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渭河生态景观带总体规划方案

西安渭河生态景观带总体规划方案

西咸新区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方案展示编者按:8月10日至11日,西咸新区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方案评审会在西安举办。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汇报了精心为西咸新区渭河生态景观带制定的规划方案。

来自权威部门的13名专家对这4家单位的规划方案进行研究评审。

最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胜出。

其它3家设计单位的方案同样受到专家的肯定。

西咸新区规划控制范围88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272平方公里,渭河、泾河、沣河3条河流流经此地。

其中,渭河连接西安、咸阳两大城市,秦阿房宫等17处周、秦、汉、唐历史遗迹密布周边,在建设西咸新区的进程中,渭河将作为大都市的核心区带。

此次评审会期间,嘉宾们围绕西咸新区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进行深入研讨,以期为渭河寻找一个符合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市”规划理念的建设蓝图。

这里,我们将四家单位的设计方案进行集中展示,与读者一起分享他们为西咸新区渭河生态景观带设计的美丽蓝图。

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渭水贯都以象天汉“一核、两翼、四心、群星”共同组成了渭河生态景观带一期工程的空间结构。

其中,“一核”指的是即将竣工的横桥,包括集中酒吧、茶座等休闲设施的天汉广场,绿化景观横桥南渡,以及带有秦汉古风的园林建筑群;横桥东西“两翼”以休闲、旅游、居住和高科技产业为主,景观设计突出生态育护;“四心”即为动感咸阳、泾渭横桥、接天莲叶、渭水金滩,规划城市运动公园、荷塘湿地与滩涂沙地等景点,日后必将成为市民游客度假休闲的首选;“群星”喻义16公里长的渭河生态景观带沿岸各具特色的景观点灿若繁星,大色块、大乔木等绿色植被点缀其间,与宽阔的渭河胜景相呼应,如同渭河生态景观带上镶嵌的璀璨星辰,为整个生态景观带增添了几抹亮色。

本规划借鉴“渭水贯都、以象天汉”作为设计的基本理念,以渭河作为今日西咸城市跨河发展的主脉,以自然生态作为渭河滨河地带景观建设的基调,嵌缀城市功能空间组团,构成今日西咸城市跨河发展的思路。

确定“承启历史、尊重自然,生态绿芯、田园都市,造福子孙、持续发展”作为此次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基本策略:1.恢复重建渭河自然生态系统,建设渭河西咸百里湿地公园群。

2.充分发挥自然湿地强大的净化作用的基础上,建设生化池——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城市雨水、污水,循环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阻断来自城市对渭河的污染。

3.结合渭河两岸丰富的文化历史遗存,营造大渭景观,恢复、重建渭河“古朴、壮美”的大自然景观特色。

4.在渭河自然生态景观恢复的基础上,适度开展休闲、观光、体验活动,培养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美德,有限开发利用河道资源,展现历史渭河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辉煌,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休憩生活的中央公园。

5.生产型河流——渭河生态景观带作为城市中央公园的同时,也为城市生活提供丰富的生活和生产资源——清洁能源、清洁水源、城市生态农牧业。

全面考虑沿河地区城乡发展与渭河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生态型城市与生产型城市同步建设。

总体构架:“一河”——横贯关中平原原生态的、灵动的、雄浑的渭河中水河道;“两带”——“周、秦、汉历史文化带”和“秦宫汉陵遗址带”,两代汇聚于渭河;“四园”——泾渭湿地公园、灞渭湿地公园、沣渭湿地公园、涝渭湿地公园;“五大节点”——包括奥林匹克中心、秦汉文化城、都市农牧场、高铁商务中心和生态能源中心。

奥林匹克中心:位于泾渭交汇口东侧的渭河之滨,整个奥运中心沿渭河展开,包括主体育场馆、奥运村、公园湿地、酒店商业等内容。

奥运中心空间采用自由流动的空间构图,与渭河的自然形态融为一体,同时利用渭河的河滩形成向城市开放的运动公园和沙滩活动区。

秦汉文化城:位于渭河北岸,横桥和秦宫遗址公园西侧,包括秦汉文化博物馆、剧院、音乐厅、学术机构以及旅游服务和城市休闲设施,形成一个底层高密度的混合型文化区,如同西汉繁华的陵邑。

