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而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且深远。
由于各国都在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各国的经济政策都很及时有力,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
全球经济从崩溃边缘走了出来,金融危机肆意破坏经济的恶劣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全球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本文就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展开了探讨,从多方面分析国际发展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中国经济;金融危机;经济增长方式;战略选择目录第一章前言 4 第二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5 2.1 全球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主要特征 5 2.2 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方向 6 第三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7 3.1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7 3.2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机遇 9 第四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11 4.1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方向 11 4.2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方向 12 4.3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点分析 14 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前言 2007年3月13日,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为标志,美国正式爆发了次贷危机。
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
以此为标志,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随即揭开序幕。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1930年经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危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此次危机改变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几十年来,美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这场危机抑制了债台高筑的美国人的消费,世界开始寻找替代者。
自2008年9月下旬开始,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对市场进行积极且行之有效的干预。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各种救市措施,这些措施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和刺激经济的作用。
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格局会有较大变化,美国所占比重将大体维持不变,欧洲和日本所占比重会下降,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所占的比重将有所上升。
出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全球经济开始显示出脆弱的复苏,人们开始使用“后金融危机时期”来表述当前的世界经济。
经济危机提供了历史性机会,那就是将泡沫经济和过度消费转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
第二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这次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以重创,对世界经济体产生了某种变异并促使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次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出现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其影响深广终结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态势,引发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从结构形式及发展方向都出现新一轮的变化。
2.1全球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主要特征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进程有所放缓,特别是美国等重要发达国家正在进一步加快“再工业化”进程,这会引起全球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与此相适应,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发展中国家提高消费率成为一种发展态势,这也会深刻改变着两大类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生活习惯。
这也导致“新兴市场”在国际上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引起了发达国家以及率先成长的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
本世纪以来,新一轮全球化高潮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主要表现在全球市场整合和扩大规模经济等方面。
东亚、拉美和东欧等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依靠全球分工体系深化带动的“斯密增长”,创造出巨大的“全球化红利”。
这次金融危机标志着全球化由高潮期转向低潮期,导致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持续深度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也大幅放缓。
虽然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采取了大规模的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政策,但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世界经济今年将出现战后最严重的衰退,预计下降1.4%,2010年世界经济将有望出现2.5%的增长,其中发达国家有望实现O.6%的微弱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增长4.7%。
”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金融机构处置大量不良资产和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平衡需要持续数年,而新经济增长点短期内难以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
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恢复增长,预计年均增速为3%左右,将明显低于危机前五年接近5%的增速。
各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也会更加谨慎,经济全球化进程可能会放慢脚步,但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的大趋势,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建设,重构全球金融体系,仍将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不可逆转,但发展进程将更加曲折复杂。
全球金融体系发生变化。
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进一步下降,以及世界贸易和投资数额的持续扩张,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金融市场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美国金融体系在全球的地位将会逐渐下降。
与此相对应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增强。
我们可以从2009年G20峰会上发表的《领导人声明》中看出相关信息:“20国集团领导人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5%,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在世界银行中的投票权至少增加3%。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金融危机使人们看到失去监管的金融市场的破坏力,各国主权投资基金与金融创新开始更加谨慎。
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全球共识,强调金融谨慎发展原则以及回归实体经济已成为一种良性发展之所需。
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必然产物。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接近极限而出现的一次强制性调整,势必推动全球经济进入再平衡调整过程。
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降低消费率,将使国际进口市场出现萎缩,而发展中国家将因外部市场收缩而被迫扩大内部需求。
对东亚出口导向型国家而言,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萎缩和全球贸易减速,出口增速将持续下降,而短期内很难找到转移出口的新增长点;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对石油需求下降,经常项目顺差和进口需求将大幅减少。
全球失衡的再平衡调整,不仅表现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负债消费型增长模式的调整,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过剩生产型增长模式也将面临再调整过程。
2.2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方向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在网络股泡沫破灭后缺乏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新科技革命不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便难以重现上世纪90年代依靠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熊彼特增长”。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增长模式,是摆脱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
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推动并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当前,无论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强烈需求,还是科学技术内部所积蓄的能量,都正在催生着一场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
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着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
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世界主要国家推行“绿色新政”,把发展绿色能源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掀起了发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很可能成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动力。
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各国在绿色能源科技领域竞争更加激烈。
建立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可望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也可能成为全球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低碳经济”将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
“低碳经济”可望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低碳经济”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很可能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标志着中国经济新一轮调整和转型的开始。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回调2007年下半年就已经显现,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季度经济增长率就逐季下降,表明经济的周期性回调要早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经济就已经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投资增长偏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需求的急剧收缩通过出口关联部门,从下游的加工贸易制造部门延伸到上游的能源原材料部门,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形成直接冲击。
国内股市和房市迅速降温引发以房地产业为龙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通过房地产关联部门,影响到钢铁、石化、建材、有色等重化工业部门,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下滑深度,使我国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3.1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面临的严峻挑战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使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如此之大,从表层上说是由于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出口大幅下降,并造成国内工业生产快速回落和就业下降,但深层原因是主要即有经济增长模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不仅表现在需求结构上,内需和外需增长不平衡,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而且也表现在供给结构上,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这些结构性矛盾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也必须通过新一轮调整和转型逐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