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培训教案
教学内容:病因及发病机制、护理、治疗及预防
教学目标:掌握:腮腺炎的病因、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熟悉:腮腺炎的治疗和预后;了解:腮腺炎的发病机制。
概念: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性肿胀、疼痛、发热等。
除此以外,常可累计其他腺体组织或脏器及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极少死亡。
一、病源学腮腺炎病毒属副粘病毒科。
单股RNA病毒。
对腺体和神经组织有亲和性。
本病毒抵抗力弱,不耐热,一般室温下,经2-3天其传染性消失。
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
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30%来苏尔、75%乙醇等接触2~5分钟灭活,但耐寒。
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腮肿前7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
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仅有其它器官受累者,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
2.传播途径:本病毒在唾液、鼻咽分泌物中通过飞沫传播。
亦可接触传播。
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
1岁以内婴儿很少患病。
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
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
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本病分布全球,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
可呈流行或散发。
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
三、发病机制
在腮腺肿胀前7天至肿胀出现后9天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为通过唾液飞沫吸入,侵入口腔和鼻粘膜,在上呼吸道上皮组织内繁殖,形成病毒血症,再侵犯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胰腺、性腺等腺体,也可涉及神经组织及其他器官。
病理:为非化脓性炎症改变。
腮腺腺体及其周围组织充血、肿胀及水肿,被膜上可见点狀出血,腺泡细胞呈混浊肿胀或坏死碎解,腺体间质有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腮腺管水肿,管腔中有脱落的坏死上皮细胞堆积,阻碍了唾液的排出,使其滞留在腺体内,致使唾液内的淀粉酶经淋巴系统流入血液,故而血液中的淀粉酶含量增高,并从尿中排出。
受病毒侵犯的睾丸曲细精管上皮充血、出血和淋巴细胞浸润,间质有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
胰腺充血、水肿,胰岛可见轻度退化及脂肪性坏死改变。
脑部的病变白质较灰质为重,神经细胞变性等。
四、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多数无前驱症状,少数病
例可有发热、肌肉酸痛、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发病1~2d 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腮腺逐渐肿大,体温随之上升可达40oC 以上。
通常先单侧腮腺肿大,2~4d后对侧也肿大,双侧肿大者约占75%。
因腮腺导管阻塞,咀嚼和进食时疼痛加剧。
腮腺肿大于48h达高峰,持续4~5d后逐渐消退。
成人重,幼儿轻。
(二)不典型病人无腮腺肿胀,而以脑膜炎、睾丸炎等为主要表现。
也有仅见颌下腺及舌下腺肿胀。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
1.腮肿特点(三不一肿):腮肿边缘不清、皮肤颜色不改变、无脓液。
2.腮腺管口红肿。
3.肿大时间:1—3天开始。
4.肿大顺序:先一侧后双侧再颌、舌下腺。
5.肿大部位:以耳垂为中心。
6.色泽:亮而不红。
7.质地:坚韧、触痛,局部皮肤温度增高。
8.边界:不清。
9.腮腺导管:堵塞,开口红肿、无脓。
10.加重因素:言语、进食、咀嚼。
11.淀粉酶:增高。
(三)并发症
1.神经系统并发症。
脑膜炎:多见学龄儿童。
主要表现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或错语,颈有抵抗感,甚少惊厥。
脑炎则可能留有永
久性后遗症甚至死亡。
2.生殖器官并发症
(1)睾丸炎和/或附睾炎:多见于青春期后男孩;多单侧受累;表现为发热、头痛、睾丸肿胀、变硬、疼痛和触痛。
(2)生殖器官并发症——卵巢炎:5%的成年妇女可发生卵巢炎,出现下腹疼痛,一般不影响生育。
3.胰腺炎:常于腮腺肿大数日后发生,可有恶心、呕吐、上中腹疼痛和压痛。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WBC正常或稍低,L相对增多。
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中度增高,有助诊断。
淀粉酶增高程度与腮腺肿胀成正比。
无腮腺肿大的脑膜炎患者,尿中淀粉酶也可升高。
疑并发胰腺炎时进一步测定血清脂肪酶。
3.脑脊液检查:无脑膜炎表现的患者,约50%病例白细胞轻度升高,可分离出该病毒。
4.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敏感性强、特异性强,可作早期诊断但不作常规应用。
5.病毒分离: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
五、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根据流行季节、当地流行情况及发病前2~3周内有接触史可协助诊断。
2.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腮腺肿大,多为双侧,呈非化脓性
炎症的特点。
3.典型病例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不典型病例诊断,需依靠血清学检查。
六、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应卧床休息,进易消化,清淡饮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感染。
(二)抗病毒治疗:病毒唑日1g,儿童15mg/kg,疗程5~7天。
(三)对症治疗:腮腺肿胀较重时,可适当应用镇痛剂,局部涂敷中药,醋调如意金黄散,紫金锭或青黛散。
仙人掌除刺捣烂外敷,鱼腥草捣烂外敷。
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或解热剂,保证液体入量。
(四)并发症的治疗
1.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2.睾丸炎
六、预防
1.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
2.切断传播途径:室内通风换气、食醋蒸熏消毒。
对易感者较多的机构(幼儿园、学集体宿舍)注意勤通风、勤晒被及空气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1)被动免疫:肌注丙种球蛋白。
(2)主动免疫:减毒活疫苗。
应用减毒腮腺炎活疫苗,进行皮下,皮内接种,预防效果可达到95%以上,潜伏期患者接种可以减轻发病症状。
此疫苗可能有致崎作用故孕妇及免疫低下者禁用。
(3)药物预防:板兰根等。
七、护理
(一)常用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腮腺炎病毒感染有关。
2.腮腺胀痛:与腮腺炎病毒引起腮腺炎症有关。
3.有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的危险:与高热及进食困难有关。
(二)主要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措施
(1)隔离:呼吸道隔离。
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
(2)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
(3)饮食:保证营养及液体的摄入。
给于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勿进食酸性食物,以免加剧腮腺疼痛。
2.病情观察:(1)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脉搏;(2)腮腺肿痛的表现及程度;(3)口腔粘膜的评估:是否清洁卫生、腮腺导管有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4)其他腺体、器官受累的表现。
(5)及时了解血常规、血尿淀粉酶等化验结果。
3.对症护理:(1)高热:给予物理降温。
(2)局部疼痛:选用中药制剂局部外敷,减轻疼痛。
(3)口腔护理:勤刷牙,保持口腔粘膜清洁,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4)并发症的护理:根据所患并发症如睾丸炎、脑膜脑炎等给以护理。
合并睾丸炎:可用棉花垫和丁字带将肿胀的睾丸托起,但应注意避免束缚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如睾丸疼痛时可在局部放置冰袋。
合并脑膜脑炎参见乙脑有关内容。
4.健康教育
宣传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措施:积极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特别做好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流行期间,幼儿园、学校等儿童比较集中的机构,教室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并加强消毒。
做好疾病有关的知识教育:本病除可引起腮腺病变外,亦可致睾丸及其他腺体、器官受累,应注意观察。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
王府站镇中心卫生院
2012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