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学任务:孔子的教育思想收录于《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育理论的专著是我国战国末期的《学记》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6年)《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第一部教育论著。
《师说》(韩愈)是中外教育史上出色的一篇教师专论。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仅依附于其他思想而存在,理论水平较低。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中国教育起源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1.[启发诱导];2.[因材施教];3. [诲人不倦]。
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笃实,不耻下问”;学习态度要端正“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产婆术】又叫苏格拉底法,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用语,指帮助他人获得知识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问答揭露对方的矛盾,使之逐步达到所谓普遍性的认识。
它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为讽刺,使人自知其无知;第二步为定义,即通过反复诘难与归纳,得出明确的定义与概念;第三步为助产术,即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如同产婆一样能催生出新生命。
亚理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创办了“吕克昂”哲学学校。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办过“学园”,他的教育思想宏伟博大几乎涉及教育的所有领域。
其中,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国家建立统一的学制、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学前教育、妇女教育、身心和谐教育、德育等都有独到见解。
其教育思想主要在其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阶段•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教育学的学科水平有所提高。
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卢梭其著作《爱弥儿》该书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于1806年撰写的《普通教育学》以及1835年出版的《教育学讲授纲要》,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
他也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或“现代教育学和的奠基人”。
他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杜威[美国] (1859--1952)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的本质(二)教育无目的论(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主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四)教学论(五)道德教育论(六)儿童中心论著作:《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经验与教育》杨贤江的《教育史abc》他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现象,提出了教育既受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的制约,又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起促进作用,同时,还批判了“教育万能论”,“教育救国论”等。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生物起源论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形式没有本质差异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早期和个体幼年时的模仿行为,像孩童出于好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活动就是教育。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等劳动起源论主要观点: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代表人物:马克思等➢广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教育中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组织形式➢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等教育的形态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机会均等)✓ 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功融合在一起(内容贫乏)3.言传身教和模仿是主要的教育手段(形式简单)➢古代社会的教育“六艺”一一礼、乐、射、御、书、数;奴隶、封建社会的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第二,教育(主要指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第三,教育是面向少数有特权阶层子弟的,以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为目的;第四,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军事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经典;第五,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第六,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七,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
近代教育的特征(一)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三)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师生关系也由农业社会的不平等关系转变为工业社会的民主关系,由绝对的教师中心走向教师指导和帮助下的学生自治。
(四)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的特征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第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第四,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第五,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第六,教育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第七,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是不断革新的;第八,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第九,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第十,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第十一,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顺序性与阶段性个体发展的特征现代心理学将人的发展的顺序与阶段概括为:婴儿期(出生至3岁),幼儿期(3岁—6岁),儿童期(6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个体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与阶段是相对稳定的。
这是因为,形成年龄特征的客观条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促使人成熟的生理基础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和顺序性。
然而,个体的身心发展又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不同的发展重点。
这对于把握个体的发展机会是很重要的。
相似性与差异性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表现在身体(生理)、智力、人格等方面。
个体的人格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现实性与潜在性个体的发展是历史地、现实地展开的。
在这种意义上,个体发展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征。
然而,个体发展就其可能指向的水平与达到的高度而言,乃具有极大的潜在性。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个体发展已实现的水平与其可能达到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个体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的无限性与人的发展的无限性相统一,如何不断挖掘、开发人的潜能,乃是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与教育(简称为“三因素论”)在这三因素中,遗传素质是个体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一定的制约作用。
教育虽然也是一种环境,但它有特别的意义,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这归因于: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第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第三,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四,个体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部分也是受到教育影响的结果。
1.定向2.强化3.加速外铄论和内发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两者关系: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决定和制约着教育,教育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
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内部结构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的目的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5.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教育形式和手段的更新❖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潜在的劳动力——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高校的两大职能“经济要发展,教育须先行”百年大计、教育先行--1987年,党的十三大教育目标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
教育目标的特点预设性观念性超前性可能性根据教育目标的抽象程度来划分:国家教育宗旨学校教育目标课程教育目标单元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功能和地位:功能:控制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激励功能;地位:指引教育工作1.个人本位论(个人价值论)基本主张:教育要满足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完善,主张教育应以促成人的发展为目标。
代表人物:卢梭、孟子、斯宾塞等2、社会本位论(社会价值论)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