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启示题1、“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回答“启示”,就答“经验与教训”。
2、谈“认识”,有如下几情况:(1)对问题的总体掌握,实际就是对教材知识、所给材料的高度概括;(2)对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5)经验教训、启示。
答题技巧:(1)对前面几问答案进行总结,分为“好”“坏”两方面。
“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
(2)提炼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
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
(3)结论指向现实,优先考虑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不就事论事,要有理论指导意义。
(4)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把“坏”的正过来说。
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5)思维开放:一个历史事件是由于多个因素共同造就,因此,启示可从多角度回答,如原因、条件、时间、人物、影响等,只要合情合理,均可得分。
注意事项:(1)对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
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
(2)对问题的分析评价,只需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
(3)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说明问题的重要性(由原因与影响入手)、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
(4)通过问题对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得出与现实相关报道一致的结论。
认识启示题,一般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图片材料题具体来讲,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仔细阅读全部材料,不仅要读正文,还要读图片读注释、材料来源、标点符号、图片的背景等,不要放过题示材料中的任何细节。
②在读材料的过程中,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并且根据这些关键词所揭示的信息很快很好地联系教材内容,要知道就材料而读材料是不行的,命题者所选的任何材料或多或少的与教材有联系,反映教材的某个或某些知识点。
在识读图片材料时,既要遵循解答材料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又要结合图片的特点,把一般规律与具体分析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我们的读图、识图能力;通过分析以增强我们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和说理分析的能力,以及增强处理材料的能力。
历史有关基本原理密切的历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
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主要因素。
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包括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三个主要环节,含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主要内容。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
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
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
具体说,它指的就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
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
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
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
第四、历史是不断进步的。
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
第五.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
我们学习历史,决不能“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
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能够将在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1)坚持正确的立场。
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
比如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
因此,希特勒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2)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
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
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3)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一般而言,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
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
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时,应给历史人物以阶级定位,注意确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不是观其出身而是观其言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如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
其次,对一定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应该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其言行。
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
(4)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
历史是复杂和矛盾的。
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处处交织着这种善与恶的二律背反。
在评价历史时,应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可偏废,同时应将对效果的评价放在首位,因为对历史起作用较大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同时动机对效果的实现又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要兼顾动机。
记忆方法①条理分析化繁为简对一些内容较多的问题,可将历史知识条理化,要点化,每一知识,可分解成几个要点,并根据前后顺序标上序号。
每一要点找出其中的一个关键词,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就非常容易掌握。
如:记忆诺曼底登陆以及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作用:其作用:可记为“拖住了德军、支持了苏军、消除了威胁、鼓舞了斗志。
”这就是“第二战场的开辟,拖住了法西斯德军的大批兵力,有力地支持了苏军的反攻作战,也消除了德军跨海征服英国的直接威胁;同时,它也鼓舞了欧洲人民的斗志,促进了抵抗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从此以后,德国法西斯陷于东西夹击、腹背受敌的困境之中。
如我们在学习中能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相似、相连和相关的联系,并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联系,就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②前后联系理解记忆将历史知识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前后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如根据美国在二战中的有关史实,可得出美国在战后经济实力增强的原因:是由于美国参战较晚,本土未遭战火破坏;并且通过对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法案,大做军火生意,发战争横财。
而其他原有强国或因战败、或因遭战火破坏、战争消耗损失惨重,因此相比这下,美国在战后实力进一步得到增强,由此攫取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通过在这种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就能掌握好所学知识,且不易忘记。
③分类比较记忆分类比较,是确立事物之间的同异和关系的过程。
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比较区别,加以辨别。
因此,对知识点的分类比较,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我们可用分类比较法来分析把握,“非洲年”。
大家知道1960年因为持续高涨的民族独立运动席卷非洲大陆,本年有17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它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体系。
非洲国家在争取独立运动中有不同的特点,由于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出现部分交*现象,我们一时难以准确分辨,容易混淆。
为此在分类基础上进行比较,找出所要比较的事物的特征并加以联系,通过分析比较与综合概括,能正确掌握各种知识,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④时间记忆在复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把握好时间概念,对于掌握历史知识同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课文中每一个重要的历史年代都联系着丰富的历史内容。
把年代与时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形成鲜明的、生动的时间概念。
例如,1840~1842年,它既是中英鸦片战争的开始,也是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又是中国历史由古代史进入现代史的转折时期。
更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时期,即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在学习中把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时间联系起来,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历史年代表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从而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
还可以将历史事件的异同,把区别和相似之点分别集中在一起,放在适当的位置上,组成简单明了的对照和联系,使知识条理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应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作用。
为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好表格,整合知识结构表现出历史现象之间的横向联系,以更清晰地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利于从时间上进行联想。
常用的时间表格有:1.大事年表(参阅课后)。
2.朝代顺序表:即将某一国家的各个朝代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编制。
例如中国古代史可列为:夏(约前2070~约前1600年)-商(约前1600~前1046年)-西周(前1046~前771年)-春秋(前770~前476年)战国(前475~前221年)-秦(前221~前207年)-西汉(前202~9年)-东汉(25~220年)三国(220~280年)等。
3.历史大事与时间顺序表等。
⑤图示记忆利用图示或提纲,可以化繁为简,连横合纵,有利于提高空间识记能力。
在课文知识点构成较多的情况下,如果依据各点整理笔记,可能会出现密密麻麻一大串知识要点,反而不易──记清。
而纲要图示正好可以补其不足,扬其所长。
纲要图示的特点是利用图像结构,概括要点知识。
⑥复述记忆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
为了记住这些知识不少同学采用机械记忆方法,一般收效不大。
培养对历史事件有节奏地复述,是提高记忆力良好的捷径,因此,培养有节奏地复述是很重要的。
如:在学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时,只要对19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自身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经济、政治模式发生的重大变化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资本主义国家一度出现“相对稳定”有了充分的记忆,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以提高发展科学技术为依托,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的目的,建立的资本主义的现代经济模式所取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