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高级财务会计》考试重点_必记

自考《高级财务会计》考试重点_必记

第一章外币会计
一、记账本位币
会计上以企业所处的主要经营环境的货币为记账本位币,非记账本位币的货币就是外币(记账本位币,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二、外币业务
外币业务包括外币交易和外币报表折算。

外币交易指企业以非计帐本位币进行收付、结算等业务;外币报表折算,指为满足特定的目的,将一种货币单位表述的会计报表,折算成另一种所要求的货币单位的会计报表。

三、汇率
汇率,即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比价。

汇率的标价方法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合成本国货币,外国货币数量不变,本国货币数随汇率变化而变化。

大多数国家采用这种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则刚好相反。

(见P27)
汇率按付款期限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即期汇率,是买卖成交后第二个工作日应交割的外汇汇率。

远期汇率,按事先说好的,在将来据以交割的外汇汇率。

远期汇率有两种表示方法。

(P28)
补充: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日汇率近似的汇率,通常采用当期的平均汇率或加权平均汇率,也可能是当月一号的外汇汇率。

企业通常应该采用即期汇率作为折算汇率进行折算,但汇率变化不大的,也可以采用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作为折合汇率进行折算。

折合汇率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四、汇兑损益
概念,P28.
东北财大版高财的定义:汇兑损益指发生的外币业务在折合成记账本位币时,由于业务发生的时间不同,所采用的汇率不同而产生的差额;或者是不同货币之间兑换,由于采用的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折合为记账本位币的差额。

汇兑损益的种类:交易汇兑损益,兑换汇兑损益,调整外币汇兑损益,外币折算汇兑损益。

(记住,并知道每种汇兑损益指什么)
五、外币交易会计的基本方法
1.单一交易观:将企业发生的外币购货、销货业务,以及以后的账款的结算视为一笔业务的两个阶段,外币业务的购货成本或销售收入,取决于结算日的汇率。

单一交易观,期末不确认汇兑损益。

2.两项交易观:略(书P31)
六、我国外币交易会计核算的原则(必须记住,并会运用)P33-34
1.复式记账。

2.用即期汇率会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

3.外币账户的余额,月末用当日汇率调整,差额计入汇兑损益。

七、外币业务的账务处理(为必考考点)P34-45
(内容此处略去)
P35 例1-3,例1-4;P36 例1-5,例1-6;P37 例1-7;P40 例1-12;
八、外币报表折算的主要方法(重要内容)
1.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和负债统统划分为流动与非流动两大类。

流动性项目以现行汇率折算,非流动性项目以历史汇率折算。

利润表各项目,折旧与待摊费用以相关资产的历史汇率折算,其它收入费用以会计期内平均汇率折算。

2.货币与非货币项目法: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划分为货币和非货币两大类,货币性项目按现行汇率折算,非货币性项目和业主权益项目,以历史汇率折算。

折旧、摊销费用、销货成本以历史汇率折算,其他费用、收入以期内平均汇率折算。

3.现行汇率法:资产负债表所有资产负债项目,以现行汇率折算。

权益类(实收资本),以历史汇率折算。

利润表中,收入和费用,已发生时的汇率折算,也可按期内平均汇率折算。

4.时态法:要求现金应收应付项目,资产负债表日汇率折算,其它资产和负债项目依据其他型按历史汇率和现行汇率折算。

P48
九、会计报表折算差额的概念及处理(很重要,必须记住)
折算差额是指,在报表折算过程中,由于采用的折合汇率不同而产生的差额。

处理方法有:1、做递延损益处理;2、作当期损益处理。

十、我国会计报表折算的一般原则
1.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除“未分配利润”外,其它采用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

2.利润表的收入的费用项目,采用交易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也可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日即期汇率相似的汇率折算。

3.上诉折算所产生的外币报表折算的差额,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下单独列示。

4.比较财务报表的折算,比照上诉规定处理。

本章分值估计:13分,其中第七项10分。

第二章所得税会计
一、所得税的性质
有两种观点:费用管和收益分配观,所得税会计的前提是所得税属于费用,而不是收益分配(有点印象就行了)。

二、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沿革
1、应付税款法(收付实现制,已废除)。

P66
2、以利润表为基础的纳税影响会计法: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造成的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分摊到各期。

缺点是不能充分完整的反应所得税的会计信息。

(考试时,在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是常用到这种方法)
3、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认为企业的收益等于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增加值。

我国的所得税准则采用这种核算方法。

(考试时,在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是常用这种方法)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
1、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2、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3、确定暂时性差异。

4、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负债的确认额和转回额。

5、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

6、确定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

四、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必须掌握,会确定计税基础)P71-72
五、永久性差异(会识别暂时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即可)
六、暂时性差异(必须掌握,会计算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1、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资产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负债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2、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负债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

资产的暂时性差异(详见P76-83),
产生资产暂时性差异的三种情况:
(1)资产发生公允价值变动,其账面价值发生变化,而计税基础不变,差额为暂时性差异。

(2)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其账面价值发生变化,而计税基础不变,差额为暂时性差异。

(3)计提折旧或摊销时,由于企业采用的折旧方法与税法采用的折旧方法不同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三种变化,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则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小于则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负债的暂时性差异
产生负债暂时性差异一般有两种情况
1、预计负债:会计上确认预计负债,但税法上其计税基础为0;
2、预收账款:会计上处理为预计负债,但其计税基础为0;
特殊情况下的暂时性差异:
掌握可抵扣亏损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企业发生亏损,可在5年内税前补亏。

(会做2011年1月,第34题就行了)P94 例2-16
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在计算当期应纳所得税时,均要先扣除。

附加内容:几种常用的折旧方法
1、直线折旧法(平均年限法)
年折旧额=(原始价值-预计残值)/使用年限
2、工作量法(略);
3、余额递减法(略)
4、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
某年年折旧额=该资产年初账面价值*年折旧率;
(倒数第二年的折旧额为当年年初该资产的账面价值除以二,最后一年的折旧额与倒数第二年相等)
5、年数总和法
假设该资产的使用年限为n年,则使用年限总和为S=n+(n-1)+···+1=n*(n+1)/2;
每年的折旧率=当年年初该资产可使用年限/S;
每年折旧额=当年折旧率*(资产原始价值-预计残值);
七、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算(必须掌握)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适用税率P99 例2-20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适用税率P105 例2-22
P107 例2-23
注意:适用税率为暂时性差异预期实际抵扣或缴纳的税率,比如某企业今年缴纳所得税的税率是30%,而税法规定从明年起所得税税率调整为25%,则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是采用的税率为25%。

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以预计未来可实际抵扣额为限,比如某企业今年发生亏损1000万,而预计未来未来五年的税前利润总和仅用700万,则在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只能以700万*适用税率。

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况:(记住)P97-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