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
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展示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2、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生死对比中揭示昭君悲剧根源。
(二)、梳理小结
1、本诗运用的手法: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感情基调
1、朗读:a、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b、学生再读,感受音韵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理解复述诗歌内容。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d、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环珮空归月夜魂。(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朔漠”对“黄昏”:和北方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空旷凄清!“黄昏”又可以做空间解释:“黄”——漫漫黄沙;“昏”——一旦黄沙扬起,大漠昏暗在昏天暗地中,“独留”的“青冢”更显凄凉、孤寂,让人同情。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运用对比手法,只用了14个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可见:昭君之怨即是作者之怨
(二)、赏析诗中的颔联和尾联
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紫台”对“青冢”:富丽繁华;荒凉冷落。
3、明确感情基调:
情感基调:沉郁怨愤
三、展示交流
(一)、小组交流
再读诗歌,理解作者情感
1、学生自主朗读,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a、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b、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概括。(怨恨)
c、能直接表现出昭君怨恨的句子是哪句?(分明怨恨曲中论)
乐东中学
集体备课本
年级:高一
科目:语文
主备人:何蓝
使用人:周运湘洪海林
蒋帅王海鹏
张嘉琦陈雅文
韦照海卢承卫
周才珍何蓝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集体备课教案表
课题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
主备人
何蓝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2、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3、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二、前置自学
(一)、题解
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在《秋兴八首》中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咏史怀古诗鉴赏方法: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时怎样的。(清楚史实)
(2)、描写这段史实的原因,诗人在诗中的态度。(体会情感)
(3)、用了什么方法?(分析技巧)
课堂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2、当堂作业
背诵《咏怀古迹(其三)》全诗
七、板书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借古伤今
昭君之怨诗人之愤
教学设计
增删补改
课后反思: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让我们再一起朗诵《咏怀古迹(其三)》,想象长城外才盛开的那些清香,想象风沙呼啸的沙漠下骑马壮怀的英雄,还有那夕阳下的青冢。
六、达标拓展
(一)、拓展训练
1、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叹咏王昭君其人其事?
e、香溪水畔聪颖异常的那个女子,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异国他乡。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提示: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王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同情。这是因为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事。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二)、学生提问
五、合作探究
(一)、释疑
讨论:诗歌中的“怨”难道只是昭君之怨吗?你如何理解?
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教学难点
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增删补改
一、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