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精神障碍心理障碍也叫精神障碍,是指由不良因素引起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如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人格障碍、行为异常及各种精神疾病等。
其本质是由各种不良因素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心理活动异常,以致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贻害公众、家庭和自身。
通常是遗传、营养、环境、精神紧张刺激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小学生精神分裂症据有关报道,精神分裂症有2%起源于童年期,年龄越小发病率越低。
患者表现为言语减少,无故紧张恐惧,孤僻退缩,动作奇特;注意涣散,学习成绩下降,不遵守纪律,无目的游荡;情感缺乏,与亲人疏远,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无原因的情感波动;言语单调、重复,联想散漫,常沉湎于幻想之中;幻听、幻视较多见,常带有恐怖幻想性,行为冲动,可出现模仿语言或刻板动作。
不少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发病率比一般人群显著增高,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其同胞兄弟姐妹中,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数目较一般人口要高出几十倍。
二、小学生躁狂抑郁症躁狂抑郁症是一种以情感活动病态的过分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病。
该病反复发作,有自行缓解倾向;也可仅有躁狂状态或抑郁状态的发作,或二者兼有。
躁狂状态的基本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性兴奋。
患者自我感觉良好,但自制力弱,多言多动,睡眠少。
抑郁状态时情感低落,苦闷绝望。
严重时产生妄想,企图自杀。
情感抑郁时晨起最重,到傍晚减轻。
患者思维缓慢,言语动作减少,失眠,早醒,食欲减退。
躁狂抑郁症的发病与遗传有关。
该病病人家族中,同种疾病的发病率要比一般人群高出30倍以上,而且血缘关系越近其发病率越高。
据研究,中枢神经介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代谢异常在发病上起重要作用。
三、小学生反应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又称心因性精神病,是由急剧或持久的精神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
本病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症状反应精神创伤的内容,病因消除或改变处境后即可恢复,预后良好。
女性患病多于男性。
急性患者发病时意识模糊,身体木僵,呈兴奋状态,病程较短,多在一周之内恢复。
慢性患者发病时,情绪低落、沮丧,感到内疚、自责,对不幸境遇久久不能忘怀;有时紧张多疑,可出现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
妄想是对具体人物和事件的曲解,内容不荒谬,病程较长。
小学生精神障碍的防治原则小学生精神障碍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重视心理卫生是防治本病的首要措施。
由于精神障碍是多种致病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防治过程中并不排除应用药物或到相关医院系统治疗。
但是重视各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将对疾病的恢复和预防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防治复发的效果更好。
(一)采取综合措施,保障小学生身心健康学校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普遍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要特别重视自幼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婴幼儿和小学阶段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和学校教育如果可以塑造出合乎理想的心理品质,会极大地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有利于保持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精神障碍的心理治疗原则心理治疗原则种类很多,可根据不同病情采取适宜的疗法,但必须同时重视生物、心理、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这就是祛除病因,消除不良情绪,恢复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建立新的心理平衡机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此同时,鼓励患者依靠自身的能力,调整心理和生理的平衡,改变原来因心理平衡失调而造成病理改变的恶性循环,建立有利于身心复原的良性循环。
目前广泛采用的心理治疗有以改变认知为手段的领悟疗法、疏导疗法;对不健康行为实施矫正的行为疗法;使用仪器反馈生理信息,以帮助患者用意念调整生理功能的生物反馈疗法等。
小学生情绪障碍情绪障碍又称情感障碍或心境障碍,指情绪反应夸张、混乱或减退现象。
一、焦虑症焦虑症是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与先天素质、后天环境有关。
不良的环境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焦虑的重要原因。
焦虑症可突然发生,患者常有恐惧、心慌、气急、振颤,重者瞳孔散大;慢性焦虑者可有多动、学习能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
国外学者提出的可能成为焦虑症的诱因有:父母焦虑,孩子模仿;父母对某些危险估计过高,给孩子多余的劝告、禁令;父母向孩子倾诉家中存在的经济、婚姻问题;父母反复提出的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孩子难以达到;父母经常打骂孩子,教师的严厉惩罚,都会使小学生产生焦虑而发病。
焦虑症的首要防治措施是改善不良的环境和教育方式。
针对产生焦虑的诱因,设法消除各种不良刺激。
培养小学生学会克服困难、建立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及开朗的性格,对于预防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二、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情绪抑郁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疾病。
某些遗传素质不良、经历坎坷的小学生易发生本病。
一般女生多于男生。
抑郁表现可持续很久,甚至达数年以上。
情绪抑郁是最主要的症状。
常表现有自责自罪、易激惹、敏感、哭闹、违拗;厌倦、孤独、不安,好发脾气;以为自己笨拙、愚蠢、丑陋、没有价值;对周围不感兴趣,退缩、抑制等。
