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诚信调查报告篇一: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报告_毛概作业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报告班级:BX0907组长:吴沛儒(学号:9)组员:陈晟(22)、程婉君(5)、邓健(32)、顾佳伟(19)、姜伟男(30)、司徒乐逸(25)、隋雅甜(27)、杨莹(15)、杨尚儒(36)正文:《论语》记,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要“足食”,有足够的粮食;“足兵”,有足够的军队;“足信”,还要得到百姓的信任。
弟子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回答:“去兵”。
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
民无信不立。
”-------題記“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就是格守信义、信用和信誉。
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当今社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规范。
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要求,也是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國現在追求的就是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和谐社会最最重要的就是诚信问题,有了诚信的保证才能建造经济诚信的可靠的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军事、科技等等各方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正在快步地向发达国家行列迈进。
但是,我们在承认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丰硕成果时,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诚信缺失。
尽管政府高度呼吁诚信第一,并且将其列入八荣八耻中,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诚信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已经严重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和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愿望,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据网上信息发现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社会的流动,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打破了熟人交际圈,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是在陌生人中进行的。
目前我国社会流动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职业之间的流动、职位之间的流动、职业地域和生活地域等的流动,并且这些流动速度呈加速趋势。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交往表现为短暂性,人们之间虽然交往的数量增加了,但熟识程度却降低了。
可见,传统社会靠熟人去维护社会诚信的机制,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已经完全行不通了。
第二,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
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功利性经济,它以利益为基本导向,引导人们如何获得经济利益,强调的是商品意识和金钱观念。
可见,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传统社会的“安贫乐道”、“重义轻利”价值观已被市场经济的商品意识、利益观念所代替,用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约束现代社会中这些利欲熏心之人,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第三,机制不健全,对失信者打击不力。
我国目前还是较多的靠传统道德舆论进行诚信约束,而没有健全的机制对不诚信行为进行有力的打击。
没有制定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判决执行率低。
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客观上助长了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信任度有待提高,社会的各种不诚信的事件层出不穷,人们不愿意去相信别人,不敢去相信别人。
然则,诚信乃社会和谐之本,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忌则不可能彼此和睦生存。
“被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相信别人是一种宽容”,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首先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怀,要敢于相信身边的人,这样所信任的对方就觉得有必要对你的信任负责,就不会做出违背诚信之事。
因此,对当今社会诚信度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得出相应解决办法也显得日益重要起来。
诚信问题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需要。
我组通过编制“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问卷”的调查问卷,分析当今大学生对诚信的看法以及身边的诚信现象和影响诚信度的相关因素,探讨提高当今社会诚信度的途径和有效策略,以便更好地建设和谐的社会、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本次社会调查是基于当代大学生对诚信的看待与看法,首先对班级的个别同学进行访谈和开放性问卷调查,要求写出自己对诚信度问题的真实想法,自己的诚信行为决策和发展期望等。
然后对问题进行分类、筛选、补充和归纳整理。
根据以往经验形成了“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问卷”的学生调查问卷。
为了客观地完成这份报告,也为了比较好的了解社会诚信度的现状及影响。
调查问卷总共设计了29道选择题,其中25道单选和4道多选,本次社会调查是基于当代大学生对诚信的看待与看法,从统计出的数据分析可以基本得出当代大学生对诚信问题的看待和看法。
由于研究的需要以及地域与实践时间等原因,抽样选择上海电机学院的学生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结合访谈和发放问卷的形式。
共发放学生问卷150份,回收有效卷130份,有效回收率为86.67%,其中男生94份,占72.3%,女生36份,占27.7%。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我们从有效文件中随机抽取了99份做了分析。
