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小结“主题—运动”之精细动作活动设计科学性实践再思考

专题小结“主题—运动”之精细动作活动设计科学性实践再思考

“主题—运动”之精细动作活动设计科学性实践再思考上学期围绕“主题-运动”,重点研究了在集体教学中促进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

通过实践研讨,我们针对“主题-运动”科学性、情境性、趣味性等展开讨论,教师们在课改理念下设计此类活动能按照各自的年龄特点,选择趣味性强,有兴趣的内容让幼儿在教师创设情境中操作发展。

大家对精细动作活动设计时要在年龄段精细动作选择、三维目标制定、活动材料选择和教师自身语言等方面体现该活动追求的“科学性”特质达成一致共识并梳理了相关经验。

但在“主题-运动”专题实践研讨中发现教师们制定目标时表述的角度不能做到前后统一,三条目标之间的关联度,目标中要发展的能力在整个活动中的体现还需作进一步的思考,对难易梯度的科学性把握和设计仍需继续提高,对幼儿精细动作的精准性、灵活性、整合性发展的思考欠缺。

“科学性”作为“主题-运动”活动的最大特征,设计活动时目标制定的科学与否关系到整个活动的价值。

一、活动设计科学性之一:目标正确表述(1)首先,制定目标正确表述角度。

在设计活动时想正确表述目标,首先要确定表述的角度,可以从教师角度表述,也可以从幼儿角度表述。

比较常用“巩固”、“鼓励”、“引导”、“帮助”、“使”等字眼。

而从幼儿角度表述时,常用的就是“感受”、“喜欢”、“理解”、“能够”等字眼。

确定了表述角度,还要注意目标表述的统一性,不要前一个目标是从幼儿角度表述,后一个目标又从教师角度表述。

其次要确定表述的性质,表述的性质一般分为两点:1、行为目标的表述,2、一般性目标的表述。

其中行为目标只要是明确幼儿做什么、有什么结果。

而一般性目标表述多指情感态度。

如“体验活动的乐趣”,这样的描述缺乏具体内容,目标比较含糊,如果改为“感受装饰美,体验利用材料进行装饰的乐趣”,这样的情感态度目标与活动内容紧密联系,更为清晰。

案例:大班《车轮滚滚》:原目标:(1)幼儿身体/运动能力:锻炼幼儿能沿线精准剪圆的能力。

(2)情绪发展领域:在制作车轮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社会适应能力:在玩车轮中感受合作轮流玩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协商能力。

调整后:(1)幼儿身体/运动能力:幼儿能沿着弧线精准剪圆。

(2)情绪发展领域:幼儿在制作车轮的过程中能集中注意,反复尝试,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3)社会适应能力:幼儿能克服困难、坚持完成车轮。

案例中可以看出原目标中第(1)(3)条是从教师角度表述,而原第2条是从幼儿角度表述,目标表述明显存在角度不一致性。

而调整后三条目标均从幼儿角度表述,可见,在核心目标适切的前提下由于表述角度的统一,提高了活动的设计科学性。

案例:中班《大嘴巴的小青蛙》原目标:(1)对准中心折纸,折整齐、压压平。

------(幼儿角度)(2)在反复尝试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幼儿角度)(3)鼓励幼儿仔细、耐心地做事。

---------(教师角度)调整后:(1)对准中心折纸,折整齐、压压平。

------(幼儿角度)(2)在反复尝试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幼儿角度)(3)能仔细看示意图,耐心地制作大嘴巴动物。

----(幼儿角度)从前后两次对比中可以看出,调整后的目标表述正确性无论从表述角度的一致上还是表述性质的清晰程度上都优于前者。

尤其在第三条社会性目标上,原目标“鼓励幼儿仔细、耐心地做事”这样的描述缺乏具体内容,目标比较含糊,调整为“能仔细看示意图,耐心地制作大嘴巴动物”,这样的情感态度目标与活动内容紧密联系,更为清晰。

(2)其次目标要直指精细动作目标制定时,从原有水平分析,在目标中要写清楚核心动作和关键词,突出活动重点、难点。

案例:中班《大嘴巴的小青蛙》原目标:(1)对准中心折纸,折整齐、压压平。

调整后:(1)按照图示符号对准中心折纸,用手指沿着对折的地方用力压压平。

原目标对中班幼儿压平理解很粗糙,学会用手指用力压平。

“压平”的动作指示没有,在过程中没有呈现。

把握难点时对孩子的分析还不够。

学习压平:用一个手指压压平。

调整后的目标中使得本次活动的核心动作和重点更为清晰和具体。

案例:托班《打开来,尝一尝》原目标:(1)幼儿精细动作能力:乐意尝试打开各种容器,感受不同容器的开启方式。

(2)情绪发展领域: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初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调整后:(1)精细动作——“通过拉”和“旋转”的动作打开瓶盖,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2)社会性——能独立地尝试打开各种容器。

(3)情感性——再打开容器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原目标出现问题在于盖子难度:大小、紧与不紧两个维度。

