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历史沿革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历史沿革

1953 年至 1956 年,在保留农民土地私有制的 基础上,实行农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基本的做 法是,允许社员保有小块自留土地,其余土地必须 交给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使用、集体经营,社员依 其入社土地的数量及质量获取收益。
1956 年至 1957 年,农村土地所有权由私人所 有无偿归集体所有,土地由高级社集体经营。
1958 年至 1977 年,新中国通过对农业生产资 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运动,使得农民个体 私有的土地逐步改造为人民公社集体所有、集体经 营,最终确立了“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农村土地 集体所有制。原属于各农业合作社的土地和社员的 自留地、坟地、宅基地等一切土地,耕畜、农具等生 产资料以及一切公共财产都无偿收归公社所有。公 社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由于 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耕畜等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中,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农民丧失土地的私人 所有权而由集体统一经营生产,此时土地的自由经 营、买卖、出租已经没有实施的权属基础,农村土地
- 32 -
也失去了自由流转的可能。 三、1978 年至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 确 认
和实行,流转经历禁止、限制和法律规范阶段 1978 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始创了包产到户的
制度,从而迎来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新时期。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3 年中共中央颁 发的《关于引发农村经济政策的基本问题的通知》, 使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得到普遍的实行,掀 起了全国农业生产的新高潮,是党针对农村生产关 系做出的及时调整。1993 年《宪法修正案》第六条 修改为:“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 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 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 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此次将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列入宪法,为建立新的农 村经营体制提供了宪法依据。
第 33 卷 第 5 期 2012 年 5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5 May 2012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历134)
摘 要:耕地既关系着农村人口的生存保障,又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 因此,每个国家都十分重 视土地政策、土地法规的制定。 从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政策的实行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土地 所有权经历农民私有到集体所有的改变,土地使用权则经历农民自由经营、集体经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 三个阶段。 不同时期,政策、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如禁止、限制及合理规范,在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业生产,当然其滞后性对农村经济发展也带来消极影响。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政策;土地法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032-03
回顾我国土地政策的变革,从新中国成立之初 的土地革命至如今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中间历经土 地农民私人所有向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 过渡,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共三个阶段。伴 随土地所有权经营权的变革,土地的流转也经历了 农民私人所有土地时期的自由流转,过渡到土地集 体所有时期禁止流转、限制流转,到现在法律规范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阶段。
进入新世纪,我国城市经济飞速发展,而农村 经济却一直发展缓慢。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 工,参与到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建设中来,无力耕 作而导致农地闲置。加之,对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 现代化的要求,农村土地急需通过科学合法的流转 制度达到对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为农业规模化产业 化生产奠定基础。
二 、1953-1978 土 地 农 民 私 有 向 土 地 集 体 所 有、集体经营的过渡时期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确实激发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但是由于战争导致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
的缺乏、小块土地所有制对提高生产的限制,为了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劳动力、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 急需整合,自 1953 年起,以《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 产互助合作决议(草案)》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 章程》为指导,我国进行了土地合作化运动,先后经 历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和高级农业合作社,逐 步实现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由 单纯的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向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 经营的两权分离模式转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出现与确立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 平,并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集体享有土地 所有权的前提下,农户享有农地的承包经营权,极 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 生产力,独立的农地使用权,使农民可以根据气候、 农作物生长情况、市场供需要求等因素做出自己的 决定,有利于农户自主灵活地安排劳动力和劳动时 间,提高农民收入,符合农业生产的规律,保证了农 业生产的产量。目前我国实行的这种以家庭承包经 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特定历史 时期,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稳定了农村经济关系。
一、1949-1952 土地农民私有、 自由经营、自 由流转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共同纲领》和 1950 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指导方针,我国进行 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 制,土地分给农民私人所有,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至 1952 年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结束,农民私人 所有土地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为新中国经 济恢复奠定了基础,为工业化生产开辟了道路。此 阶段农民对土地拥有完整的所有权,可以自由进行 农业生产经营和流转。1950 年 6 月颁布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土地改 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 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