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大理论成果1

三大理论成果1


金庸忆与邓小平初次见面: 有共同语言 获赠香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推行改 革开放的政策,一些海外知名人士纷纷接到 邀请,访问内地。金庸先生亦在此列。 会谈中,邓小平给金庸递了一根“熊猫”牌 香烟。分手时,又将抽剩的烟都给了金庸。 “这是邓先生的一份礼物,我收下了。”谈 及这一细节,金庸记忆犹新。
赫鲁晓夫:邓小平这个人很厉害
“长期主持意识形态工作的苏共领导人苏斯洛 夫和波斯别洛夫,面对他们的谈判对手邓小平,亲 身感受到了邓咄咄逼人的才气和勃勃向前的进取精 神不得不报告说:这个人很厉害,不好谈,他话不 多,专抓你的要害和漏洞……” “唯一一个毛赞许的同志是邓小平。我还记得 毛曾经指着邓对我说:看见那边那个小个子了吗? 他非常聪明,有远大的前程。……”
次数
14
11
11
8
17
23
30
19
资料来源:刘明逵编《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1840-1949)
第1卷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
(4)思想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传入与传播,为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和形成准备了思想 条件。
(5)实践平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 的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平台。
中国化的三大理论—邓小平理论
尼克松:邓小平,20世纪最杰出的政治 家之一
我见过邓小平四次,1979年在华盛 顿,1979,1982,1985年在北京。我每 次离开北京时,他那勇往直前的坚强决心和 绝对的自信都给我留下了一次比一次深刻的 印象。而且每次我对他的印象都由于他领导 的国家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而进一步加强 ……
1988 年4月16日上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阿基诺夫人
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中的一天下午,大会选举国家领导人。 在主席台上就座的邓小平投过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便习惯地点 燃了一支香烟吸起来。坐在台下大厅中间的一位代表看见了,便 对坐在旁边的另一位代表说:世界无烟日刚过,全中国全世界都 大力宣传吸烟危害健康,小平同志为什么烟瘾这么大,开大会还 吸烟呢?于是商量后决定向邓小平提出意见。不一会儿,主持大 会的宋平手里出现一张小字条,上面写着一行字:“请小平同志 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宋平看过字条后会意地递给邓小平。邓 小平看了看,笑着赶快把正在吸着的烟熄灭了。此后,邓小平在 主席台上再也没有吸烟。事后,那位全国人大代表,一提起他在 人民大会堂给邓小平写字条提意见的事,逢人便说:“邓小平同 志这样认真地接受我们的意见,真使我们非常感动。”
对邓小平的评价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 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 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江泽民
对邓小平的评价
邓小平同志称自己是“实事求是派”,强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最尊重实践, 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善于从新的实践 和新的条件中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拓 展新视野、开辟新道路。 ——胡锦涛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中国 革命的特殊性,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1840年开始的中国革命需要理论的指导, 先后出现过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洪秀全的农民小资产阶级绝对 平均主义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康梁的资产 阶级改良主义,以及五四时期形形色色的 “主义”. 向西方学习迷梦的破产
蝶恋花
答李淑一
1957.05.11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世人对毛泽东的评价--邓小平答法拉奇
1、“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下去”? 2、中国人民在讲起“四人帮”时,把很多错误都归咎 于“四人帮”,说的是“四人帮”,但他们伸出的却 是五个手指。 3、据说,毛主席经常抱怨你不太听他的话,不喜欢你, 这是否是真的?
双方入座后,邓小平说:“我抽烟啦。” 阿基诺夫人说:“我不能对您说不能抽,因为我不 是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但在菲律宾,我们内阁开会, 不许抽烟。” 邓小平说:“这次人大我违反了一个规则,我习惯 地拿起一支烟来,就有一个代表递条子,提出批评, 只好马上接受,没有办法。” 说完,双方都爽朗地笑了。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走俄国人道路的新生选择
中国从天朝上国幻象跌入世界体系边缘 在中国强盛的文明吸引力下,尽管在军事上 有时会失利,但东亚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各 民族钦服王化、心向天朝的情绪一直是主流, 《白银资本》证明了,在清后期以前,甚至 在鸦片战争前,中国都是世界白银的中心、 金融的中心。乾隆帝给马戛尔尼的诏书中所 表现出的天朝自信。任何外国学说,都不可 能引起士人的普遍认真关注。就连西方的自 然科学,康熙帝死后在中国也断了血脉。
与外国朋友论烟
邓小平:“美国国会有没 有通过一条会谈中禁止吸 烟的法律?” 卡特:“没有。”“只要 我任总统,他们就不会通 过这样的法律。你知道我 的家乡种植大量烟草。” 邓小平听后笑了起来,随 即取出一支熊猫牌香烟吸 了起来。
1979 年邓小平访美与卡特会谈。
1980 年8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共和党副 总统候选人乔治· 布什。当布什首先转达对 他夫人卓琳的问候时,邓小平说:“谢谢, 她身体不如我好。”随即,布什问,她也 同你一样吸烟吗?邓小平回答:“她根本 不抽烟,所以她身体不好。”说得在场的 人都笑了。
赫鲁晓夫:邓小平这个人很厉害
“长期主持意识形态工作的苏共领导人苏斯洛 夫和波斯别洛夫,面对他们的谈判对手邓小平,亲 身感受到了邓咄咄逼人的才气和勃勃向前的进取精 神不得不报告说:这个人很厉害,不好谈,他话不 多,专抓你的要害和漏洞……” “唯一一个毛赞许的同志是邓小平。我还记得 毛曾经指着邓对我说:看见那边那个小个子了吗? 他非常聪明,有远大的前程。……”
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 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 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 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 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 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 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 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 贡献。
卡特:邓小平和谐完美地体现出了机智、 豪爽、魄力、风度、自信和友善……
在肯尼迪中心看了一场精彩的表演,表演结 束后,邓和我还有他的夫人卓琳女士,走上 舞台同演员见面,当他拥抱美国演员,特别 是在拥抱唱了一支中国歌曲的儿童时,确实 全场激动。他吻了许多演员,报纸说后来许 多观众留下了眼泪……邓和他的夫人确实爱 人民,他确实令在场的观众和电视观众倾倒 ……
(2)历史需要: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 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历史需要。
革命运动的客观需要 曲折探索的历史产物 “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 想学俄国”,但“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过去蕴藏在 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的精力,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 象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中国人和全人类对俄 国人都另眼相看了。”——毛泽东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纵观20世纪人类社会历史与时代潮流的发展, 时代主题经历了战争与革命、冷战与对抗到和平 与发展的变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和平与 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和时代的主题。
(2)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 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 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3)现实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
中国化的三大理论—三个代表
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 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 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还很 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 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 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 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 更为激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及其历史进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五节 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
本章逻辑结构
1、第一章是本书的总论,共五节,是《概论》教材中总 体布局中节数和目数最多的一章。 2、第一章第一节是总论中的总论 3、第二节到第四节,分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以及 先后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三个重大理论成果 4、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未将其列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定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 涛: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 在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为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1894 年
9.17 . 6 万 200万左 右
1923-1927 年
约261万 1919 (1-5)
产业工人数 年代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2)国情的变化: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新变化,是“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