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部编版人教八年级上册诗歌赏析

【语文】部编版人教八年级上册诗歌赏析

部编版人教八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主题: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答: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分)答: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4分)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诗歌赏析】12-2《黄鹤楼》崔颢主题:描写诗人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1、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答: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明丽的阳光下,诗人从黄鹤楼上眺望对岸。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城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绿绿的芳草覆盖,生机盎然。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句诗情、景交融。

试想象烟波江上日暮之景,体会其中融入的乡愁之情。

答: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

诗人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情。

4、试比较文中两个“空”字的意义和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空”字可理解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字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

千载百云,空自飘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诗歌赏析】12-3《使至塞上》王维主题: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并把自己的孤寂悲凉之情巧妙融入景中,表露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

1诗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请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总体:这一联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为千古名句。

炼字:“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描绘景色: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

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3请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答:生动描绘出了塞外的荒凉萧瑟,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的。

答:示例一:线条美。

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二:色彩美。

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三:意境美。

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充满意境美。

【诗歌赏析】12-5《渡荆门送别》李白主题:描绘了乘船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1、分析“随”“入”二字的表达效果。

答:“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壮阔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写出了江水在平原上奔腾,水天相接,好像流进了碧空一般的壮丽之景。

2、赏析尾联。

答:无限爱恋我的故乡山水,情意深深送我万里行舟。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送的主体是故乡山水,生动含蓄地表达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和不舍。

【诗歌赏析】12-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主题: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热爱,抒发了作者的喜悦、闲适之情。

1、展开想象和联想,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黄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子是春的使者,不知是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赏析。

答:“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大自然带的活力。

“几处”照应“早莺”,“谁家”照应“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地写出了浅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

“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

【诗歌赏析】24-1《饮酒》陶渊明主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1、诗人生活在人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答:“车马喧”指世俗的纷扰,诗人“心远”,意即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虽然身处闹市,也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什么?答:不能。

“见”妙处在于无心,诗人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

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相融合。

而“望”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成天然的意境。

3、这首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试分析。

答:诗中展现的采菊东篱、忽见南山、夕照山林,倦鸟知返,绘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又蕴含万物各得其所以及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的哲理。

4、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答: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诗歌赏析】24-2《春望》陶渊明主题:形象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情感。

1、首联“破”“深”二字历为人称道,试分析。

答: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人烟稀少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

两个字真切地传达出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2、赏析颈联答: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美丽的花儿反而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诗人移情于物,以乐景衬哀情,并运用互文的修辞,表达了诗人感时恨别之情。

3、“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用夸张的修辞,极言家书珍贵、难得。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4、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无法插上簪子的地步的诗人形象。

他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悲已所致。

【诗歌赏析】24-3《雁门太守行》陶渊明主题: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赞颂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效力的决心。

1、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答:此两句写景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运用比喻和夸张,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势汹汹,又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

“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将敌军人马众多,势汹汹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

示例三:黑和金色彩鲜明。

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势汹汹,又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

金,表现我军将士雄姿英发、严阵以待、士气高昂,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2、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答: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诗人运用典故,赞颂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3、诗中先听觉后视觉描写战斗惨烈的句子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渲染了苦寒的战地氛围,暗示战斗双方伤亡巨大,守城将士仍处于不利地位,为下句援军驰援做了铺垫。

【诗歌赏析】24-4《赤壁》杜牧主题:本诗借一支断戟引发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感慨,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同时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1、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答:赤壁之战中,假如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那么春天里,乔家两姐妹就会被关押在铜雀台了。

这两句诗妙在诗人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反映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

也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他相信,只要有机遇,自己也能有所作为。

2、诗人由一支断戟引发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感慨,东风指火烧赤壁事,二乔在诗中指代东吴命运。

【诗歌赏析】24-5《渔家傲》李清照主题:这首词写的是梦境。

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词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画,并借回答天帝的话,抒发胸意,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

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对光明对幸福的追求的情感。

1、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答: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

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部编版人教八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主题: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答: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分)答: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