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带电跨越施工方案

带电跨越施工方案

XX110kV变电站电源线工程16#至17#跨越35kV豆钨316 线路施工方案及安全措施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XXXX年XX月XX日批准:年月日审核:年月日编写:年月日一、XXXXXX110kV变电站电源线工程简介本工程为XXXX110kV变电站电源线工程,其中16#至17#塔跨越35kV豆坞316线,新建XXkV架空线路路径长XXXXkm,新建XXkV架空线路路径长XXXkm,新设双回架空线路导线型号:LGJ-300/40,新设地线型号为:OPGW-24B1-95和JLB40-95铝包钢绞线。

二、跨越施工程序为保证35kV豆钨316线路安全输电,我公司项目部组织有关技术、安全人员对现场进行实际测量,并根据现场情况研究跨越方案,特制定如下方案。

1、提前向供电分公司调度、线路运行部门报送跨越方案,并取得批复。

2、接到批复的跨越方案后应向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施工的工器具进行准备和检查。

3、对被跨越的35kV豆钨316线路搭设封顶网时要申请退出重合闸装置,防止在施工期间,线路发生故障时强行送电,封顶网搭设完毕要申请加入该条线的重合闸装置。

4、跨越段的工作全部完成,经监理、建设单位质检部门检查合格后,再拆除封顶网,拆除封顶网时要申请退出豆钨35kV线路及重合闸保护,封顶网拆除完毕要申请加入该条线的重合闸装置,收回工器具,结束跨越施工。

三、跨越封网施工要点1、严格遵守《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中关施工文件的规定。

2、要精准的测量出被跨越的线路两侧的位置。

3、 16#和17#塔型分别为ZGU31-24m和SSJ1-24m,17#上中横担最宽,宽度为3.9m;两塔之间档距为339m。

35kV线路被跨越处地线高22m。

4、经过对跨越现场的实际勘察,施工跨越选用金属扒杆临时吊式跨越架,在17#铁塔小号侧110米处架设10kV跨越架一处,架高16米,宽3米。

跨越架两侧纵向立杆比横向的高1.5米(形成凹槽式)。

为保证跨越架安全,两侧纵向架体各打4条拉线,中间打2条拉线。

架上拉线需用滑车放线,拉线对地夹角不小于45度。

5、在17#铁塔上悬挂吊架承力系统,在17塔身的21米处安装第一个横向扒杆,在第一个扒杆以上1.5米的位置安装第二个横向扒杆,扒杆宽度比铁塔中横担两端分别宽2米。

将17#塔上的两个横向扒杆向大号侧分别打2根拉线。

6、17#塔上扒杆与10kV跨越架用承力绳相连,中间用迪尼麻相连,然后平行网的两侧加侧绳,使其形成凹形封网,防止导线从封网两侧滑出。

封网后豆钨线侧地线与绝缘网之间的距离为1米。

7、跨越架顶部封网:在17#塔和跨越架之间索道绳采用9根Φ10mm×200米的迪尼玛,1个20m×100m尼龙网片,两基塔分别安装两个高强支撑牵引杆,中间每隔10米设一个支撑杆(边网侧也设撑杆),靠索道绳和承力杆承托遮护在35kV线路导地线通过的正上方,网格直径15cm网片边缘带有挂环,将两侧架体之间的电力线遮护严密,在上方通过导引绳、导地线时,确保35kV线路的安全运行。

8、计划带电施工时间:2011年月日至月日(封网)2011年月日至月日(放、紧导线和地线)2011年月日至月日(拆网)四、封网及拆除1、跨越架封网在35kV线路上方施工封网时,挑选有经验的施工人员佩戴安全防护用具,带一根较细的绝缘绳在豆钨35kV线路上方将绝缘绳甩至17#塔侧。

操作应制定专人且必须进行甩绳训练,保证一次成功;线路两侧都要有人,测绳长度应适当,不能留过多余线,测绳甩过去立即拉紧升空。

为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线路两侧应各准备剪刀一把,在不得已时剪断绳索。

为防止测绳绕在电力线上,现场应准备一根较长的绝缘杆,绝缘杆头部绑一个弯钩和一把锋利的小刀,测绳缠到电力线上时,先用绝缘杆上的小刀在靠近电线处将测绳割断,再用绝缘杆上的弯钩将绳结挑开;处理问题时应迅速、果断,以防发生事故。

用测绳引渡传递尼龙绳,用传递尼龙绳引渡封网索道绳;引渡时应使传递绳和索道绳保持一定张力,应将绳索在塔上扒杆处绑扎好。

索道绳引渡过后,按照网片宽度布置,网片应遮护在本次新架设导线通过的正下方。

索道绳采用人力方式收紧,即先把索道绳在塔上扒杆处绑扎好,另一侧在跨越架上缠绕1-2圈,绳头返到地面,地面上人员和塔上高空人员同步将索道绳收紧,收紧后的索道绳弛度不得大于200mm,由高空人员控制将索道绳在扒杆上封死;余绳盘起提至塔上高处。

用传递绳引渡网片。

将网片在地面上连接好,从一侧的架体内测将整个网片提至扒杆所在高度,将网片上的挂环分别挂在索道绳上,网片上的挂环在索道上挂好后应用胶带把开口处封死,以防止网片从索道绳上脱落;用九条尼龙绳将连号的大网同时引渡过去,在引渡大网时,两侧的操作人员要协调一致、同步松紧,整个大网要同步移动;移动过程中大网要始终保持一定张力,移到位后必须拉紧并固定好。

