显内心苦闷之状,“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至此,我们不得不为她前后境况的落差之大叹息,被其晚年无夫无子的飘零凄苦之愁而感染。
李清照的愁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婉约派的特点。
她愁和泪是烫手的,通彻心扉,深入骨髓,也标志着她是清醒的。
不管是前期词中的伤春惜花之愁,离别相思之愁,还是后期浓厚的家国之愁,都是独创性的,不流于封建社会那种庸俗的艳情词中的闺怨之愁,而是雅致、深切的。
她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
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
因为她的词名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
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
读李清照的婉约愁词,如泣如诉,如血如泪的愁便凝然纸上,力透纸面。
参考资料:《李清照词愁绪浅析》华中师大2003级中文专业教育硕士方胜芳《全宋词鉴赏辞典(第六卷)》[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贺新辉《论李清照词的悲剧意识》[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刘宝侠《唐宋名家词导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彭玉平《浅析李清照情牵一生的愁》[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20卷2期韩仪《而今识尽愁滋味”——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报第6卷第3期钱惠梅二、满腹闲愁谁与说——晏殊之幽微闲愁关键词:感伤时序迁移、惜别伤感,相思怀人、世事伤感1、一场愁梦酒醒时——时序迁移之愁晏殊一个注重个人情感的人,这为他的细腻和敏感提供了丰富的内在源泉,也是形成他词风中愁绪的一个主观因素。
而相对的客观因素则是他虽身居高位,却有着对人生的无奈和失望。
但他这种俯视群臣的地位又让他有一种恬淡的气度,把本是人间苦闷的愁思化为一种事不关己的闲愁。
比如他对时序迁移的感伤,最有名的应该就是那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整首词看起来是说时光的流逝,人的心态。
但细看其中,似乎都隐喻了他对于朝廷内人员变迁的看透,而这种看透恰恰变成一种在理学上无法通融的愁绪流露在词中。
正如赵尊岳在《〈珠玉词〉选评》中所说:“晏无所不足于身世,其所以寄不足之情于词者,惟时光之易过与离别之难堪耳,此首泛述时光,却能回肠荡气。
”内心的细腻和身居高位的感慨恰是他产生时光之易过和离别之难堪的原因,而理学的压抑则促使这种愁情以词的方式宣泄。
另一首,同样是他的名篇《踏莎行》,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小径红稀,芳郊绿野,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踏莎行》)这首写暮春的闲愁的词似乎更能让人联想到政治——那种对于很多事情的无奈和感慨。
清黄苏认为“首三句言花稀而叶盛,喻君子少而小人多也。
‘东风’二句,小人如扬花之轻薄,易动摇君心也”过于吹毛求疵,显然不合词人本意。
但是,政治确是产生是词中愁绪的原因。
“斜阳却照深深院”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小心谨慎的心态和自我封锁的状态,可以说,晏殊的这类词中的孤独寂寞的轻愁,正是这种精神状态下的不自觉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