患抑郁症的小学生很少主动诉说抑郁情绪。
目前的研究认为,家族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约50%抑郁患者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曾患抑郁症。
小学生抑郁症的矫治主要采用支持心理疗法,如注意减轻患者的心理负荷,调整人际关系,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物等。
三、恐怖症恐怖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的体验,是由于缺乏处理或摆脱可怕情况的能力造成的。
小学生易患学校恐怖症,常发生在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听话的乖孩子身上。
发病时常有焦虑,也可有抑郁;惊恐,大发作时脾气大、暴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愿一个人呆在家里,怕教师、同学。
学校恐怖症一般没有躯体疾病。
拒绝上学的原因常常与某些情绪障碍有关,如与亲人分离,意外惊吓;教师态度粗暴,怕考试成绩不理想等。
教师和家长应注意对小学生的培养,使学生有乐观、开朗的性格。
对已有症状者,主要是给予教育及心理疏导,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各种行为治疗等。
四、多动综合症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为常见的小学生行为障碍,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言语动作和行为异常现象。
主要症状为:活动过度,注意力差;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冲动、任性;同时伴有学习困难,但一般智力在正常范围。
多动症应与小学生固有的顽皮、好奇、活泼好动等天性相区别。
多动症的病因较为复杂,有人认为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胎儿孕育期间母亲感染风疹,服用某些药物;一氧化碳中毒以及新生儿出生时产道挤压、窒息、产钳助产等致其颅脑损伤为主要的病因。
也有学者认为,与大脑生理功能异常,如觉醒异常、觉醒过度,某些维生素(B12、叶酸)缺乏和神经递质的遗传缺陷等有关。
下列症状的项目适用于8~10岁小学生多动症的诊断。
1.注意涣散,至少具有其中三项:(1)做事往往有始无终;(2)看起来上课时一直不在听讲;(3)注意力很容易随境转移;(4)很难集中精力做功课或其他需要持久注意的事情;(5)很难坚持某一种游戏或玩耍。
2.冲动任性,至少具有其中三项:(1)往往未经思考,就有行动;(2)过多地由一种活动转换到另一种活动;(3)难以有条理地工作;(4)需要经常监督;(5)常在教室中大喊大叫;(6)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等待轮换。
3.活动过多,至少具有其中两项:(1)过多地奔跑或爬攀;(2)难以静坐或动个不停;(3)在坐位上屁股不停地扭动,不能保持长时间地静坐;(4)睡眠时在床上过多地翻动;(5)终日忙碌不停,似乎有个“发动机”在驱动他4.7岁前起病。
5.至少持续6个月。
由于小学生多动症缺乏客观的诊断方法,确诊时必须慎重,要全面分析观察。
多动症的防治除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应以教育和行为矫治为主。
国内外不少研究都认为多动症的综合治疗比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小学生特定功能发育困难小学生时期是特定功能发育的重要阶段。
生理的、疾病的因素,教育方法以及精神创伤等不良影响,都会引起这一时期所特有的功能障碍。
一、发育性阅读困难发育性阅读困难指智力正常而阅读困难的小学生,多由于情绪不良或心理创伤引起,男生比女生多四倍。
若不循循善诱,则阅读兴趣无从产生,视读书为畏途。
引起小学生阅读困难的诱因有:学生发育不成熟;教师过于严厉,不一视同仁,任意责罚;家庭突然变故;教学方法错误等。
如及早发现,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以矫正阅读困难,效果较好;否则,必须进行心理治疗,启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逐渐增强阅读速度及领悟能力。
二、发育性计算困难发育性计算困难在小学生中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十分常见。
其原因为智力发展尚未完善,理解能力欠缺;意志与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发生计算困难。
对于同龄学生中明显计算困难者,应查明原因,针对问题帮助解决。
计算困难可以造成厌学、逃学、学习成绩降低、留级,甚至退学,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三、发育性言语困难发育性言语困难指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病变,也无智力障碍,而表现为缄默不语。
多为经常受惊、恐惧、生气等精神因素所引起。
一般见于敏感、羞怯、幼稚、胆小的小学生。
而在一定场合下有选择性缄默是正常的。
学校应重视言语教育,如课外讨论、专题演讲,力求生动活泼,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言语锻炼。
口吃口吃为正常言语的节律发生障碍。
在美国大约有1%的人出现口吃,其中半数是学龄儿童。
男孩比女孩多见。
导致口吃的原因很多。
有人认为与心理因素有关,如突然的精神刺激,父母过分矫正发音或模仿他人的口吃;有人认为与素质有关,如大脑两半球对言语器官的控制发生冲突,或具有犹豫不决、经常反复的性格倾向等。
口吃的直接原因是发音器官的痉挛,表现为重复第一个词或句子,或中途某个音难发而中断,致使无法表达完整的意思。
当使劲说出时伴有挤眉弄眼、歪嘴、唇部颤抖、头部晃动,患者深深陷入痛苦之中。
常因此而羞怯、自卑和孤僻,情绪不稳定时出现睡眠障碍。
矫治口吃不能操之过急。
言语矫正训练是治疗口吃的最基本方法,包括肌肉松弛,呼吸均匀;控制讲话速度。
由于人的言语能力往往与他的社会活动及范围密切相关。
因此,加强小学生社会化训练是解决口吃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要让小学生在社会化活动中强化自己的言语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朗读训练、背诵训练、交谈训练,才能有效地纠正口吃。
神经性厌食躯体疾病和精神因素可引起食欲减退或厌食。
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厌食称神经性厌食。
本症常于青春期起病,95%为女生。
本症的发生常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如亲人死亡、家庭破裂、躯体疾病、学习紧张、心理创伤及社会上以“瘦为美”的减肥风气等,均可构成诱因。
其症状表现主要有:主动少食,偶有绝食,严格控制食量及拒绝正常食物;已明显消瘦,但恐惧并不消失,仍觉得太胖,拒绝保持体重在相应年龄及身高的最低水平;随着营养摄人不足,体质下降,可出现焦虑不安、心动过速、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强迫性思维和仪式动作等。
严重者女性可乳房发育迟缓,出现闭经,男性则生殖器呈幼稚状态,同时伴有畏寒、便秘、血压降低、低体温、维生素缺乏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