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化学真奇妙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感受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2)、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的魅力。
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二、相关知识⑴、小学自然: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会发生很多变化。
⑵、小学中所学到的关于塑料、纤维、钢铁、食品、药品等物质的知识。
⑶、小学中所学到的关于植物生长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现象。
三、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⑴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的重要性。
⑵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
学习时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⑶注重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四、思维误区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而不是发生的现象。
组成与构成不同: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五、本节知识结构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对生活、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性;知道化学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认识化学有助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联系实际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学情分析1、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对学习化学充满了憧憬,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
他们对学习化学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教师要注意引导。
2、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的辨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关注学习方法。
三、重点、难点1、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
2、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四、关键点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去判断,不能根据化学变化的现象判断。
五、教学媒体1、化学教育的多媒体素材,木头、纸、石头、塑料、橡胶、纤维等;2、演示实验:镁条、酒精灯、火柴、坩埚钳、石棉网、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镊子、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锌粒、硫酸铜溶液。
六、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七、教学过程第一节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问题:(1)、衣服从哪里来?(棉、麻、毛→线→布→衣服;石油→化纤→线→布→衣服。
)(2)、杯子从哪里来?(石油→塑料→杯子;铁矿石→铁→杯子;砂子、石灰石、纯碱→玻璃→杯子;泥土→陶瓷→杯子)对物质进行分类是我们系统认识物质的常用方法,棉、麻、毛、化纤、塑料、铁、玻璃、陶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你能对这些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吗?总结:棉、麻、毛属于天然材料。
化纤、塑料、铁、玻璃、陶瓷属于人造材料。
(二)、新授课一、化学改变了世界1、材料(1)、天然材料: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材料。
如:木材、棉花、石料、石油、羊毛等(2)、合成材料: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经过人类加工制造的材料(化学制品)。
如:塑料、玻璃、橡胶、不锈钢等(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活动天地1-1:结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物品,绝大多数是人造材料,它们都属于化学制品。
例如:衣:衣服(纯棉的除外)食: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如何提高粮食的产量呢?当农业生产中出现病虫害时怎么办?住:土坯、茅草房→玻璃、砖瓦房→钢筋水泥混凝土塑钢和新型建筑涂料等构成的楼房行:步行、马车、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结论: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活动探索等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练习:(1)、生活中的材料可以分为材料和材料,我们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都是材料,都是通过变化制得的,都属于制品。
(2)、有机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物质属于合成材料的是()A、棉花B、羊毛C、蚕丝D、尼龙(3)、某衣服标签上标明:“面料成分:67%棉,33%涤纶”说明该衣服的面料()A、全由天然材料制成B、全由人造材料制成C、由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制成D、无法判断(4)、材料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下列物品与所用材料关系不正确的是()A、羊绒衫---天然纤维B、汽车轮胎---塑料C、食品袋---塑料D、不锈钢餐具---铁合金二、神奇的化学变化刘谦的魔术固然神奇,其实,生活中真正的魔术师是化学,它能把石油变成美丽的衣服,或把石油变成塑料,它能把葡萄酿成美酒,把木柴变成灰烬。
化学这种变魔术似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化学变化,它的典型特征是有新的物质生成。
但有些变化看起来变了,实际上物质本身并没有变化,我们把它称之为物1.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粮食酿酒,食物腐烂等。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矿石粉碎,冰雪熔化等形状、状态发生的变化。
例如:蜡烛:(1)、燃烧:化学变化;(2)、熔化:物理变化练习:(1)、将细铁丝在氧气中点燃可以看到如下现象:①剧烈燃烧②火星四射③生成黑色固体④放出大量热,其中最能说明这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蜡炬成灰D、滴水成冰(3)、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①酒精燃烧;酒精挥发②矿石粉碎;铁矿石炼铁③石蜡熔化;蜡烛燃烧④电灯发光;蔗糖溶解到水中⑤食物变质;咬碎食物⑥钢铁生锈;铁片制成铁桶⑦烤焦食品;植物的光合作用⑧凉水烧成热水;水结冰⑨木材加工成木器;木材燃烧取暖总结: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如何观察反应的现象?①眼看----状态,颜色,光,火焰等。
②鼻子闻---气味。
③皮肤感觉---吸热,放热。
④耳---听声音。
活动天地1-2:实验一:点燃镁条。
观察现象:①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实验二:在试管里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观察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实验三:将几颗锌粒放入试管中,加入3mL-4mL稀盐酸。
观察现象:①锌粒表面产生大量气泡②锌粒逐渐消失,放出的热实验四:取3mL-4mL硫酸铜溶液于一试管中,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现象:生成蓝色沉淀小结:观察实验现象的顺序还要注意:用什么仪器、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变化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通常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思考:是不是只要有这些现象发生,就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呢?请举例分析:这些现象只能帮助我们分析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
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有无新物质生成,灯泡通电时,电流通过灯丝,电能转变为热能,使温度高达3000℃以上,钨丝在这样高的温度下发生了白色的光。
但是钨丝和填充的气体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不属于。
),泥水静置泥沉淀,水变澄清,加热水沸腾产生大量气泡,都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这种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
例如:绿色植物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存起来。
其实,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复杂的“化学工厂”,食物、氧气、水等原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化学反应,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5、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常表现为热能、光能、电能等能量的放出或吸收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获得有用的物质或能量6、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1)、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八、板书设计第一节化学真奇妙一、化学改变了世界1、天然材料: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材料。
如:木材、棉花、石料、石油、羊毛等2、合成材料: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经过人类加工制造的材料(化学制品)。
如:塑料、玻璃、橡胶、不锈钢等(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二、神奇的化学变化1.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粮食酿酒,食物腐烂等。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矿石粉碎,冰雪熔化等形状、状态发生的变化。
3.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5、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常表现为热能、光能、电能等能量的放出或吸收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获得有用的物质或能量6、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1)、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九、课堂小结1、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伟大作用。
2、了解:化学变化的能量观——化学变化会放出或消耗能量;化学研究的目的观——利用化学反应可获得新物质或能量;化学的科学价值观——化学科学的两面性;绿色化学观。
3、了解化学研究的范畴。
4、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比较抽象,而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最特征的思维方式。
教材在第一节就引入分子、原子的知识,目的是“先入为主”,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开始就建立这种思维方式。
三、重点、难点1、重点: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化学的概念2、难点: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四、关键点采用对比的方法、模拟化的方法,利用影视资料,把不可见的变为可见的,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
五、教学媒体有关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视频资料;元素周期表六、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对比探究法七、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问:同学们想过吗?从杯子中的水到遥远的太空恒星,宇宙中的一切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如:闻到花香、酒香是怎么回事?(二)、新授课这说明有一些看不到的粒子挥发到空气中进入到了人们的鼻孔。
一滴水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如果能有一种仪器能把水分子放大到一定程度,你会看到如图所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