秦汉新城采用中国传统城市井字形的空间格局,配合渭河之滨的人工湖——秦汉映月形成具有独特文化韵味的城市新区。

都市农牧场:现今的草滩地区依然保存着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包括农田、牧场和渔场。

建议将这些活动作为渭河至关重要的特性而保留并加强其利用,同时,将农田、牧场、观光农庄和大规模研发机构结合,展示和发展高产的城市农业形式和有机能源供应的多样化解决方案。

这将为全世界提供一个城市与农村有效协调的典范。

高铁商务中心:西安北客站是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站,也将是我国东西部和南北方联系的枢纽之一,围绕西安北站将会有大量的商业和商务活动,同时此处靠近西安新行政中心,利用此优势建设高铁商务中心,并配合渭河之滨的高尔夫球场、渭河中央的娱乐岛等城市娱乐服务设施形成西安城北的城市商务中心区。

生态能源中心:利用现在的渭河电厂进行改造,保持其能源中心的本质,将其改造成为以生物质为原料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并形成现代绿色能源展示中心。

结合渭河沿岸的风能、光能发电设施计划为一百万人提供能源。

利用渭河独特的自然文化条件形成以“涝渭”、“沣渭”、“灞渭”和“泾渭”为绿色景观核心,以咸阳湖、奥林匹克主题公园、秦汉映月、农业旅游、娱乐岛、新能源主题公园等为活动核心的渭河百里公园群落,让西咸百里渭河及两岸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央公园。

二、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水绕西咸脉东方文化魂愿景:此规划是希望把未来的渭河及其沿岸,能够打造成为:集自然生态、文化休闲、城市活力于一体的大西安中央绿廊,实现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共赢,代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崭新形象。

战略一:区域生态战略针对与本段渭河相关流域范围,分别构建水生态、生物、遗产、游憩、视觉等安全格局,最终建立以渭河为中心的流域生态基础设施。

南侧由秦岭源远流长的河流廊道,以及渭河历年北移的故道湿地为主要构成,北侧则由五陵塬遗产带,以及自然径流形成的冲沟绿带为主要构成。

战略二:综合水系战略采用了多种途径,在保证河流防洪安全的同时,大大提高区域水系统雨洪调蓄能力与水质净化能力,并营造出不同的河流景观及城市形态。

战略三:文化休闲战略构建沿渭河休闲公园带,形成沿河连续的休闲游憩廊道;构建渭河两岸遗址公园带,实现农业生产、遗产保护、文化体验三者的有机结合;重塑横桥廊道,南北联系三大公园带体系,形成以渭河为核心的完整的文化休闲网络,形成完善的文化与休闲体验网络。

战略四: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强调渭河廊道对周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出将沿河城市用地划分为繁华西咸段、健康西咸段、文化西咸段、高效西咸段、生态西咸段五大功能片区,充分展示新时代的渭河综合产业带的炫彩繁华。

战略五:城市形态战略充分尊重和利用地域中台塬、水系等自然资源条件,塑造渭河沿线各具特色的多样城市形态。

从西至东打造六种城市形态类型,分别为“滨水环岛城市”、“水网城市”、“庭院城市”、“水滨公园城市”、“滨水阳台”与“帝皇谷”,使不同片区具有独特而强烈的城市认知。

土人景观的汇报发言:历史上农业文明,造就了非常灿烂的渭河平原,到的工业文明,渭河基本上成为了一个排污河,另外它的水量和水质都严重的下降,我们的规划方法还是这样讲,渭河既然是母亲河,首先要修复这条母亲河,才谈如何建设这个城市,我们的规划方法类似,就是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发展规划,先研究洪水过程、生物过程、乡土文化、文化遗产等,把这些整合成一个基础设施,这是生态基础设施,从三个层次来讲,宏观、中观和微观,宏观就是一个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包括区域的水系统、生物栖息地系统、文化遗产系统、区域的视觉感知系统、综合生态基础设施,休闲游憩系统系统,下来就是分区的设计,这是我们的规划基础。

