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茶树论文

古茶树论文

宁洱县古茶树(园)分布现状及评价陈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政办公室昆明650231)摘要宁洱县(原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种茶历史悠久。

作者通过考察宁洱县古茶树(园),概括了宁洱县古茶树的地理分布、分布类型、古茶树基本生物学特性,古茶树的利用现状等,并分析了古茶树(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古茶树(园)的分析评价。

关键词宁洱县古茶树(园)分布评价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地处北纬22 °40′—23°36′,东经100°42′—101°37′之间,横断山脉南段,东西遥对的把边江和小黑江沿县界呈帚状向南扩展,无量山余脉纵贯南北,形成分水岭。

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海拔差距大,平均每公里海拔高度下降22米,最高点为梅子乡与景谷县交界的干坝子大山,海拔为2851.1米;最低点为黎明乡窑房把边江与勐野江的合汇口,海拔551.7米。

县境面积约91.9%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兼有热带、中亚热带、南温带等气候类型。

年平均气温18.2℃,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无霜期334天,年降雨量1414.9毫米,5至10月为雨季,年平均气温19.4—21.3℃,年积温达7200—7700℃,月平均温度12.6—14.9℃,日照时数1921.2小时。

这一特定的地理位置地势地貌和季风气候,以及所形成的土壤植被条件,不仅屏障了第四纪冰川的侵袭,保留了不少古老的树种和古茶树,同时也为茶树的起源、茶树种族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一个特有的理想生态环境。

同时,古茶树(园)的存在和大面积分布,也为证明宁洱县茶叶种植、产制历史的久远提供了无可辨驳的活体证据,也给讹传“宁洱县历史上不产茶,只是集散地”的道听途说者给予响亮的振聋发聩。

为弘扬普洱茶文化,发展普洱茶经济,振兴普洱茶产业,进一步全面掌握宁洱县境内存活的古茶树(园)的分布、面积情况,切实加强对古茶树(园)的保护管理,做好古茶树(园)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经宁洱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于2005年5月20日成立了宁洱县古茶树(园)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作者作为该小组成员,于2005年5月30日至6月20日,分别深入到凤阳乡宽宏村困鹿山、勐先乡雅鹿村茶山箐、小高场、德安乡兰庆村木并栊山王匝二、磨黑镇新寨村白菜地、凤阳乡白草地豹子洞、黎明乡茶源山等发现有古茶树的乡(镇)进行摸底调查、确认、鉴定。

同时对相关乡(镇)的古茶树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查明了情况,鉴别了真伪,摸清了底细。

据统计,宁洱县目前共发现有古茶树(园)面积约5万亩。

宁洱县古茶树(园)分布现状如下:一、宁洱县古茶树(园)地理分布状况宁洱县是普洱茶的历史集散地和重要原产地之一,茶文化底蕴深厚。

据虞富连、蔡新等专家组对宁洱县古茶树(园)进行现场考察鉴定后认为,宁洱县处于茶组植物起源中心范围,是古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

宁洱县种植茶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历史悠久,境内古茶树(园)资源较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和调查,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在凤阳、磨黑、德安、梅子、把边、黎明、勐先等7个乡(镇)、12个村(社)、15处发现基部干径超过40cm、树龄达千年以上的古茶树。

从山系来看,宁洱县古茶树(园)主要分布在无量山系所属的三棵桩头、白草地大山、干坝子大山、茶庵坡头、大牛峰包山、团山等山脉,以及这些山脉所形成的东西两部的分水岭。

从水系上看,古茶树(园)主要分布在分水岭以西所属澜沧江水系的凤阳、宁洱等乡(镇)和以东所属红河水系的梅子、德安、把边、勐先、黎明、磨黑等乡(镇)。

从古茶树(园)水平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北纬23°40′~22°40′之间;东经100°00′~101°48′,但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纬23°20′~22°47′之间;东经101°00′~101°25′之间。

