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总学时:60 学分:4理论学时:60 讨论学时:无开课学院:社会学院适用专业:社会学大纲执笔人:庄华峰、马陵合大纲编写时间:2007年1月教研室主任审核:赵怀娟教学院长审定:周晓光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社会史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系统讲授使学生掌握中国社会史的理论体系和只是框架,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历史上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现象,析其源、辨其流、叙其程、述其果,进而讲述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众传承的互动关系,考察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和行为论理的形成演变过程。

社会史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具有重要联系。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时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打破教师一言堂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留出一定空间,精选出带有典型意义、学生能力可及的论题在学生中开展课堂讨论,以发挥和激活学生的学术思维。

通过互联网跟踪国内外高校社会史课程的教学动态,并引出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宽学生的视野。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技艺,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以减少课堂内容的枯燥性,增强课堂内容抽象表述的直观性和简洁性,从而把中国社会史课程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本科程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社会史相关理论、社会史研究方法;婚姻生活;信仰习俗;灾害史与生态环境变迁史;近代社会转型与社会生活的过渡性特征等。

难点:社会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尤其是社会学与社会史的嫁接)、社会史资料的整理和挖掘、社会变迁、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含数量)中国古代社会史部分三、正文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社会史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习意义,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重点难点】中国社会史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社会史研究方法等。

第一节社会史的界定及其学习意义一、西方学者对社会史的研究西方社会史研究由年鉴学派兴起,历经其兴起期、兴盛期,其研究内容不断扩展,包括身体史、日常生活史、生态环境史。

二、中国学者对社会史的研究中国学者对社会史的研究历经兴起、扭曲、基本停顿、复兴、迅速发展等阶段,其内涵不断丰富,其方法不断改进,并融合多学科知识。

三、学习社会史的意义学习社会史有助于扩大了研究视野,促进了中国史学学科体系的革新和史学总体格局的形成,是历史学走向繁荣的手段和走向新阶段的起点,同时,为清除封建主义残余,移风易俗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贡献。

第二节怎样学习中国古代社会史一、明确学习、研究社会史的指导思想开展社会史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对社会史研究的对象、范畴、作用作过系统的论述。

因而,社会史在研究过程中,还要构建本身特有的理论。

二、引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史的主要方法有:个案研究法、参照比较法、精确计量法和相关学科渗透法等方法。

【思考题】1、列举三个以上的学者对中国社会史研究对象的看法。

2、中国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3、学习中国社会史有哪些重要意义?第二章中国古代饮食生活【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人类饮食生活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内涵。

同时,通过对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具体讲授,使学生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

【重点难点】饮食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及其功能等。

第一节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人类的饮食生活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行为事象,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它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形式的总和,其变化主要反映在饮食结构和方式变化方面。

一、古代饮食结构的变化以谷粒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饮食特征。

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一直遵循着“五谷为养”的传统,以稻麦为主,兼吃杂粮。

古代,肴是指鱼肉等荤菜,羞是指美味食品,核是指蔬菜果核食品,所以,菜肴是经过烹饪调制而成与主食搭配摄用的荤素菜的总称。

主食演变菜肴演变二、古代饮食方式的变化先秦时期,中国先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席地而食。

到商周时,富贵人家中还置有食案。

用餐制度方面,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用餐制度。

周秦时期较为普遍的是一日两餐制,而上层社会已经有三餐的食俗了。

用餐方式用餐制度分食制寒具第二节酒的起源及其功用一、酒的起源与发展关于酒的起源,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曾经留下过许多记载,其制酒技术以唐为转折点,唐以前,大多为自然发酵酿成的米酒或果酒,酒精的含量很低,唐以后,酿酒技术发展,酒精度数变高。

此外,中国古代已有酿造果酒的技术,如葡萄酒等。

“第五大发明”杜康米酒果酒药酒二、酒的功用古往今来,酒始终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饮料,但酒不是一般意义的饮料,而是一种特殊的饮料。

酒对于人类具有以下的作用:刺激人们的感情,在人们神经活动过程中起着催化作用;用于各种礼仪,即古人所谓“成礼”;对文学艺术具有催化作用。

刺激感情酒以成礼激发灵感三、酒祸与酒禁漫长历史中,因饮酒不加节制而失礼、误事或影响朝政,最终导致杀身亡国的酒祸几乎俯拾皆是。

主要表现在:一是纵饮而早丧;二是滥饮而猝死;三是贪杯罹灾祸。

正是因为过度饮酒,既能使人伤身减寿,丧德败性,又浪费粮食,中国早从夏代始,就不断有酒禁的诏令和呼声。

酒祸:早丧、猝死、灾祸;酒禁:酒诰、中圣人。

【思考题】1、试阐述古代饮食制度的演变。

2、如何理解“酒以成礼”?第三章中国古代服饰风俗【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服饰的历史渊源及其流变,进而进一步理解服饰流变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因素。

