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拓展新功能,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来看,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创新活动的价值导向、为创新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激发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这几个方面。

[标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不仅是求“真”的过程,而且是求“善”的过程,而其求“善”的过程主要是指人们正确运用创新成果、造福于人类的过程。

不少人由于伦理价值观念的扭曲、错位,导致创新目的狭隘、畸变和迷失,这不仅使创新成果难以发挥其正面作用,反而严重地危害人类自身,甚至给人类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

如核技术、生化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发展经济、造福人类;而其不当使用则会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毁灭人类。

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为人们的学习、工作与交往提供极大的便利,但如果高智商的计算机高手将掌握的网络技术用于电脑病毒、黑客攻击和电脑犯罪,那给人类造成的则是危害。

可见,缺乏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念,没有高尚的创新目的,往往会把人们的创新活动引向堕落的深渊。

创新的目的何在,创新为谁服务,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马克思说:“在社会历史内进行活动的,倒是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产生都不是没有自己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进行创新活动的人们同样也都追求着一定的目的,而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决定其有什么样的创新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

价值观是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个体的基本信念和判断。

人们选择什么样的创新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的过程,也是人们对创新的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进行价值判断、抉择的过程。

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有价值标准,其不仅要讲求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带来的结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创新目的和创新行为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价,促进创新成果运用合理化,避免不负责的盲目求利行为,把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到指向社会共同的事业上,使其创造力能够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任务。

爱因斯坦曾指出,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如果不能“获得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判断力”,那么,“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也必须要让学生获得这种美和善的鲜明判断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这种鲜明判断力的培养负有重要责任。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能够使学生由“生物人”、“经济人”向全面发展的“道德人”、“社会人”转型;能帮助学生树立起为人类发展而贡献毕生才智的崇高人生理想,从而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更好地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作出合理的评价。

在当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无疑能为其确定创新目的、判断创新行为得失,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提供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创新活动提供理论基础与理论指导的功能俄罗斯唯物主义哲学之父罗蒙诺索夫,曾把对经验的研究比作科学家的手,而把理论观点比作科学家的眼睛。

认为有经验而没有理论,就像有手而没有眼睛一样,只能瞎摸真理。

高度重视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本经验。

无论是改革还是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都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离不开理论创新的先导作用。

落后的哲学社会科学会严重阻碍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欧洲中世纪时期,在封建专制与神学统治下,哲学社会科学只能在教会允许的范围内,以扭曲的形式缓慢地向前发展,这一时期也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最少的一个时期。

而先进的哲学社会科学会极大地促进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进步。

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极大地促成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这也给自然科学带来了几个世纪的持续高速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王守觉认为,中国落后不是落后在具体的科学,具体科学上的落后可以很快赶上来,但是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哲学思想、社会科学思想的落后是很难克服的。

对于怎么来克服这一问题,他指出:“要靠社会科学、要靠哲学,把人们的思想从古老的论资排辈、等级观念、一成不变的思维中解放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高度概括的理论形式反映现实,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服务于实践,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让学生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能为其创新活动提供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各项工作要开创新局面,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创新是不行的。

学生通过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提高理论素质,增强理性思维和运用理论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自身具备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以便更好地从整体上认识和改造世界。

当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学生是高校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我们党29年来理论创新成果的总结和升华,对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开发功能创新思维是主体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通过运用启示、想象、联想等思维手段,从而获得新技术、新观念、新方法、新理论等创新成果的思维过程。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人类创新实践中,没有创新思维的引路导航,创新活动便无从谈起。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没有知识作土壤就结不出思维的果实。

但一个人如果对事物只有些片面、支离破碎的知识也很难为创新思维提供条件,培养与开发创新思维必须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提升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修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化的有效途径。

知识结构是各种知识在人类大脑中的组织方式,它包括各种学科知识的配置比例、相关程度和协同关系。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仅靠單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实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应成为“T”型人才(其中“横”代表广度,“竖”代表深度),如果一个学生只专注于专业知识及与其有直接关系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打牢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忽视哲学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和政策法律知识等的学习,就难免会造成知识面狭窄,缺少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考虑问题缺乏深度,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能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辩证态度,使学生敢于批判,勇于突破传统观念、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

思维要以知识为载体,没有一定的知识量,创新思维就难以展开。

获得的知识越多,思维中选择余地越大,思维扩散的空间越广,联想、想象空间增大,知识之间接通的机会也越多, 这样思维创新的可能性便越大。

然而创新思维要求根据问题的需要,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观念和方法等进行新的组合,这便要求突破头脑中传统的、固定的观念和思维中形成的习惯与定势,如果缺乏对待知识的辩证态度,没有批判的精神和怀疑的勇气,思考问题局限于按原有的思路和方式进行,跳不出框框、打不开思路,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观念、方法反而会成为思维创新的障碍。

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础条件,批判旧理论是为了创立新理论,唯物史观的创建离不开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也离不开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吸收。

马克思主义本身便是创新思维的产物,也是批判精神的典范。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让学生掌握唯物辩证法,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怀疑、批判精神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避免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使学生思考问题不拘泥于现有的理论教条,不从静止不变的原理出发,使学生不盲从,不轻信,能对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理论持怀疑的、分析的和批判的态度,这在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中极为重要。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创新精神的培育与激发功能创新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会碰到腐朽、守旧势力的阻碍,会受到种种诱惑的干扰,也难免会遭受挫折和失败,没有创新精神的支撑是很难想象的。

正如邓小平所说:“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

什么事情总要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创新精神是与人生理想、人生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人的创新热情一方面来自兴趣和好奇心, 另一方面要靠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去激发。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和追求科学真理,勇于发现、敢于创新的坚定信念,是创新主体战胜困难、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使其认识到创新不仅仅是个人成才和价值实现的问题,而且是个人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问题。

要通过反思历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一些民族和国家发展起来,一些民族和国家衰落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有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通过观照现实,让学生明白,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不断前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学生对创新的价值性和重要性认识越清晰,对当今时代特点把握越准确,越能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创新问题。

在当前,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学生斗志,为其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热爱祖国、奉献祖国是一切时代成就一切伟业的重要力量源泉”。

改革创新精神是改革开放培育造就的伟大精神,“六十四字创业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对人们的创新活动具有巨大的激励、鼓舞和感召作用。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克服艰难困苦、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