2、拆除封顶网绳拆除封顶网绳时要从一头开始,跨越架和塔上的人员要同步松紧,以保证不使网绳下垂。

最后一根网绳仍要替换成较细的测绳并由专人操作甩过35kV线路上方。

五、施工现场安全组织机构六、安全措施1、封网施工前必须向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未经交底不得进行施工。

2、封网全过程,施工现场必须设专职安全监护人,监护人应带口哨(或扩音器),必要时鸣笛示警。

3、封网和拆除过程中,项目部有关管理人员必须到位。

封网及拆网,应设安全监护人。

4、遇有浓雾、雨及五级以上大风天气,不得进行封、拆网作业。

5、打拉线时避开地下通讯线缆;挖掘时应留意,地下出线硬物时应停止,查明是否是线缆,严禁野蛮施工。

6、跨越施工材料、工器具应在使用前进行外观检查。

杉杆如有木质腐朽、损伤严重或弯曲过大任一情况,则严禁使用;棕绳(麻绳)作为辅助绳索使用,其许用应力不得大于0.98N/c㎡(100kg/c㎡),用于捆绑或在潮湿状态下使用时,应按许用应力减半计算,霉烂、腐蚀、断股或损伤者不得使用;滑车的吊钩变形,轮廓破损或严重磨损,轴承变形,轴瓦磨损以及滑轮转动不灵者,均不得使用。

7、专人负责退重合闸联系,并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

8、绝缘绳、网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房间内,并应经常检查防止受潮、受污和机械损伤;禁止使用潮湿的绳索进行封网。

9、在封、拆网过程中所有的绝缘绳均不得与地面接触,必要时采用干燥的篷布与地面隔离。

10、高空封网作业人员应穿软底鞋,高空作业必须设高空安全监护人;施工人员禁止在封网内侧攀登铁塔,登上铁塔后应先系好安全带,安全带应系在牢固构件上,不得系在尚未绑扎牢固的横杆或脚下踩踏额横杆上;在跨越架和塔上走动时,应将安全带系在上部绑扎牢固的构件上。

11、临近带电体作业时,高空人员绑扎操作或上下传递物件必须当心,严防绑线碰触电力线,高空安全监护人应尽职尽责,全方位、全过程监护到位。

12、封网搭设完成后必须由项目部质安科组织验收。

13、封网和拆网过程中被跨越的35kV线路应退出重合闸。

14、跨越处派专人看护,铁塔做可靠接地,放线期间,跨越处应制定专人看护,并配有可靠的通讯设备。

15、整个施工期,牵引绳、导地线的临锚均应设置二道保护。

七、应急预案1、目的:为了应对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对人员和线路造成的意外的紧急情况制定本预案。

2、适用范围:跨越豆钨35KV线路施工现场。

3、应急组织及援救联系电话:急救中心电话:120XXXX总医院电话:XXXXXXXXXXXX医院电话: XXXXXXX施工现场有关人员电话:XXX:1XXXXXXXX XXX:1XXXXXXXXXXX:1XXXXXXXX XXX:1XXXXXXXX4、意外伤害事故性质及后果:4.1高空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人员高空坠落。

4.2临近带电体作业时可能发生的人员触电事故。

4.3施工现场高空落体打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

4.4 跨越时导线跑线落到封顶网事故。

4.5封网或拆网时,造成人员伤亡或导致输电中断。

4.6其他施工作业过程中可能对人身造成的意外伤害事故等。

5、应急准备5.1应急设施:汽车、急救箱、固定线夹、通讯电话、对讲机。

5.2事前措施:5.2.1工程开工前,项目部就地联系好挂钩医院,确定营救线路。

5.2.2 设立应急联络电话表,将办公室专用电话告诉每一个施工人员,现场每一个施工点要配有电话,没有联系信号的地方要配置有对讲机。

5.2.3 针对可能发生的危险采取相应措施。

5.2.3.1 高空作业人员正确佩戴劳保用品。

5.2.3.2 临近带电体作业时设专人监护,严格按规定施工。

5.2.3.3 施工现场高空作业加强监护。

5.2.3.4 施工时保证信号畅通避免发生倒架,锚线使用双保险,铁塔挂点加钢丝绳保护。

5.2.3.5 封网或拆网时派专人进行安全监护。

5.2.3.6 严格按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加强管理。

6、应急措施6.1 发生意外伤害,现场人员应立即停止工作。

6.2现场人员在做好自身防护后,迅速抢救受伤人员,针对受伤性质的不同采取适宜的急救方法,同时拨打现场应急电话。

6.3现场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通知应急小组成员及安排车辆奔赴现场实施急救,同时向公司报告。

6.4安全科接到报告后,迅速向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汇报,应急领导小组组长视紧急程度进行组织和指挥救援。

应急小组成员待命令接受指挥。

6.5现场人员在抢救伤者的同时,要保护好事故现场,采取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夸大。

6.6在对伤者实施现场急救后,根据伤情立即送医院治疗。

7.评审和修订7.1由安全科对预案进行评审和修改,指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计划和预案。

7.2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后,安全科应组织进行原因分析,并执行《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程序》七、跨越封网相关示意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