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发展史

苏联发展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
苏联的工业化: 1928~1933 年,苏 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 导下,先后完成了第 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重点发展重工业。这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 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 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 式的形成

后人对此评价: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 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 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 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 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 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的状况;第三,严重 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业产量长期停 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 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农业 工业 容 商业 分配 影响
② ③ ⑥ ⑦
积极:集中人力、物力、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 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 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消极:超过限度,不利于 工农支持,经济恢 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复、政权巩固。
列宁的遗体
1918年8月, 列宁遭到暗 杀,身受两 处重伤。
刺杀列宁的女特务:芬妮· 卡普兰
一、俄国的十月革命
二、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俄国的十月革命背景: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
府,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
阶级临时政府这两个政权,临时政 府掌握实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 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 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1917 年4 月,
流亡国外的列宁
回国,受到广大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针对苏联的下滑:苏联的国家领导人又进行的相对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冲击
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 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制。
戈 尔 巴 乔 夫 改 革
先经济,没有取得成效;后政治,一党
制转变为多党制。
后果:政治体制急剧变化,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 推翻。听到沙皇垮台的 消息以后,列宁立即返 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 武装起义。
这时的列宁全心全意考 虑武装起义的问题。
分道扬镳前的布尔什维克领袖 列宁和孟什维克领袖合影
以列宁为首的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领导人们 斗争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攻占反动巢穴——冬宫
“阿芙乐尔”号发出进攻炮 声
攻占冬宫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 士兵发动起义,推翻了 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 的胜利。
工 人 士 兵 向 冬 宫 进 攻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列宁宣布苏维埃政府成立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的缔造者——列宁
图为20世纪初俄国的一个冶金工厂——革命前, 俄国的资本主义虽有一定发展,但在资本主义世 界中仍处于十分落后的地位。
工人和士兵的欢
迎。
聪明活泼的列宁从五岁就开 始学习文化,九岁进入辛比 尔斯克中学,学习成绩一直 名列前茅,因品学兼优曾获 得金质奖章。
பைடு நூலகம்
列宁多次遭到沙皇政府逮捕与监 禁和流放,他利用一切机会撰写 理论文章和进一步接近工农受苦 大众,以创立俄罗斯革命真理。
列宁向工人阶级宣传革命真理
大十 街月 上革 惨命 遭前 临, 时首 政都 府彼 的得 武格 力勒 镇示 压威 者 在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二大召开,通
过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列 宁为人民委员会的主席。
实行新经济政策
“在俄国,小农构成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我们必须迁就 农民,我们必须以粮食税来取代余粮征集制,这样农民才会 得到一种鼓励。”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固定 的粮食税②实行余粮征集制③实行工业国有化④允许本国 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⑤允许自由贸易⑥取消商品贸易 ,国家集中分配⑦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⑧工资 级别制,按劳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① ④ ⑤ ⑧
1991年底 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使美苏
两霸格局结束,世界进
入一超多强的局面;2. 沉重打击了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使其陷入了低
潮;3.促使社会主义 国家进一步改革;4。 使西方国家全面主导世 界政治经济格局
70年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世界政治的变化,苏维埃国家内部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 终于使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然而,人们对列宁的尊敬并不因此而消 逝。列宁为了消灭人类的一切剥削和压迫、为了实现人类的公平和正义理想而不懈努力、 顽强斗争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和鼓舞人们,成为人们追求光明与幸福的一盏明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