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做好小学生期末复习

如何做好小学生期末复习

如何给小学生上好期末复习课
“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大家都懂。

如何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也一直是老师们关心的问题。

以前在复习时,我们总是不辞辛苦地出题,阅卷,把自己投入到题海里。

这样的工作方法让自己疲惫不堪,效果却不尽人意。

于是我们抱怨学生投入不够,或是不够聪明。

但对学生来说,这种做法也让他们失去兴趣,厌烦学习。

经常听到教师这样感叹,“复习课难上”、“除了练习还是练习”、“学生无生气,像木头人,教师提一下,动一下。

”确实如此,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有“成就感”,但它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过程。

及时做好期末复习,对提高教学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就如何上好期末复习课谈几方面的注意事项,仅供参考:
一、更新教学观念。

学生应当是课堂上一切活动的主人,也是复习课的主人,他们应成为一个成功的协商探究者。

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复习课教学环境,营造积极的复习课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理解学生间的差异,培养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班级里要能够创设一种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气氛,孩子们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与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

只有把学生的想法、意愿和经验考虑进去,只有得到学生的参与帮助,才能设计出高效的复习课的教学方案。

总之,教师应不再是复习课中的“专制者”、“讲学者”、“供应者”、“评判者”,而应是复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与促进者,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的伙伴与朋友。

这是上好期末复习课的一个前提。

二、了解复习课的一般程序。

1、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有哪些?其中的哪些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哪些知识我们不知道或我们还想知道其相关的内容?
通过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充分暴露掌握知识技能的实际情况,说说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缺陷。

然后教师分析哪些知识缺陷属于大部分同学的,哪些缺陷是部分同学或个别同学的,以及产生缺陷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了解学生复习的起点,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确定复习内容进行复习,从而使复习课具
有针对性、系统性、全面性。

2、本节课的这些内容我们将如何进行合作探究复习?
课堂上动员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宽松的复习活动中去。

这时,学生们看、想、说相结合,在程序(1)中对自己产生的问题或同学们所提出的若干问题会比教师直接提出的问题感兴趣。

此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商讨问题,各抒己见,各显神通,共同探究。

这样,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中求索、在参与中发展。

其间,浅显的问题同学们合作探究、互相帮助解决,这里关键的是指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归纳,如把最主要的内容摘录下来,编写成复习提纲,编成练习题或编成问题的形式,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再是分散孤立的,加深了理解,又便于记忆。

学生在编写提纲、练习题或问题的过程中,抽象、概括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学生结合具体例证,对于重要知识加以说明或进行编题训练、解题训练,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3、我们将怎样反思复习过程和展示我们的复习结果?
复习告一段落,结束前让学生回忆复习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已经掌握了,怎样掌握的,还存在哪些问题,可以用什么方式展示自己的复习成果。

这样学生不但将学到的知识有条不紊地储入到“知识库”,而且培养了探究精神,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加了合作精神,促进反思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加强。

各个复习程序中,教师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尽量创设“协商”情景,创设“问题”情景,创设“合作探究”情景,力求每堂课从复习目标、复习内容到复习方法,师生能共同商量,统一意见,力求形成这样的复习课课堂结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一个,而是几十个,评价与反馈也不再限于教师,而是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纵向、横向的多元反馈评价网络,每个学生都成了复习的主人。

三、几点措施和方法。

1、明确方向,制定目标、计划。

首先应明确,各种考试的题型无论怎样变化其着眼点都是考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明确复习的范围及目标,搞清每一个知识点要解决哪些问题和最后要达到什么层次;其次要依据目标制定适合本班的复习计划,计划包括时间安排、复习方法、解决问题、预期目标等,尤其要突出复习的重
点,这样复习就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提高效率。

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推陈出新。

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包含、并列等关系,复习时要将平时所学的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作横向、纵向或不同角度的分类,进行有序的整理,使其系统化,连成片,结成网,以便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

传统的复习课是“看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做一遍”,梳理知识总是由老师代替,学生仅仅是听听而已。

新型的复习课则是让学生亲自经历梳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在准备复习相关内容之前,要给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让学生提前温习将要复习的内容,对于有疑惑的地方作出标记(上课时重点听一听),然后在复习课上,教师应针对学生前一天的“温习”情况,引导学生把知识点串“点”成“线”,穿“线”成“网”。

上课伊始,小组同学在一起交流:昨天整理的知识点。

同时出示交流提示,学生交流时,教师应巡视并加入到某组的交流活动中去,从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生看着笔记和书,合作交流,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时教师应指名几位同学到黑板前讲一讲,最后老师再归纳总结。

3、紧扣课本,构建知识体系。

复习时一定要以课本为主,重视课本不等于复习时对课本知识简单的重复,而是应对知识加以概括、提炼和归纳,由知识点连成线,再由知识线编制成知识网,将知识网按着其内在联系从纵横两个方面加以比较,形成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构建出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全面、系统、牢固的掌握知识,应用起来就胸有成竹,灵活自如了。

4、精心选题,合理施教。

复习时,教师除了帮助学生理清要点,说明常见错误的防止和纠正策略外,应大胆放心地让学生自己练习。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获得提高。

这样,也有利于教师自己适当减轻自身的负担。

当然,教师应该慎重地思考“练什么”和“怎么练”的问题。

在复习相关内容时,首先判断要复习的部分有哪些知识点与考点,会出现哪些类型的习题,然后搜集各类题型,进行专题过关训练。

5、“你问我答”,查漏补缺。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

因此在整理了知识点、适时练习之后,安排一个环节“你问我答”。

引导学生自己检查、
自测、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教师不应当面面俱到、满堂灌,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安排、点拨总结、答疑引导和评估反馈上。

6、作业面批,及时点拔。

课堂布置的重点作业,当堂面对批改,发现错误,及时点拔,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可利用课余时间分组过关。

或者每组中抽查1——2名成绩优秀的同学,再让他们各自检查本组完成的情况,当然其中的“钉子户(作业总是拖拉及完成质量不高的学生),教师应格外关注。

6、要正确对待两个问题。

(1)学生的复习兴趣与复习态度。

上复习课时,教师要通过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教学,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复习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要适时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端正复习态度,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必胜信心。

整个复习阶段,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使学生变“要我复习”为“我要复习”。

(2)习题的精选、编写与使用。

对于习题资料,要把准以下的“度”:一怕无,二怕滥,三怕生搬硬套。

首先,复习课必须要有适当数量的习题资料,这是搞好复习工作的物质基础;其次,习题一定要精选;第三,教师要养成自编资料的习惯,使复习中的练习更具针对性。

复习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复习课就是依据记忆规律,通过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的课型。

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知识的综合化,因此,复习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将前后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或知识网,这是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重要途径。

但复习课不是简单机械的对知识技能的重复,而是合理运用变式,多途径、多种形式的刺激学生的感官和大脑,有效地激活记忆中枢的神经联系,力争达到信息的持久贮存。

期末复习工作虽然任务繁重,但只要我们精心准备,大力投入,科学指导,合理训练,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