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重视智力教育,轻视甚至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许多老师迫于当前应试教育中的升学压力,往往只注重文化知识的讲解,把分数当作教学内容的全部。

把考试成绩作为对其评价的唯一尺度。

家长的物质刺激和责怪训斥便是家长对孩子学习满意程度常用的两种态度。

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欲速而不达,而且更深刻的影响是造成学生个性发展的失衡。

因此,教师应尽快走出这一教育观念的误区。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又对智力活动产生效益的一切心理因素。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发生着重要影响,这已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取得共识。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里克山大就提出“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

美国的另一位心理学家韦克斯也提出“智力不能与其他个性因素割裂开来”的观点,认为一般智力因素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各种智慧能力之和,还应包含有其他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气质和人格因素。

在我国,对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般认为,“非智力因素”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感过程,二是意志过程,三是个性意识倾向性,四是气质,五是性格等等。

而且上述五个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智力活动,并产生出综合的效益。

近年来,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非智力因素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日益突出。

目前在部分学校开展的诸如情感教育,愉快教育,审美教育等教改实验,已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仍有许多学校和教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至少三种作用:首先是动力作用,它是引起能力与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具体说,个性意识倾向性为学习活动提供动力,使学生能顺利地选择和确定任务;成就欲、自我提高的需要与学习任务完成存在着正相关,维持学生学生智力活动朝着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动机过程影响能力与智力的操作效果,促进学生发挥现有的知识技能,获得新知识技能,并将知识技能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情绪情感是通过内在的心理过程影响认知活动,对能力与智力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

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师生感情的建立,积极性的调动等。

其次是定型作用,气质和认知方式是以一种习惯化的方式来影响能力与智力活动的表现形式。

在思想政治44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