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5《声音的强与弱》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5《声音的强与弱》优秀教案

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
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

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用不同的力度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索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本质。

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

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并且人耳如何接收,也学会了对多个发声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

那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呢?这些强弱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同样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难点: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一段音频(可在计算机上播放)、教学课件。

学生:1把钢尺或塑料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单,(以小组为单元,材料充足,可2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聚焦: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一段音频]
1.感受音量的小游戏。

教师播放一段鼓乐,里面有轻重不同的鼓声。

学生伸出手臂,当听到比较弱的鼓声时,放低手臂;当听到比较强的鼓声时,抬高手臂。

(预设:通过这个小游戏感受到声音强弱的变化)
2.教师指出,声音的大小不同也成为声音的强弱不同。

提问: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预设:学生会提到和用力大小有关)
3.揭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板书)
二、探索: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预设15分钟)
(一)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幅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2把钢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单]
1.出示尺子,提问:怎样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教师揭示“音量”的概念。

2.学生相互合作,先尝试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再进行观察发出不同声音时钢尺自身的变化。

交流后出示“振动幅度”的概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上台来画一画看到的振幅情况,最后统一用“ ”来表示物体的振幅大小。

3.出示活动单,明确活动要求。

组内合作,依次观察并记录尺子、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大小。

(教师需要提出重复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多做几次再记录。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