从古茶树(园)的垂直分布来看,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m~2800m,其中以1600m~2200m处居多。

通过调查,宁洱县目前发现的古茶树(园),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多如牛毛,分布面积约5万余亩,基部周长在30cm以上的不计其数,其中:基部周长100cm以上的约有20棵,基部周长200cm以上的6棵,最大基部周长有315cm。

这些古茶树树龄估计都在千年以上。

同时,宁洱县还分布有基部周长从15cm至80cm不等的,至今仍在采摘利用的古茶园三处,树龄约在500年左右。

这些古茶树,正是见证宁洱县产茶历史久远,特别在证明普洱茶原产地和茶组植物的起源中心起到无可辩驳的作用。

二、宁洱县古茶树(园)分布类型与特点在宁洱县存活的古茶树,既有较原始的野生型、有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共同作用的栽培型,也有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型。

根据《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志》(1993年3月)和《思茅地区茶树品种资源》(1985年6月)的记载和品种特性,这些古茶树的茶树品种共5类12目,即绿杆绿叶类,包括大绿叶茶、绿芽茶、小绿芽茶、柳叶茶;红柄茶类,包括大红柄茶、红柄茶;大红芽茶类,包括大红芽茶、红芽茶、小红芽茶;紫芽茶类,包括紫芽茶、小紫芽茶;水红茶类等。

而按照中山大学张宏达教授1981年所著《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一书的分类法,则在普洱发现的古茶树(园)基本上可分为两个系三个种,即五柱茶系的大理茶(C.taliensis)、茶系中的茶(C.sincnsis)和普洱茶(C.sinesis var.assamica)。

1. 大理茶主要分布于凤阳乡宽宏村困鹿山,德安乡兰庆村茶树地、新厂河、黄草坝、木并栊山,黎明乡兴乐仙人村杨家寨社茶源山,勐先板山茶场烂坝箐,磨黑新寨白菜地、凤阳乡白草地梁子豹子洞等地。

尤以德安兰庆、凤阳宽宏、白草地、磨黑新寨分布最多,居群更大。

分布海拔为1600~2400cm,主要植被有红椿、栎类、红木荷、毛蕊茶和野生茶等,附生植物有爬树龙、挂兰、苔藓类等,野生茶树为居群的二级植物。

植株多为乔木,偶有半乔木型,树高多在8—26米,叶长宽14cm ×6cm,多为长椭圆或椭圆形,叶面平滑或微隆,有光泽,叶尖渐尖,叶质多脆,叶着生角度上斜或微上斜,叶色绿或深绿,叶脉明显,侧脉9—12对,芽叶无茸毛;花果较少,花瓣10—14片,花萼5枚、无毛,柱头4—5裂。

据初步推算,这些大理茶种古茶树龄约在1000年以上。

2. 茶主要分面于海拔1700m—2500m的德安乡兰庆村茶树地、木并栊山、新厂河、黄草坝,德安乡大黑山茶场。

在兰庆村茶树地、木并栊山随处可见。

多数连片生长,偶有零星分布。

主要植被为芭蕉、棕榈、竹子等次生杂木林。

一般树高6~10m,树幅8~15m,分枝部位比较低,多数贴地分枝或从老桩上发枝,通常一级骨干枝较多,树姿直立,开展,生长势强,叶长宽7~11cm×4~6cm;基部干径20cm~90cm,叶多为长椭圆形,叶面平滑或微隆,叶尖急尖,芽长0.8~1.5cm,无茸毛或少毛,芽稍绿色。

在德安乡兰庆村分布较广,大黑山茶场偶见两株,估计树龄在300—800年。

3. 普洱茶主要分布在海拔为1300m—1800m的德安乡兰庆村摒栊山、勐先乡雅鹿村茶山箐,梅子乡干坝子大山,凤阳乡困鹿山栽培型古茶园,凤阳乡西萨、谦岗两村的古茶园,普洱清真寺、宁洱镇新平办事处小新寨刘春波家、德安乡大黑山茶场、磨黑镇新寨山古茶园等处。

