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楼梦》人物——林黛玉赏析

红楼梦》人物——林黛玉赏析

《红楼梦》人物——林黛玉赏析案例
宜春六小南文霞
教学目的:
1.了解林黛玉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
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2.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
现实的批判态度。

3.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描写人物的方法是重点,体会《红楼梦》
一书的反封建意义是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红楼梦》,初步感受。

二、师导入
《红楼梦》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也有人称其为百科全书,因为在这本书中既写到医学方面的知识又谈到了烹饪等方面的知识。

作者曹雪芹,名,字梦阮,号雪芹。

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

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

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雍王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

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贵公子,降为‚寒士‛。

当他著书时,已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红楼梦》也因此而诞生。

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 回是曹雪芹所著,后40回为高鹗所续写了,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红楼梦》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女娲补天‛:作者描写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宝玉一起降生,又为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宝玉‛。

‚木石前盟‛交代这块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这顽石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脱去草木之态,修成女体。

所以顽石下凡,她为报灌溉之恩,把一生的眼泪还他。

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

正因为这一段姻缘,他们初见时,林黛玉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
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三、学生读描写宝玉与黛玉初次见面的对话的句子。

(出示幻灯片)
四、师简介《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

第二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作者向读者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下:
贾敷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贾珍——贾蓉(妻子秦可卿)
贾敬贾惜春
贾赦贾琏巧姐
(邢夫人)(王熙凤)
贾迎春
贾珠贾兰
荣国公贾源-贾代善贾政(李纨)
(贾母)(王夫人)贾元春
贾宝玉
贾探春(赵姨娘所生)
贾敏
(林如海)林黛玉
五、分析林黛玉外貌。

1、师: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象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2、学生读有关林黛玉外貌描写的句子。

(出示幻灯片)
六、分析林黛玉的性格。

1、师: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

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

她的蒙师贾雨村说,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

"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

"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

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

林黛玉母
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

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

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

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

‛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
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2、学生找出描写黛玉性格的句子。

3、大家讨论黛玉的性情。

七、分析林黛玉的才华。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

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

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

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的。

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

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欣赏,因而不断夺魁。

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
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

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

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

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心中的爱人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

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

她的"柳絮词",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

她深深爱着表哥宝玉,但却不能表达,只有暗自泣泪。

2、学生读黛玉的诗句。

(出示幻灯片)
八、总结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象,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象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