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四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吕氏春秋·任地》记载:“上田弃亩,下田弃畎。
五耕五耨,必审以尽。
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
大草不生,又无暝蜮。
”材料主要反映了()A.耕作技术的进步B.水利技术的发展C.土地制度的变革D.生产关系的进步3.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A.铁制工具B.曲辕犁C.风力水车D.石刀石斧4.《礼记·典礼》中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这段记载中的“工”是指( )A.工场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5.杜甫的诗中写道:“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诗中杜甫赞美的是()A.白瓷B.青花瓷C.彩瓷D.粉彩瓷6.下列是关于中国古代某时期“市”发展的描述:“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上店铺鳞次栉比,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方便了交易,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该时期应该是()A.商朝B.唐朝C.宋朝D.明朝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由此可知黄宗羲对于工商业的发展态度是() A.禁止B.限制C.重视D.反对8.右图是对我国古代传统家庭经济生活的典型写照。
牛郎织女这一家赖以生存的传统经济开始解体于()A.明朝中后期B.鸦片战争后C.洋务运动期间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9.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的20年间,进口纱布的单位售价下降了25%左右,棉布的进口量增加了27%。
到90年代出现了“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士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
该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导致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D.促进了落后地区的经济繁荣10.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是()A.“晚清小农经济的繁荣”B.“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C.“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D.“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11.下表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某段时间外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总值变化(单位:万两),请根据此表判断,X至Y这段时间应该是()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X年输入总值90000 3500 9600 520 2800Y年输入总值240000000 110000000 4900 150 0 A.1895—1912 B.1914—1919 C.1927—1937 D.1945—194912.1928~1936 年,我国实有的经过登记注册的公司数量从394 家增加到了2702 家,其实收资本总额也从1.75 亿元上升到了7.97 亿元。
国内出现了更多实力较强、信用良好的民族股份公司。
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与当时政府的经济促进政策有关,该政府是() A.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 C. 南京国民政府 D. 北洋军阀政府13. 19世纪70年代,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有了较大发展;80年代,因外商排挤而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被英商耶松船厂吞并。
这反映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A.外国资本的压制B.封建主义的束缚C.官僚资本的侵蚀D.自然经济的抵制14.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
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15.造成下图所示的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B.大跃进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改革开放16.报纸的新闻报道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曾对全国各地高产丰产进行了广泛的报道,下面是其中一片文章的标题:《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记录》,这说明()A.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B.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变革C.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D.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17.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多少,利润增长多少,劳动者的收入和集中福利增加了多少。
——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
”这里“主要的政治”是指()A.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D.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18.中共中央某文件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
不许分田单干。
……社员自留地、自留畜、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
”这份文件是指在农村() A.建立人民公社体制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C.实行土地经营权的流转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从1983年1月起,国家规定凡有盈利的国营企业,其利润按一定的比例税率缴纳所得税,所得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
这样做的目的是()A.加强对国营企业的管理B.增强国营企业的活力C.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20.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
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比喻是()A.深圳B.珠海C.海南D.浦东21.下表为我国市场化指数变化统计,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B.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22.下列诗词中,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的是()A.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B.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D.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23.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1848~1905年)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在诗人生活年代,能使“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的交通工具不包括()A.轮车B.火车C.汽车D.飞机24.下面是小明在学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有关广播事业发展这一内容时所做的整理笔记,其中记载有误的一项()A.1923年1月,“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开播B.1926年6月,中国人自办第一座广播电台在哈尔滨正式开播C.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国营广播电台D.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25.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2.1%,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
其中人均一天看手机的次数是53次,高端用户人均每天看153次,平均每6分钟看一次手机。
腾讯CEO马化腾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
上述材料揭示了() A.互联网基本取代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B.互联网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很大影响C.互联网满足了人们的个性需求D.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增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
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4)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27.张謇是晚清的状元,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他致力发展实业的实践虽然最终未能实现其理想,但却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精神财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中国人数甲于五洲;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摘自1895年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材料二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漏洞),不知进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
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棉铁两业,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
(振兴实业)在棉铁,而棉尤宜先。
……通(南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
——摘自张謇《张季子九录》材料三当时洋纱还不能占领整个中国市场,华商纱厂所得利润不算微薄。
计每年每股100两,可以得到余利22两,利润率高达22%。
——摘自章元沅《从状元到资本家》材料四1913年,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凡隶属本部指农林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
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
……至于铁矿需本(资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既藉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瞻贫民之生活。
……现在世界以大企业立国,而中国以公司法、破产法不备,故逐将昙花一现之基础,……我无法律为之防,其危险将视无可得资为尤甚,故农林工商部第一计划即在立法。
”——摘自隗瀛涛著《实业之梦——张謇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张謇的观点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一种思想?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