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我国宗教状况的变化,意味着宗教本质已发生变化
简析: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深刻的社会改造和宗教制度的改革,我国的宗教状况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基本消失,宗教已成为信教群众独立自主自办的事业,宗教组织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但这些变化并不能改变宗教的本质,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仍然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宗教对社会发展仍然主要起着消极作用。
误区二,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
简析:我国的宗教政策起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所谓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第二,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
第三,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可见,宗教信仰自由仅仅是我国宗教政策内容的一个方面。
但是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宗教政策的核心内容,因此有时我们把我国的宗教政策命名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不过,我国的宗教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只针对其第一点,后面基本属于对前者的深化和补充。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取哪种解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误区三,我国既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就不应该限制共产党员信教简析:宗教信仰自由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因此坚持无神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就不会也不应该信仰宗教。
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是工人阶级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他在入党时已经作出自己不信教的选择。
如果党员信了教,党组织就会令其改正;如果坚持信教不改,就要劝其退党。
因此这里不存在强制公民不信教问题,而只是坚持信教的人就不能有作共产党员的资格。
误区四,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就应该放弃对人民群众进行无神论的教育
简析: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反对在政治上向宗教宣战,反对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对待精神世界的问题,目的是团结信教群众为共同的政治目标而奋斗。
但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人民群众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
因为宗教信仰自由本身就包含着国家既承认公民有宣传和接受科学世界观的自由,也承认宗教信仰者有宣传有神论的自由。
这两种宣传都受到国家和法律的保护。
但为了尊重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各自的感情和利益,互不伤害,宣传应在一定的范围和场合进行。
一方面,无神论和科学世界观的宣传不能针对信教群众,
也不能进寺庙教堂;另一方面,任何宗教组织的教徒也不得到宗场所以外宣传有神论。
尤其应当看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对人民群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帮助人民群众逐渐摆脱有神论的影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如果放弃无神论的教育,对思想领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势必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危害。
思想领域好比土地,土地不种上庄稼,就会被杂草占领;同样,思想这块阵地,唯物主义不扎根,唯心主义就会去占领。
误区五,宗教信仰自由就是宗教活动自由
简析: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概念。
宗教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不只是一种主观的观念形态,而且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
同其它社会实体一样,宗教也是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整体与要素的统一。
宗教由四种要素构成,即宗教的观念与思想体系、宗教感情与体验、宗教的组织与制度、宗教的行为与礼仪活动。
前两者是识与情,属于内在要素,后两者是体与行,属于外在要素。
宗教信仰必然表现为宗教行为、宗教活动。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必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关系。
宗教信仰作为个人的一种精神活动、精神生活,本质上是完全自由的。
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可以信仰宗教,也可以不信仰宗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能干涉。
但当内在的信仰超出纯精神的范围,化为外在的宗教行为、宗教活动时,就会对周围的人以至社会产生种种影响。
因此宗教行为、宗教活动不可能是绝对自由的,而必然受到社会的制约,要有一定的限度。
这个限度就是“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
误区六,宗教信仰问题是政治问题
简析:所谓政治问题主要指对一定的社会和国家所持的态度——支持还是反对、拥护还是抵制,因为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就今天的我国而言,政治问题、政治态度从根本上讲主要指是否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而宗教信仰问题是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即世界观问题。
世界观的不同并不妨碍人们在政治上有一致的看法,一个人的政治态度及对社会的看法,主要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而不取决于有神无神或唯心唯物的世界观。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可以有共同的政治态度,同一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有不同的政治态度,不信教的人政治态度也不一样,这是屡见不鲜的事实。
事实证明,建国50多年来,我国各族信教群众绝大多数是善良的洁身自好的劳动人民,他们把“今生”和“来世”的利益统一起来,迸发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团结在党的周围,同非教徒群众组成一股强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洪流,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革”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党的“左”的错误,把宗教信仰问题混同为政治问题,视宗教信仰为剥削阶级思想,是意识形态领域内阶级斗争的反映,把宗教和信教群众当作“反动势力”和“牛鬼蛇神”横扫,制造了一大批冤假错案。
宗教工作的这段曲折道路,教训是惨痛而深刻的。
误区七,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简析:“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两个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
一般地讲,社会主义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指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其二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说,引导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显然不是要求作为唯心主义的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
因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宗教在思想体系和世界观上是根本对立的、不可调和的。
即使从制度上理解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也有广义狭义之分,这同社会主义经济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主义思想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一样。
所谓狭义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指反映社会主义特殊本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
如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言,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思想文化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等,都体现了我国的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本质。
广义的社会主义制度即指社会主义社会,它不仅包括体现社会主义特殊本质的东西,也包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等许多社会共同存在的一些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如政治上的民主、法治、人权,经济上的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并存,思想文化上的允许和尊重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
宗教思想和宗教道德虽然不能与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相一致,但完全可以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相适应、相协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这里使用“社会主义社会”比使用“社会主义”更科学、更恰当。
但是凡事不能绝对。
通过以上分析还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定条件下是同义词,因此我们在阅读有关文章时,发现作者在这里使用“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制度”的术语也不能说就是绝对错误的。
其实,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其核心就是要求宗教组织和宗教信仰者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要求宗教活动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要以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而绝不是要求他们放弃有神论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