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卫九版神经病学】11-脊髓疾病

【人卫九版神经病学】11-脊髓疾病


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
又称急性横惯性脊髓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脊髓炎。
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未明.约半数病人发病前有呼 吸道和消化道病毒感染病史,但脑脊液和脊髓内均 未分离出病毒,有部分病人于疫苗接种后发病, 推 测*为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后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 病.
病理:受累脊髓肿胀变软,充血有炎性渗出.镜下可见 软脊膜和脊髓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以淋巴细 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灰质内神经细胞肿 胀、尼氏小体溶解,白质内神经纤维髓鞘脱失,轴突 变性,大量吞噬细胞和胶质细胞增生.
脊髓的传导束(上行)
• 薄束和楔束:*位于后索,传导本体(深) 感觉和精细触觉。肌、腱、关节等的感觉 神经末梢经脊神经节细胞发出中枢突触由 后根内侧---脊髓后索,其纤维形成薄束和 楔束,薄束在内(接受胸6以下传入纤维), 楔束在外(胸6以上)---延髓的薄束核和楔 束核---二级纤维饶中央管的前方跨过中线 在延髓下部中缝处交叉即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三级纤维--经内囊后脚---大脑皮层中央后回
• 传导功能 • 反射功能:躯体反射:牵张(伸肌)反射
和屈肌反射。内脏反射:血管张力、发汗、 排尿、排便、勃起、瞳孔反射。 • 躯体神经营养功能
各种脊髓病变的临床特点
• 脊髓横断:首先出现脊髓休克,原因是失 去高级中枢的控制,下行传导束的易化和 抑制均消失。人类的休克期最长,平均3-6 周。横断面以下出现:运动、反射、躯体 感觉、内脏感觉、肌张力消失。膀胱功能 障碍:尿潴留—尿失禁—自动膀胱(骶髓 受损除外)。
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
• 临床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青壮年, 无性别差异. 发病前常有呼吸道和消化道病 毒感染和疫苗接种史,劳累、受凉、外伤可 为诱发因素.*病变最常累及胸段(T3-5节段 最多),颈、腰髓次之.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 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部分病人起病急骤,病 变水平上升,累及延髓,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
脊髓疾病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 刘明
脊髓是联接大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
脊髓的解剖 脊髓的功能 脊髓病变的临床特点 急性脊髓炎 压迫性脊髓病
Rainbow Bridge
脊髓的大体解剖
脊髓的大体解剖
• *上端平枕骨大孔,*下端为脊髓圆锥约平第 一腰锥下缘(胸12-腰3),终丝:内终丝 15厘米,外终丝5厘米,附于第一尾锥背面。
各种脊髓病变的临床特点
• 颈膨大(颈4-胸1):上肢为下运动元瘫痪, 下肢为上运动元瘫痪,病变水平以下感觉 减退,可有尿失禁,常伴有Horner征。
• 胸段:胸腹部神经痛及束带感。截瘫,病 变水平以下感觉减退或消失,及植物神经 障碍。
各种脊髓病变的临床特点
• 腰骶膨大(腰1-骶2):下肢出现下运动神 经元瘫痪,病变水平以下感觉减退或消失, 大小便功能障碍。
脊髓的传导束(上行)
• 脊髓丘脑束:传导痛、温、触、压等浅感觉,对 它的走行了解不是完全清楚。皮肤、粘膜等的感 觉神经末梢---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触经后根外 侧---脊髓的背外侧束(Lissauer束),在同节或上 下1-3节---部分纤维止于后角Ⅰ-Ⅲ层,主要是后 角边缘核---发出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对侧脊 髓的外侧索和前索---脊髓丘脑(侧、前)束---丘 脑腹后外侧核---中央后回
脊髓的内部结构
• 概念: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 • *灰质位于脊髓中央,内含大量神经细胞团,
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中央管穿行其中。 • *在灰质周围绕以白质,内含密集的神经纤
维,呈白色。 • 灰质在横切面上呈H形,灰质的中间部分为
横行的灰质联合。
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的两侧向前后延展,按位置,分为前角和后角。 前、后角之间的灰质为中间带。在胸和上腰髓,中
压迫性脊髓病(Compressive Myelopathy)
急性压迫:病程一般:1-3天。 亚急性压迫:病程一般: 7天-1月。 慢性压迫:病程一般超过一月。
1、代偿性。2、波动性。
压迫性脊髓病(Compressive Myelopathy)
• 临床体征:1、感觉障碍。

2、运动与腱反射障碍。
• 皮质脊髓前束:交叉的纤维,位于前索中正裂 的两侧,一般只到中胸节,陆续在白质前连合处 交叉,终止于对侧灰质,主要支配上肢和颈肌。
脊髓的血液供应
• *脊髓的动脉:节段动脉、脊髓前动脉、脊 髓后动脉。
• 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前3/4的血液。 • 脊髓后动脉:供应脊髓后1/4的血液。
脊髓的功能
各种脊髓病变的临床特点
• *脊髓半切(Brown-Sequard)综合征:
• 病变同侧:1、损伤平面以下痉挛性瘫痪。

