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历的经济周期第二次下降周期 1995-1999 (2000年上半年经济有所回升,但下半年起,到2001年下半年经济又开始下滑)第三次上升周期 2002-2007第三次下降周期 2008-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2007年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3日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具体阶段性分析: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经济的大幅度波动是由于许多复杂的原因造成,但每次的相同点是经济的波动会同时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不难看出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
98年以来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正是找准了经济波动的中心点,重点放在币值的稳定上,因此能够有效的将货币信贷控制在平稳增长点上,稳定人民币汇率,在公开市场上保持了货币的稳定性,对当时背景下的货币市场调整还是产生了积极地、有针对性的效应。
而在这一时期,国内开始实行的货币政策调整所面临的环境与现在相比还是可以说单纯很多,国际国内,以及金融机构,居民投资消费的形式都相对比较单一,影响环境相加近几年简单很多,所以货币政策的实施更容易也取得了预期中的效果,国民经济在低通胀,高增长的稳定形势下发展。
2002-20072003--2005年的货币政策操作这段时间中央银行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有:第一,逐步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体系,灵活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保持基础货币的平稳增长。
2003年开始我国外汇供给持续大于需求,且每年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见表3)。
第二,充分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在2002年2月21日最后一次降低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后,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银行开始调高利率。
同时,本着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的指导思想,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第三,发挥信贷政策在经济调整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外汇储备稳步增长。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在汇率体制改革上不断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措施。
在汇率形成机制方面,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央行和外汇管理局也以此为契机,加快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力发展外汇市场。
2003年初,针对经济中出现货币信贷增长偏快,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倾向明显加剧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具体政策措施有: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强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适时对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
不难看出,通过前一时期对货币信贷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延续到这一时期,终会出现超出预期值过度增长的现象。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要一直保持不通缩,不通胀的状态不可能,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
而这一时期,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在货币经济开始超预期增长的初期,实行的保守措施。
稳健的货币政策本身是比较中庸的做法,既不激进地刺激货币市场,也不消极的限制货币流通。
而在信贷增长过快的初期,依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的考虑是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事实上,也是对货币市场的稳定。
急于实行收缩的政策,可能会导致货币信贷急转发生畸形,局面更加难以控制,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也难以保持。
而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中适度从紧,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是在较为宽松的大环境下小小实行的适度控制,稳定货币流通。
但从之后07年12月的中央经济会议中提出的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看出,这一措施的采取还是没能赶上市场变化的步伐,通胀的情况没有得到有效的阻止,需要采取政策性的措施进行控制。
从这里看出,货币市场的主要调节并不是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货币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始终跟随整个金融市场的走势,而且不可避免会出现滞后的现象。
正确的制定货币政策可以增强对货币市场的预测和控制,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进行对货币市场的导向。
2006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信贷总量增加较多,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一、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2006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2.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
流通中现金MO余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12.6%。
上半年累计现金净回笼563亿元,同比少回笼57亿元。
今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高位运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使2005年出现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之间差距加大的趋势有所改观。
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受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影响,企业对活期存款的需求有所上升。
二、金融机构存款稳定增长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2%,比年初增加3.3万亿元,同比多增6041亿元。
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比年初增加3.2万亿元,同比多增6324亿元;外汇存款余额1610亿美元,同比下降2.6%,比年初增加88亿美元,同比少增17亿美元。
2006年以来,存款期限结构出现了活期存款增加较多、余额占比上升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2005年出现的存款定期化趋势。
6月末,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10.4万亿元,同比增长15%,比年初增加8052亿元,同比多增2564亿元;其中,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820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256亿元。
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同比多增1169亿元;其中,活期储蓄存款同比多增1502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同比少增333亿元。
6月末,财政存款余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3.1%,比年初增加4375亿元,同比多增558亿元。
三、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3%,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6068.1亿元。
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
外汇贷款余额1577亿美元,同比增长5%,比年初增加75亿美元,同比少增87亿美元。
2006年以来贷款增加较多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较快,投资项目较多,对贷款的需求较为旺盛;二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持续积累、外汇大量流入导致流动性充裕,给银行扩张信贷提供了资金条件;三是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后更加注重提升资产收益和股东回报,通过扩张贷款增加盈利的动机增强。
从投向上看,上半年企业用于流动资金的人民币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合计增加1.14万亿元,同比多增3403亿元。
票据融资增加3421亿元,同比多增913.2亿元,其中二季度票据融资增加316.1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1.02万亿元,同比多增3835亿元,其中,基建贷款同比多增1553.7亿元。
上半年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9372.1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的93.1%。
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投向上述行业的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了6562亿元。
分机构看,2006年上半年,除政策性银行外,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均同比多增。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9185.3亿元,同比多增4082.5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分别增加4918亿元、1641亿元和3504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724亿元、745亿元和587亿元;政策性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1444亿元,同比少增274亿元。
四、基础货币平稳增长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0%,比年初下降1247亿元,同比少下降246.3亿元。
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3.1%,比上年同期低0.62个百分点。
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2.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4.2%,农村信用社为5.7%。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略有上升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金融机构2006年第二季度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的统计显示,二季度金融机构发放的全部贷款中,实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一季度上升1.71个百分点,实行基准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一季度分别下降1.66和0.04个百分点。
受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略有上升。
二季度,商业银行人民币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05%,为基准利率的1.03倍,利率水平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
其中,固定利率贷款占比为85.16%,加权平均利率为6.05%,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浮动利率贷款占比为14.84%,加权平均利率为6.01%,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