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潜能形成的案例
孙秀娟
从年开始,我校全面启动了由校长担纲总负责的“个案跟踪试验研究” 研究课题。
这一课题的根本宗旨,就是以“关心每一个学生,承包到每位教师”为载体,通过教师对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习上指导,心理上辅导,行为上引导”,与学生“同学、同乐、同玩、同忧”,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的目的。
按照多元智力理论的观点,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的科学界定应该是潜能待开发学生。
这一界定包含两个信息:一是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是具有潜能的,二是他们的潜能是可以开发的。
我们学校是一个非常普通的高中,生源质量不很好。
大多数学生中考成绩差。
为此我们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在全校大力开展个案跟踪研究。
成立了承包小组
以下是高三组长承包小组一个比较成功的潜能开发案例,即某同学的转化案例。
一、个案情况:
如果沿用以往的说法,当初的汪同学确实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双“差生”,也是他的组中最让人头疼的一个。
有班主任老师提供的原始材料为证。
在“学生成长登记表”上,班主任老师是这样对该生进行描述的:
品行表现:“虽未出现过重大违纪事件,但纪律观念不强,行为习惯不规范,做事马虎、拖拉。
”
学业成绩:“一般处于班级名以下,英语较差。
”
学习习惯:“课堂易分心,脱离老师要求;作业经常完不成,书写很乱。
”
生活自理:“夏天也常常不洗澡;内务不认真,生活上一些小事不会做或不认真做。
生活有时没有规律,有时不吃饭,用零食或方便面取代。
”
心理适应:“较依赖家庭、父母,不爱参加集体活动。
”
个性表现:“好言说,喜表现。
有时活泼好动。
”
特长爱好:“电脑、游戏,喜欢看通俗作品。
”
如今,汪同学同学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如下:
品行表现:纪律观念明显增强,基本消除违纪现象,行为习惯达标。
学习习惯:课堂除偶尔分心外,通常能坚持认真听课,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作业完成较好。
学业成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班级第名,期中考第名,期末考第名,这次模拟考第名。
虽然成绩有一定的波动,但进步也显而易见。
生活自理:生活教师和同寝室的其他同学反映:不讲卫生的习惯已有了很大改变,鞋、袜能及时清洗,吃零食的习惯已基本改变。
现在的汪同学确实是今非昔比。
这不光是我一个人的体会,也被其他老师、家长和全班同学所公认。
二、干预措施:
汪同学的转变,内因当然是最根本的原动力,但老师( 特别是班主任老师) 的帮助和干预也是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在汪同学转化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和承包老师主要采取了以下帮助和干预的措施:、发现闪光点,扬起希望的风帆。
当初的那位同学虽然“缺点”满身,但也有闪光点,那就是爱好电脑的“特长”。
于是他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就从谈论电脑开始。
在交谈中,发现,在电脑方面,他是我们的老师,也得知他的志向是成为业的专业人才。
在谈话结束时,老师肯定地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并因势利导地提醒他说:要成为业人才,学好文化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如果你能顺利地升入高中,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这样就有了实现理想的可靠保证。
汪同学心领神会地点头说:“老师,我知道了。
”
、表扬与激励,体会成功的喜悦。
针对汪同学“好言说,喜表现”的个性特征和学习基础差的现状,教学中,专挑最容易的问题让他回答,答对之后则大加表扬。
并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中,都以汪同学为典型,表扬他学习成绩的提高,赞赏他改正不良习惯的果断与彻底。
不但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激励了其他同学奋发上进。
、多方面关心、平等对话,使其亲师、信师。
为促进他的转化,制定了从学习习惯、品行表现、生活自理等方面全面干预的计划。
学习上,主要是表扬与激励,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品行方面,则密切关注他课堂、课间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提醒。
生活自理方面,和他达成协议:一定要保证吃好三餐,每天只能在睡前吃补充营养类和充饥类的食品,不能吃其他零食,每天睡前要洗漱;为加强监督,委派与他同寝室的另一名同学为“私家侦探”,负责侦察与汇报。
由于积重难返,开始也免不了出问题。
每出一次问题,都及时找他谈话。
每次谈话,都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
老师给予他的是提醒和努力的方向,没有指责和训斥。
几次下来,效果还真不错。
、与家庭配合,齐抓共管。
汪同学家住镇上,母亲来校的次数较多。
每次家长来校时,都把他前一段各方面进步的情况向家长汇报,并要求家长也以激励、表扬为主的方式配合老师进行教育。
家长多次心存感激地说:我确实感觉到自己的儿子有了很大的进步,感谢老师的关怀和操心,他每次回家时,都告诫他一定要认真学习,不能愧对老师的心血、辜负老师的期望。
三、工作反思:
汪同学的转化,促使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
反思后最大的收获就是,潜能待开发学生的潜能是可以开发的。
至于如何开发他们的潜能,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但我们以为,以下几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摒弃陈旧的“差生”观念,树立积极的学生观。
“差生”是应试教育体制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精英教育”的产物。
其实,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需要有高学历的“白领”,也需要有一技之长的“灰领”,同样少不了作为普通劳动者的“蓝领”。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至少包括八个方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智力的体现具有“差异性”,“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
这一理论的创立者霍华德•加德纳强调,“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我校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与它是异曲同工的。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起积极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平等地对待潜能待开发学生,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人格品质,开发他们的情商。
如果他们能成为“精英”,那当然是皆大欢喜,即使成不了“精英”,他们也都会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都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热爱学生,让学生“替代孩子”。
“热爱学生”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准则之一。
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则更为困难。
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某教育机构也曾对名教师和名学生做过问卷调查:有以上的教师说“热爱学生”,却只有的学生说“能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
对于潜能待开发学生来说,他们最缺少的就是来自教师的爱,他们最需要的依然是来自教师的爱。
《教学机智》一书中说,教师起着“替代父母”的作用。
我想,在学校生活中,如果来个双向“替代”,即教师“替代父母”、学生“替代孩子”,教师对学生的爱则能落到实处,学生也能真正体会到教师的爱。
有了爱的滋润,他们的潜能就能迸发。
、赏识、激励、鼓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不少教育成功之士总结说: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
确实,作为成年人,我们都希望别人赏识自己、赞美自己、认同自己,作为潜能待开发学生,他们更渴望得到教师的赏识、赞美。
教师的赏识、激励会使学生感动,会使他们找到自尊、找回自信,会使他们在充满爱意的激励中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和进取的动力。
有了这种良好的心态和情商,也许有一天,他们会创造出连我们自己都估量不到的成绩来。
潜能待开发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
有“毛病”不足为奇,因为人生就是一个朝着完美目标不断迈进的过程。
有“毛病”也不能说明他们就朽木不可雕,因为钻石也是经过精心雕琢才由黯淡变得璀璨夺目的。
善待他们吧,如果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今天的潜能待开发学生说不定就是明天的瓦特、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