【重点难点】历代的服饰流变,流变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历代服饰流变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不标志。

服饰活动及其文化,既是一个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更是检测该时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体而论,服饰除了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精神生活。

它是各族人民生活内容、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外在反映。

因而各代服饰都有自己的烙印,如:一、春秋战国服饰的创新;二、考究的秦汉服装;三、开放的魏晋隋唐服装;四、高雅的宋装;五、异族风情——辽金元的服饰;六、明代恢复汉族衣冠;七、清代对服饰的改制。

胡服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袍服上俭下丰胡装公服常服“质孙服”制比甲水田衣四方平定巾花衣水脚第二节服饰的社会性服饰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深受一个时代的政治、积极、文化甚至学术的影响,它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体现方式,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内涵。

服饰的社会性内涵包括很多内容,这里主要指它的等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论理性和功能性等。

一、等级性等级性主要表现在:等级森严的冠服制;不可僭越的常服制度;服饰色彩的等级限制;服饰用料的等级要求;服饰纹章的等级规定;服饰消费的等级差别。

二、地方性服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一种物质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变化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

主要表现在用料差别和样式差别方面。

三、民族性民族性是指各民族在服饰上所表现的不同特点。

我国有着众多的民族,其服饰样式、图案、饰品都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地理环境因素生产方式因素四、伦理性古代中国,在特定的时间内,服饰是守礼尊规的一种表现,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服饰要求,这便使服饰带有强烈的论理色彩。

斩衰缌麻五、功能性中国古代,在社会生活中,用服饰来显示、界别自身所从事职业、身份的功能内涵,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服饰,是不同行业、不妥你刚身份的符号,让人一望,便知其业,便明其行,便晓其身份,这一切,恰是“以服寓功,以饰别业甲胄”的功能性内涵的真实显现。

离染服幢相衣【思考题】1、列举各代主要服饰类型。

2、举例说明服装与各民族生产生活的联系。

第四章中国古代行旅交通生活【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行旅习俗,引导学生理解行旅生活所体现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行旅习俗,行旅生活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取向。

第一节行旅习俗“行旅”,一般指历时较久、行程较远的出行活动。

由于古代地理条件的差异和人们社会身份的不同,古人的行旅习俗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并随着时代进步而有所演进,生动折射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习俗的内容和变迁轨迹。

一、卜行择吉·行神祭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有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浓重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其中,与行旅生活相关的某些习俗,也具有这种特色。

卜行择吉、行神祭祀,是行旅之前心理准备的习俗,体现出行旅生活开始时心理上的庄重与严肃。

择吉祖神二、行旅送别习俗送别时行旅生活的开端。

为行旅之人饯行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送别形式。

此外,古代送行时又有赠言赠物的礼俗。

灞桥折柳饯行三、题记行旅之人中有一部分文人学士喜欢在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地点题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古代行旅生活中的题记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汉晋以来逐渐成风,此后,更为盛行。

四、尚早·尚俭·尚快行旅之人在途中注意尽早出发赶路,以便在天黑以前找到投宿的旅店,注意节省开支,注意尽快打到目的地,也是自古就有的行旅习俗。

尚早尚俭尚快五、软脚·洗尘·接风行旅知人归来,民间一般有软脚、洗尘、接风等慰劳行旅远归者的仪礼习俗。

除此以外,旅人在远行之时,祈求神灵途中庇护,由此也产生中国古代行旅生活中的行路信仰和一系列禁忌。

软脚洗尘接风第二节价值功能与社会取向一、行旅生活的社会功能行旅生活作为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有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它在古代世界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政治教化功能、经济交流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科技催化功能等方面。

二、行旅生活的价值取向从本质上说,行旅活动实为在特定时空、特定背景、特定物化条件下,参与者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文化互动、对应体察活动,加之需求上的各异,致使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多元化态势:审美的价值取向、求知的价值取向、“察世”的价值取向、休闲娱乐的价值取向。

【思考题】1、列举中国古代的行旅习俗。

2、简述中国古代行旅生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中国古代婚姻生活【教学目的】婚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而且有什么形式的婚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形式。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类婚姻形态、古代婚嫁仪式,以及历代婚姻形式的演变过程,进而理解婚姻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