多数为栽培型古茶树(园),树型为乔木或半乔木,一般树高为5—15米,叶面隆或微隆,光泽性强,叶色绿或深绿,芽叶茸毛多,花径3cm—4.3cm,花瓣5—8片,果实较大,果径2.1cm—3.5cm。

除栽培型古茶园外,多数为单株生长,偶见成片集中,如勐先乡雅鹿村,特别是德安乡兰庆村木并栊山王匝二较为突出,每间隔约10米左右就有一株。

野生的普洱茶种古茶树树龄约有500年以上,从某些古茶树的特征来看,可能也有上千年的,而栽培型的古茶园,其树龄都在300—600年左右。

三、宁洱县古茶树(园)具体分布状况(一)野生型古茶树分布情况1. 凤阳乡宽宏村困鹿山万亩古茶树群落。

该群落实际包括把边乡团结村的中寨、新寨、丫口寨等所属地域,海拔1710米—2271米之间,即位于北纬20°14′至20°16′55″、东经101°04′55″至101°6′20″之间,植被良好,野生古茶树群落与阔叶林混生形成原始森林。

经初步调查,古茶树基部周长在2.0米以上的有3株;1—2米范围有20多株;1米左右的无数株;10多厘米至60厘米的随处可见。

综合来看,嫩枝和芽体无毛;平均叶长×宽为15.5cm×5.7cm,叶形长椭圆形,叶色绿或深绿,有光泽,叶面平,叶先端渐尖,叶基楔形,叶质较脆,叶齿稀锐,叶缘近基部1/3无齿,侧脉9—10对,叶柄、叶背、主脉均无毛,萼片5枚、无毛,花冠直径6—8.5cm,花瓣9—10片,质厚,白色无毛,柱头4—5裂,子房密被柔毛;果柄粗6mm,果皮厚3mm,种皮粗糙。

从这些形态特征来看,品种属大理茶[Camellia taltensis(W.W.smith)Melchior]。

古茶树位于杨龙大地,刺竹林、大茶树林一带,1号古茶树基围247cm,一级分枝高10cm,5杈,最粗95cm,最细22cm,可惜已死亡。

二号古茶树基围165cm,一级分枝6杈;二级8杈。

三号古茶树(张国立先生认养)基围253cm,一级分枝(约15cm)二杈,立于50°左右向北斜坡上。

六号古茶树基围354cm,一级擦地皮分7杈,二级10杈,从老桩上发出。

2. 德安乡兰庆村茶树地、新厂河、黄草坝、摒栊山万亩古茶树群落。

其中木并栊山王匝二发现该片基部周长最大的为100cm、最小的20cm约有10株以上;20cm左右的随外可见,面积约2000亩左右,保守地估计,兰庆村应有万亩以上古茶林。

1号古茶树基围90cm,高10米左右,一级分枝三杈,立于箐边,周围有10多株直径在8—15cm的小茶树。

2号古茶树基部干径28cm;一级分枝高20cm,分出干径70cm、90cm两枝,高约25米,旁边生长着直径在1—2米左右的栎类或其它杂树,生态原始。

六号古茶树高约8米左右,树幅约6×9米,一级分枝沿地面分出5杈,干径30—67cm,长势良好。

综合来看,该区古茶树(除六号外)叶为长椭圆形,叶色深绿或墨绿,平均叶长×宽为14.1×5.0cm,侧脉9—12对,叶质柔软,锯齿分布稀疏有16—45对,叶面微隆有光泽,近叶基部2/3或1/3处无齿,叶柄、叶背、主脉(突出而)无毛,叶先端渐尖,叶基楔形,育芽力一般,腋芽不突出,芽头小而呈紫褐色,新生枝节间长1—8cm;茶饼病、白星病突出,偶有虫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