从中可以看出当前社会大学生对于诚信的看法。
调查显示,81%左右的人最信任亲人,其次是朋友和恋人,没有人信任同学和同事;60%左右的人最关心的是个人信用,其次是政府信用;60%的人对于诚信很重视,36%对待诚信比较重视;78%的人曾经在社会上因为别人的不诚信而吃亏;相信“诚信吃亏论”的人基本各占了一半;84%的人认为自己身边的人大部分做到了诚信;70%左右的人认为教育对诚信很重要;42%的人认为德准则和宣誓能够对人的诚信程度有影响,20%的人认为影响很小;75%的人在自己没有实现许下的诺言时会觉得惭愧??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人们在诚信问题上的观点和认知,我们抽取社会诚信现状调查问卷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24和29两道题目做了重点研究分析。
以下是对第24题(单选题)和第29题(多选题)的诚信调查结果分析。
第24题:目前社会的诚信状况是否影响您对他人的信任感?a.有很大影响B.有一定影响c.完全不影响根据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有30%的人表示周边其他人的诚信状况对自己对别人的信任感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现在人们之间的信任度已经大不如前,很少有人可以放心的将自己的钱、财、事物放心的交给他人去处理。
有一句话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信任是相互之间的,在多次被不诚信的人欺骗过后,还会有多少人保留那份原有的信任感?我们在这复杂的社会中一点点被磨掉棱角,学会了融入其中,在你不仁我不义的思维下不断发展社会关系。
终究,最后受到伤害的会是我们自己,在一个没有诚信的社会中根本无法放开自己的心与别人交流,久而久之,我们便会脱离社会这个团体,独处一户,自私自利的为自我着想,社会也不将不再和谐,到处是唯利是图的人。
第29题:对于自己遭遇到的无诚信情况,您会如何处理?a.以后骗另外的人,把亏的再赚回来B.无作为,但以后再也不相信别人了c.这次就算了,今后注意小心防范d.借助媒体舆论谴责E.到相关部门投诉,协商处理F.诉诸法律根据问卷调查29题:如果自己遭遇到无诚信的情况,您通常会如何处理呢?我们做出以下的分析:如上图所示75.76%的人选择“这次就算了,今后注意小心防范”。
现在大多数人的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一般我们只是上点小当,吃些小亏,我们就会想吃亏了就吃亏了吧,又不是很严重。
但是如果我们在路上遇到大骗子,自己上当受骗了,当我们这时候还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是被骗了一点财务而已,以后注意就可以了。
对此75.76%的人都没有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正是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让不诚信的现象越发泛滥。
而且这部分人以后都不会再相信别人了,那么这样的人还会对别人讲诚信吗?36.36%的人选择“到相关部门投诉,协商处理”。
这个结果还是比较乐观的,可以看出来正义还是存在的。
比起那些以恶报恶的人来讲,这一部分人可以站出来维护社会的安定,而且数量也比较大,这是我们很愿意看到的一点。
共有9.27%的人选择a选项“以后骗另外的人,把亏的赚回来”和B选项“无作为,但以后再也不相信别人了”。
这些人是道德不健全的表现,这些想法实在可耻,损人利己,自私自利,不体谅他人的感受而只顾着自己的利益。
选择后者的人,只因受过一次骗就不再相信别人,不再对这个世界寄予期望,是心理脆弱的典范,也是不可取的。
对于这些人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教育,让他们对社会的诚信产生信任感,愿意为社会的和谐贡献力量。
从此题调查结果来看,大家对诚信的态度还是很重视的。
诚信是为人处事最重要的一项,若人无诚信,如何为人,大家身边的人都是靠诚信来维系的,它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桥梁。
如果丧失了诚信我们将相信谁,谁又能相信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时时刻刻小心翼翼的生活,无暇享受身边的人带来的温暖。
我们应该在必要的时候借助法律的手段来让身边的不诚信的程度降低到最小,所以大家在遇到不诚信的情况下,能采取正确的态度,以免其他人也受到伤害。
三、调查结论与启示(一)客观条件的外部激励强化,推动着当今社会诚信度的持续、协调发展在我们的访谈中,大学生对诚信度的关注还是较高的,诚实守信已经逐渐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方面面。
社会环境、舆论对人们的诚信度具有一定的影响,正如一名学生在调查中所言:“舆论是对社会大众最有力的监督之一,就像白色饭盒,政府禁令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社会舆论引导广大市民意识到诚信对于社会的发展、自身的利益的重要性”。
因此营造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推动理性诚信的舆论范式建立,促进诚信的经济友好型社会的形成等一系列外部激励强化,都将强化百姓对于诚信的意识,并促进这种意识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关于诚信度各方面的内涵个人表现不一1.学生的讲诚信意愿表现最为显著或许是受过教育的,或许是还未进入复杂的社会,在文献搜索中发现年龄与诚信度成反比。
年龄越小越相信别人,越愿意讲信用。
最突出的是小学生了,他们所说过的话和别人答应的事情一定要算数。
而相比较,大学生反而不讲信用的人多很多。
是因为时间过了太久就把小时候的那些遵守的美德忘记了么?2.就大学生而言家庭所在地、家庭收入状况不同的学生诚信度的意识存在差异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的家庭地区分化,家庭收入状况的不同等引起了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差异。
生活风气淳朴的农村地区诚信度更高一些。
因此在进行诚信意识教育时,要秉持家庭平衡的原则,充分利用各自家庭优势,发挥各自的角色特长,合理定位,实现风格式成长,建立适合各自的最佳意识水平,从而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创造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城镇及农村学生、家庭收入状况不同学生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
四、培养诚信意识的策略(一)客观层面1.宏观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的外在客观因素激发诚信意识要达到社会的和谐、诚信,要先从学生入手。
制定和完善促进诚信意识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整体规划诚信意识教育工作。
要对诚信意识培养的短期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等主要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并力求制度化、操作化。
随着社会对诚信重视,有利于诚信意识培养的政策表征与制度规定正在逐步系统和完善,诚信度认同感、诚信情感意愿和诚信行为发展的良好宏观政策环境正在逐步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