三个尺度,一个是宏观区域的的尺度,就是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战略,一个是中观渭河沿线的总体规划,第三个微观是沿渭河分段的进行城市设计。

我下面讲第一个尺度,就是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我们基于5大重要的过程,5个重要方法,第一个方面就是水系统,第二个是生物系统,第三个是文化遗产系统,第4个是游憩系统,第5个是综合生态系统,过去是八水绕长安,水资源是非常好的,但是这么多年来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看一下历史,渭河1000年来,基本上是北移的一条河,这就形成了北侧是圆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截面,南侧是大量的湿地、可利用地,同时又是可以淹没的地方。

目前现在的问题,第一就是洪涝和干旱并存,这是我们做了一个模拟图,这是一条泛滥的河,第二到目前为止,渭河水资源出现了大量的减少,干旱频发。

第二个就是水资源的问题,一五期间、二五期间,使渭河变成了排污河。

第三个问题,水土流失、泥沙瘀积。

那么根据这么多的问题怎么办呢?单一的解决问题不行,我们提出了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就是建立连续的、区域的水系统格局,在区域尺度下,从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开始水系统要进行完整的对待。

第二部分,就是生物的保护系统,保护这里的生物,渭河是一条泛滥的河,同时形成大量的湿地,一直是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有2万余只鸟在这里栖息。

这么年的开发,导致了栖息地的破碎化,我们构建一个连续的栖息地的网络,把它网络化,把孤立的栖息地,变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生态系统。

我们做了两个物种的研究,一个是白鹭,对白鹭的栖息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栖息地的网络。

第三个方面要进行得是文化遗产系统的保护,文化遗产系统目前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所有遗产点比较孤立,缺乏相互之间的联系,缺乏完整的保护,点很多,但是像珍珠散落在大地之上,没有连续的网络,以致于它的保护很多,但是见效比较难。

第二大问题,现在对点比较重视,缺乏对原有的线性遗产的保护,包括原有的丝绸之路,这些遗产正在消失。

我们的对策就是连接渭河两侧的遗产资源,构建文化遗产网络,而且是体验的网络,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遗产区域,用遗产区域的概念进行遗产的保护。

第四个系统,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休闲游憩系统,以人为本真正体现在人的生活,现状有很多公园和湿地、绿地,这些点同样还是散落的,分布在关中大地之上,问题就是刚才讲的空间孤立分布、缺乏连续性,缺乏走得通的廊道系统。

我们的战略就是经过叠加分析,要形成一个可达的,把孤立的帝王陵墓、宫殿连为一体,形成一个连续的遗产网络,这个遗产网络是一个区域性的,为未来的休闲留下一个空间,这个也是作为我们基础设施的一个关键点。

第五大系统就是视觉感知系统,古陵园是秦岭大地上最可以看得见的人文景观、我们对它进行了一个系统的视觉分析,把武陵源作为重点保护,然后发现遗产的视觉廊道,最后把五大系统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叫生态基础设施,这个决定了我们城市可以在哪建设,不可以在哪建设,决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骨架,这是我们的大格局。

这是根据生态研究,得到的可以在哪开发,可以不在哪开发,这是沣东新城、沣西新城,可以高密度开发,其中在这里开发,在北部地区,主要是秦汉新城,它是紧邻武陵源,它的开发应该是低密度的、低高度的,比较敏感的区域就是草滩这一块,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河脉,生态很好,这一代也是一个低密度的开发区,还有两个高密度开发,也不是这次规划的范围,我们也认为应该统一考虑,一个是未来的高铁中心,高铁站,这个可以作为高密度开发,还有就是泾渭交汇处、泾渭新区可以高强度开发,这是根据生态决定城市可以在哪建,不可以在哪建,以及建设的强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