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2009-05-06 15:37)标签:- 分类: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
首先,由于文言离学生生活时代甚远,字词生疏难懂,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没什么兴趣。
其次,文言文中词量大,用法灵活,这对于没有文言基础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再加上传统文言教学中,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以致在学生中流传着“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的说法。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挖掘文言文教学的有利因素,根据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成绩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文言文教学三步走,即诵读一理解一识记。
这三个环节并非是独立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支持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行的。
文言文诵读之法一、诵读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达到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目的。
而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诵读这一环节,在课堂设计中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课前预习时默读;顺从文字时小声读;课上学习时较难把握的文章,可由老师范读,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让学生自己朗读,还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和配乐朗读等;课下记忆时可诵读;巩固复习时要边想边读。
经过多次实验,我发现优美的散文配上合适的音乐来朗读,效果会更好。
二、理解文言文的教学贵在“理解”。
它包括:字词的理解、文义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感情的理解等。
只有理解深入透彻,才能灵活掌握,举一反三。
否则,便成了“一路捡,一路丢”,最终一无所获。
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为此,我将课堂上的理解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自主学习,独立理解。
例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时,我鼓励学生根据注释先去自主阅读,让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不求统解、甚解,力求从整体上理解全文。
第二步,质疑提问,点拨明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质疑、讨论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词语进行探究理解。
教师在这一步只是在学生对知识把握不准时给以适当的点拨,而后明确。
第三步,方式灵活,巩固理解。
这一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可以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
如可结成四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点评、更正或补充。
这样的练习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可按照事先编好的组别,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
教师要加以评价,肯定译的好的地方,明确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
第四步,以全班为单位,复述或讲故事,将所接收来的文字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力求准确无误。
初中文言文识记之妙招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而“识记”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识记的最直接目的是应对考试,更长远的目的则是为高中阶段或是更高层次的学习打基础。
文言文除背文段外,还应熟记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常见虚词的翻译,作家、作品和出处。
要想把这么多知识全部记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此,教师在这时的指导作用就显得更重要了。
首先在指导学生记忆文章的时候,往往先通过形象化的方法,以文章的顺序和意思为基础,或是结合图画,或是配合小品表演,或是老师采用手势示范,帮助学生进入文章内容中,同时用文言将意思表达出来,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其次课文中的字词可让学生分类识记。
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和重点实词,学生通过分类整理,再写出相应例句。
这样,就将散乱的知识条理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学生既可以触类旁通,也可举一反三。
至于常见的虚词,如其、之、以、于、而、则等,先由老师帮助他们按词性归类,然后归纳相同用法和不同用法,再布置作业,让学生从已学古文中各找出两个例句。
再有就是文学常识了,采取让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将一课、一单元乃至一册书中的作家、作品和出处,按朝代顺序整理出来,更便于记忆。
上述三步,识记这一环节是文言文中的重中之重。
因此,为将所学知识巩固、消化掉,最后老师的提问、默写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文言文教学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怕学”变“乐学”。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
但文言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
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部分约占四分之一,课程标准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对初中生,尤其是初一学生来说,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
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捷径”,使其能顺利过文言文这一关。
我本人的具体做法是: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
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二、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
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采用“满堂灌”,是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的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
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规范语言。
要求学生看懂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则由教师答疑点拨。
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
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三、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词、通假字等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此种方法较之“满堂灌法”确有明显的好处。
因为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锻炼学生的口才。
以上介绍的这种方法,好似文言文教学大海沙滩上的贝壳,难免有它的不足之处,“路漫漫其修远兮”,笔者愿与诸位同仁继续“上下求索”。
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泰州市野徐中学徐佑国《新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应该是我们在新课标下进行既符合时代要求,又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文言文教学中推陈出新的一把标尺。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落实呢?一、教师要深入地解读文本,并以自己的深情解读引导学生更好的阅读。
譬如《与朱元思书》一文,在让学生感受优美景色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苏轼“夜游承天寺”,在失意时胸怀坦荡,寄情山水;范仲淹同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自真情点拨,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中,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打开其心志,激励其阅读的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建构文言文教学的新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能力。
换言之,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在自主阅读实践中炼就他们的阅读能力。
以前教学,生怕学生学不懂,教师不敢大胆放手,让他们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进行学习,一篇文章逐字逐句全由教师包办,这样抑制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变得很被动。
现在可就不同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从教法、学法上都进行了改变,从让学生通读全文到理解关键字、词、句这一过程,由教师引导学生互动的方式完成的。
三、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内涵。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给他们以直观形象的感知,从中获取知识。
文言文涉及知识广,学生掌握多,理解难,学生不深入,往往读得乏味,那么教师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从而为学生自觉、自主阅读做好必要的准备。
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景,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使其自然而然地走近文言文中,与他们“面对面”地对话,心与心的沟通,在心灵碰撞中去体味作品的景、事、情。
四、培养情感,增强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能力。
学习语文,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
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学习文言文也是这样,必须加强朗读、背诵,才能培养和增强感受能力。
常言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也只有通过朗读、背诵,才能把握整篇文章,弄清字、词、句、段、篇的用法、安排和布局,才能体味语言、语调和方式、方法,体味优秀文言文语言的简练、深刻和优美。
五、文言文教学中,可采取多种阅读形式。
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在读中解惑;既可读全篇,也可读某一段,还可读某一句或几句;故事性强而有人物对话的可分角色读。
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读去领悟,让学生身临其事、身临其境、身临其历史,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运用之妙,存乎于心”的学习境界。
总之,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文言文,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才能圆满地完成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解读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初中文言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两个重心:①以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为目标,通过诵读一定数量的古文名篇(包括古诗词),探究文言词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②以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为目标,通过对文言文思想感情的探究,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