2、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丧失。

3、损伤节段的下运动元瘫痪

及血管运动障碍。
• 病变对侧:痛、温觉丧失(一般较病变低 1-3个节段)。
各种脊髓病变的临床特点
• 高颈段(颈1-4):四肢上运动元瘫痪,膈 肌麻痹,呼吸困难。病变平面以下全部感 觉消失,尿失禁或潴留。累及枕大孔部位 可出现后颅窝病变的表现:眩晕、眼球震 颤、构音障碍、舌肌萎缩等。累及副神经 则出现同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萎缩。
间带向外侧突出一个三角区,形成侧角。侧角内* 颈8-腰2、3,属于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它的轴 突经前根、白交通支,终于交感神经节。*骶2-4 节为骶副交感核,发出轴突经前根至盆腔的副交 感神经节。
脊髓的内部结构
• 白质内含有联系脊髓内部的固有束及联系 脑的纤维束(传导束)。
• 在前角和后角之间,小部分灰质伸入白质, 被纵行的纤维穿行,相互混杂交织,形成 网状结构。

压迫性脊髓病(Compressive Myelopathy)
• 病因: 1、肿瘤。2、骨关节病及椎间盘突出。 3 、硬膜内、外血肿等。
• 病理生理:
• 1、机械压迫:耐受性,灰质》白质,细 纤维》粗纤维。
• 2、血供障碍:血供障碍起作用慢,阻断 血供1-5分钟即可出现症状。耐受性,白质》 灰质,细纤维》粗纤维。
和螺旋体性,如结核,梅毒.(4)真菌性.(5)寄生虫性,如 弓形体.(6)原因不明. • 2.按部位:(1)脑脊髓炎.(2)脊髓前角灰质炎.(3)脊膜 脊髓炎.(4)脊膜脊神经根脊髓炎.(5)横惯性.(6)上升 性.(7)播散性. • 3.按病程:(1)急性,1周.(2)亚急性,2-6周.(3)慢性,>6 周.
• 脊髓小脑束:传导感觉和空间类特异性信息,精 细调整肢体肌肉的运动和姿势。
脊髓的传导束(下行)
• 皮质脊髓束(锥体束):起自中央前回的4区和6 区,Betz巨型锥体细胞及大、中型锥体细胞---内 囊后肢---大脑脚---桥脑基底部---延髓锥体---锥体 交叉---进入脊髓形成
• 皮质脊髓侧束:为交叉纤维(少部分不交叉), 占锥体束的90%,*位于外侧索的后部,腰骶节表 浅,陆续止于前角,支配骨骼肌运动。
• 圆锥(骶3-尾节):鞍区感觉障碍,肛门反 射消失,尿失禁,性功能障碍。
• 马尾:与圆锥病变表现相似,症状及体征多 为单侧或不对称,根痛多见,大小便功能障碍 不明显或出现较晚。
脊髓炎(Myelitis)
• 概念:各种感染或变态反应所引起的脊髓炎症. • 分类: • 1.按病因:(1) 感染和预防接种后.(2)病毒性.(3)细菌

3、括约肌障碍。

4、营养障碍。

5、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压迫性脊髓病(Compressive Myelopathy)
• 脊髓肿瘤:*是脊髓压迫症的最常见原因, 约占1/3以上。发病率0.9-2.5/10万/年。
• *1、神经纤维瘤:又称神经鞘瘤、雪旺

细胞瘤,最多见。
• 2、脊膜瘤:居第二位。

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
• 辅助检查: • *1.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无色透明,细胞(主要
为淋巴细胞)和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 化物正常.但当脊髓明显肿胀,蛛网膜下腔梗 阻时,蛋白会明显增高. • 2.脊髓MRI:病变脊髓可增粗,T2加权像呈高 信号.
急性脊Hale Waihona Puke 炎(Acute Myelitis)
• 1、前正中裂。2、后正中沟。3、前外侧沟: 左右各一,前根沿此发出。4、后外侧沟: 左右各一,后根沿此进入。以上6条沟裂纵 贯脊髓全长。5、后中间沟:两条,胸6以 上,位于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
脊髓的大体解剖
• *1、前索:前正中裂和前外侧沟之间。*2、 后索: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3、外侧 索: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之间。
谢 谢!
• *后中间沟把后索分为内侧的薄束和外侧的 楔束。
• *脊髓节:每对脊神经根与脊髓相对应的部 分。脊髓共有31节,颈8、胸12、腰5、骶5、 尾1。
脊髓的大体解剖
• *颈膨大:颈4-胸1。 • *腰骶膨大:腰2-骶3或腰1-骶2 。 • 锥体和脊髓节段的对应关系:上颈段与锥
体相同,下颈段和上胸段平上1节锥体,中 胸段平上2节锥体,下胸段平上3节锥体, 全部腰节平10、11、12锥体,骶尾节平腰1 锥体。
• 鉴别诊断:1.视神经脊髓炎.2.急性硬脊膜下、外血 肿.3.脊髓血管病(缺血、出血).4.急性脊髓压迫症. 等.
• 治疗: • 药物治疗:1.皮质类固醇激素.2.大剂量免疫球蛋
白:0.4g/kg/d,静脉点滴,5天.3.B族维生素.4.其他对 症支持治疗. • 康复治疗 • 护理 • 预后:通常3-6个月可基本恢复生活自理.
• 治疗:早期解除压迫,尤其急性压

迫者。
• 预后:
• 1、压迫病灶的性质及其可能解除的

程度。
• 2、脊髓功能障碍的程度。
• 3、压迫病灶解除的早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