调整后在制定时指出具体的动作,就今天的四个动作中选择两个,再在上面有一定层次性递进,增加了适当难度。

二、活动设计科学性之二:对材料准备描述的“精准性”幼儿就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的,因此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

同时材料又直接服务于教学目标,因此在精细动作活动设计中,教师们在每一次活动材料投放时都会从当前幼儿年龄段精细动作发展的已有经验和可发展的动作经验为依据思考本次活动所要投放的材料,但是往往在思考时只关注到了动作与材料类型和丰富性,对材料本身的一些量化因素与幼儿精细动作发展之间的关系缺乏更深的思考。

从而对活动的科学性体现也产生了一定的负影响。

案例《车轮滚滚》原:材料准备:1.活动场所:比较宽广的教室2.材料和设备:@ 画有两个直径为6cm圆形轮廓的纸张人手3-4张;@ 剪刀人手一把;@ 垃圾筐四个;@ 小积木块人手3——4个;@ 大滑板赛道五个;@ 双面胶若干调整后:图一原方案中虽然已经写明了需要材料大类名称和数量,但是相对纸张和积木的大小尺寸、材质,赛道的布置并未指明和量化,这样无法从方案文本中体现出教师设计活动的科学性思考所在。

而调整后材料准备中可以看到教师从幼儿动作发展差异性思考,提供利乐砖大房子的牛奶盒包装盒纸和杂志广告纸两种不同厚度、硬度的纸。

赛道描述时要呈现长宽高并用图示照片呈现。

对教师在活动前期的一个材料设置科学性思考和本活动的科学性得以呈现。

案例《小小饲养员》原:材料准备:大小、长短不同的绿色手工纸若干、画有线条提示的手工纸若干;人手一把剪刀、若干一次性盘子等辅助物调整后:(1)长短宽窄不同的绿色手工纸若干(长6cm、宽10cm的黄色手工纸,当中画有一条较粗的提示直线条;长8cm,宽5cm的绿色手工纸两种,一种上面画有一条较粗提示直线条,一种上面画有两条细提示线;长10cm,宽5cm,上面画有三条细提示线剪刀、若干一次性盘子等辅助物.从前后两次对比中明确到:沿线剪,怎样剪?剪多长?几种线?沿线剪成不同长度,不同宽窄的线条,但都需要量化。

案例《小猫钓鱼》材料提供:@ 游乐场钓鱼场景;@ 自制大小不一鱼嘴的鱼若干(d大=3cm,d小=2cm);@ 钓鱼竿人手一根(绳子30cm);@ 水桶人手一个;@ 绳子四根在方案文本中尽管执教教师已对“鱼嘴”“钓鱼竿”有具体量化数据,但是反馈中教师们对现场幼儿表现觉得“鱼”放置的远近对手眼协调也有很大关系,对此也应有具体数据化的东西。

通过案例可知活动的科学性,在材料提供上有很大讲究,具体数据化的东西是教师对孩子的了解度,也来体现教师前期幼儿动作发展的精细性思考。

三、活动设计科学性之三:内容来源于幼儿当前需要(活动、发展)主题-运动活动关注科学性,活动内容其本身的科学尤为重要。

在确定精细动作活动内容时以什么为依据呢?首先我们以《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理念,年龄段发展目标和新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相关手部动作发展为内容设计依据。

课程《指南》提出“构建以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内容”,要“充分注意不同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渗透”,“既要满足幼儿参与多种活动的需要,又要注重培养幼儿基本的能力和方法,注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的养成。

”如之前设计的中班集体活动《我给小树浇浇水》,教师根据幼儿日常护理自然角时使用工具洒水壶时出现问题而设计,在活动中关注工具使用方法之一“拧”“对准”作为核心动作,发展幼儿手眼协调、两手配合、手指灵活等中精细动作。

同时过程中也关注了对植物关爱、为班级服务意识等发展整合。

本学期中班集体活动《小猫钓鱼》来源于游戏中幼儿共同存在的问题:手眼协调和缺乏耐心而设计的精细动作活动。

过程设计时放大了“手眼协调”、“对准”运动能力的要求,同时也将幼儿的耐心、坚持贯穿整个活动中。

大班集体活动《房屋设计师》针对在个别化学习的活动中,幼儿乐意使用铅笔、橡皮、尺等常见的文具,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在使用的过程中,双手协调性不够,一些使用文具的方法、书写姿势也不太正确,以及在幼小衔接的活动中,帮助幼儿逐步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文具的使用、独立思考、正确的书写习惯等,以及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抓紧时间完成作业等。

就大班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发展较快,双手配合能做一些比较精细的动作这一已有精细动作经验和特点而设计的活动。

这些活动设计旨在将精细动作发展变成了幼儿活动中的一种需要,而非为发展进行简单枯燥乏味的练习。

我们的思考: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在精细动作活动中设计和实施中怎样体现该类集体活动的价值,他与个别化活动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点,在集体活动中怎样清晰地凸显解决幼儿发展中的“共性问题”。

此外,还要思考过程中对个别幼儿的关注,促进其精细动作发展。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个别幼儿,给予不同侧重的梳理,能激励不同幼儿获得成长,这样也使活动能更活力、更丰富、更丰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