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曾国藩的历史简评 也更改

对曾国藩的历史简评 也更改

曾国藩的历史简评
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中职升本)
组长:莫庚桦
组员:黄爱志黄毅峰杨永昭赖桂宏黄志明卢华近黄帆
摘要:曾国藩是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

本文试通过曾
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发起洋务运动这两件事,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历史功过和作用。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曾国藩评价的问题上的分歧更显得突出。

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增屠户”、“卖国贼”的徽号;曾国藩死后,清政府称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然而也有人说他倡“就地正法之制”,兴“抽离聚敛”之风,“以夷狄攻中国”,“杀人割地”,取媚洋人,实为祸国殃民的“罪魁戎首”。

之所以出现这些片面的评价,很大原因是人们以自己的眼光去评价曾国藩,而没有设身处地地考虑曾国藩的立场。

评价历史人物,就应以人物当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客观地去看待他。

下面就举两个例子,让大家比较全面地认识曾国藩。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

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

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

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
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因此,对
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

(1)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


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是为了推动历史发展而起义的。

不可否认,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

……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

湘军攻
破南京城时,“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

如此残忍地镇压农民军,其中曾国藩的个人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为维护清王朝,为立下大功,曾国藩不惜屠杀太平军和老百姓,如此残忍的行为的确令人发指,说他是杀人狂也不为过。

此外,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如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和交通业。

但是,曾国藩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却把资本主义近代化扼杀在摇篮中,使得中国得不到更大的发展,以至于远远落后于世界。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过错的确很大。

(2)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
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

洪秀全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并把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使之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精神支柱。

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那么他们将有可能把中国拉回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

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虽然其立场很保守,但是却比洪秀全的神权政治稍微进步些,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利大于弊。

而且,如果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那么在同一时代将有可能出现两个政权——清王朝与太平天国。

而且,从洪秀全的享乐行为与崇尚神学行为来看,他未必能比清王朝更适合统治中国。

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无疑是实现了中国重新统一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从这点上来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功大于过。

综上所述,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功过相当。

他杀人如麻,伤天害理,同时,他又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不能片面地说他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只能客观地多角度地去评价他。

三、曾国藩发起洋务运动
现在,认为洋务运动是卖国的反动的运动的人,已经不多了。

多数人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化运动。

而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倡导者、最早的实践者正是曾国藩。

(1)19世纪中晚期,以满清官僚集团中的奕劻、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认为要挽救统治危机,要抵御外侮,必须仿效西方的“船坚炮利”,必须“练兵制器”,于是出现了“洋务运动”。

其中,曾国藩是按照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实行洋务运动的,并且在魏源“师夷制夷”、“以夷制夷”、“自强”“救时”思想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师夷智以制夷”的主张,并且付诸实践。

于是,中国近代化军民工业、文化教育、派生留学和翻译西方科学书籍等迅速发展起来,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改革自强的先河,使国人的观念迅速改变,使中国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最初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从而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打下了一个基础。

从这方面来看,曾国藩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立下了汗马功劳。

(2)从曾国藩发起洋务运动一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窥视出曾国藩的自强御侮的思想
和开阔深远的目光。

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
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再看魏源的“师夷之
长技以制夷”与曾国藩的“师夷智以造船制炮”思想,虽然后者继承了前者的思想,但是
后者却比前者高明多了,这从“智”的内涵比“技”的内涵大多就可看出来。

“技”所包含的只不过是坚船利炮的武器之类。

魏源明确说:“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

而曾国藩的“智”则既包涵了“坚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文化或其他先进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传的学术的某些部分。

曾国藩不仅有此思想,而且付诸实际行动,可见曾国藩比魏源眼光更远,勇气更大,思想更开放。

曾国藩用“师夷智”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行动纲领,比其同辈也要高明。

从这点上说,曾国藩为解放思想,学习西方文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因此,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上来说,曾国藩在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指导下所开创的洋务改革运动,对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有功有过。

历史借他之手对南北两个封建政权进行了选择。

曾国藩发动了洋务运动,使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运动合流。

中国历史由此走上一个新的阶段。

不管世人如何评价曾国藩,他都默默忍受。

毕竟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性质急剧变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

面对这些情况,他不得不做出抉择。

无论对与错,曾国藩的历史地位都应划在近代进步和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六十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参考文献:
1、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朱东安著:《曾国藩赚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版
3、沈渭滨著:《困厄中的近代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4、成晓军:《近十年来曾国藩研究述评》,载历史教学2007年第7期
5、常青:《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进步性》,载凤凰博报2009年6月
6、茅家琦:《关于曾国藩评价的几个问题》,载《江苏大学学报》2002年3月第4卷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