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励志成语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
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
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
就这样,
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
一举成员。
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历史上着名的大将韩信在楚汉相争时曾经投奔过项羽。
由于项羽有勇无谋,不善用人,韩信得不到重用,于是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
他投奔刘邦以后,开始也未被重用,也想过要走。
后来萧何
“月下追韩信”,才把他追了回来。
韩信说:“我曾在项王手下做过事,知道他的本事,也知道他的弱点。
项王大喝一声,上千的人都会被他吓倒,你看他多么勇猛。
可是他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重用有本领的将领,他的勇不过
是匹夫之勇罢了。
项王对待他人,又恭敬又有慈爱之心,说话挺温和,看见别人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
可
是人家立了功,应当封爵位时,他不封。
就是封了,他还拿着封爵
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个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交给人家。
他的好心眼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罢了。
”
接着,韩信又分析了项羽的一些弱点和错误,指出刘邦必然能战胜项羽。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好几条,而项羽喜欢杀戮以至于丧失天下民心,吝于赏赐而不获将士拥戴是重要的原因。
◎成语释义
形容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故事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
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
◎出处译文
项王待人,又恭敬又有慈爱之心,说话挺温和,看见别人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
可是人家立了功,应当
封爵位的,他不封。
就是封了,他还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
把印的四个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交给人家。
他的好心眼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