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最初在1999年提出: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RFID+互联网)、红外感
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
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后来国际电信联盟( ITU) 发布的ITU 互联网报告,对物联网
做了如下定义: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 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
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
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
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
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
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
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世界
各国都看到了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为了促进科技发展,
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世界各国都在加紧推进本国的物联网发展。

2004年日本总务省提出u-Japan计划, 2006年韩国确立了u-Korea计划, 2009年欧盟执委会发表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描绘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欧盟政府要加强对物联网的
管理,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
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
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

当年,
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

2009年8月,温家宝“感知中国”的讲话把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推向了高潮,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多所大学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院,无锡市
江南大学还建立了全国首家实体物联网工厂学院。

自温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
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
传感设备。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根据
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网
将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业务。

2011年12月,我国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明确,将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增加物联网发展专项资
金规模,加大产业化专项等对物联网的投入比重,鼓励民资、外资投入物联网领域。

《规划》提出,到2015年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的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

“十二五”期间,物联网
将实施五大重点工程:关键技术创新工程、标准化推进工程、“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其中,重点领域主要涉及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和智能家居等。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良好,在社会与人口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发面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根据联合国最新统计,到2000年,世界人口预期将达到61.22亿,2025年将达82.06亿。

1985—2000年期间总人口约增1.3 倍,2000—2025年间将再增加1.3倍。

世界城市人口1985年估计为19.83亿,到2000年将达到28.54亿,2025年达到49.32 亿,即1985—2000年间增加1.4倍,2000—2025年间将增加1.7倍,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将给社会的各方面带来巨大的压力,而物联网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将大大减轻这种压力。

在能源发面上,世界各国损失的电能高达40%-60%,原因是电网系统不够智能,美国拥挤的道路每年使人浪费42亿工作小时,产生29亿加仑的废气,二者损失高达780亿美元——不包括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全球低效的供应链导致生产率降低,每年因此而造成的损失高达400亿美元。

而物联网在这些这些方面都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

虽然物联网的好处颇多,物联网行业应用需求广泛,市场潜力巨大,并且政府部门对物联网的发展持积极态度,但我国物联网行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缺乏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作为国家战略新兴技术,不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就不能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

所以加快关键技术的的研发,掌握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迫在眉睫的事。

二、缺乏行业的技术标准。

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使在全世界范围,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出台,标准的缺失将大大制约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规模化应用。

三、产业链条不完善,行业协作困难。

同美国相比,我国的产业链条还不完善,在体制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这些行业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要发展物联网,就要加强各行业的协调与合作,才能保障物联网的快速发展。

四、盈利模式缺乏借鉴经验。

物联网分为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次,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将有多种选择去开拓市场。

这样,在未来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商业模式变得异常关键。

对于任何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来说,出现一种新型而能成熟发展的商业盈利模式是必然的结果,可是这一点至今还没有在物联网的发展中体现出来,也没有任何产业可以在这一点上统一引领物联网的发展浪潮。

物联网发展直接带来的一些经济效益主要集中在与物联网有关的电子元器件领域,如射频识别装置、感应器等
等。

而庞大的数据传输给网络运营商带来的机会以及对最下游的如物流及零售等行业
所产生的影响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观察。

五、使用成本较高。

在物联网传感技术推广的初期,功能单一,价位高是很难避
免的问题。

因为,电子标签贵,读写设备贵,所以,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应用。

而由于
没有大规模的应用,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的成本问题便始终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

成本高,就没有大规模的应用,而没有大规模的应用,成本高的问题就更难以解决。

如何
突破初期的用户在成本方面的壁垒成了打开这一片市场的首要问题。

所以在成本尚未
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联网的发展将受到限制。

六、个人信息的安全缺乏保障。

在物联网中,传感网的建设要求RFID标签预先被嵌入任何与人息息相关的物品中。

可是人们在观念上似乎还不是很能接受自己周围的
生活物品甚至包括自己时刻都处于一种被监控的状态,这直接导致嵌入标签势必会使
个人的隐私权问题受到侵犯。

虽然物联网的发展存在着种种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能掩盖住物联网的良好发展
前景,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
一个万亿级市场。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应当把握住这次机遇,加快物联网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