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用的修辞方法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反复等。
(修辞手法是适用于句子的,是句子内部的表达技巧。
)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
这两种事物之间的性质是不同的。
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间的相似点作比。
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仿佛、像……似的、如同、像……一样、……是、成了…… 比喻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博喻、借喻等。
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都出现。
常用的比喻词是好像、如同、仿佛、像、恰如等。
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这样的句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本是抽象的概念但是诗人把它比作春水不但形象可感,而且使读者想象到愁如春水的多又连绵不绝。
暗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也都出现。
但是常用的比喻词变了,一般用的是是、成了、成为、变成等。
例如:雨溅在她的脚下立刻变成了一朵朵盛开的花。
博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还是都出现,但是喻体的数量在两个以上。
例如:贺铸《青玉案》中的句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诗人把闲愁比做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连用了三个喻体把自己的闲愁形象的表达了出来。
借喻:本体、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
句意的表达有了更大的隐蔽性,也更为含蓄内敛。
例如大片大片的雪花在我的生命里飞舞,寒风又将我的身体狠狠推远,路的身影渐渐暗淡下去。
生命里那些艰难得令人蹉跌的不幸不就是大片的雪花吗?遭遇的摧残不就是寒风吗?(这样的句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比喻修辞手法而是由比喻修辞手法演变出来的比喻义。
)拟人:就是把物当人写,使没有生命的物或者抽象的概念具有人的生命和思想。
给事物以人的感情,使语言更鲜明、生动。
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让语言具有表现力,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风背着手猫着腰一下钻到了秋的怀抱里。
拟物:就是把人当物写,或者把此物当彼物写。
例如:接着从屋子里飞出了侄子宏儿。
飞是形容鸟的动作的用在了人的身上,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
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的修辞手法。
例如:三角眼不说话了,把脖子拧到了一边。
(与借喻的区别: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补出本体,转换成明喻,借代的本体无需补出,不能转换比喻。
简言之,可以用“像”联系的就是借喻。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关或相反的语句成对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偶可以使句式整齐,严对的话(上下句平仄相反,字数一样,用字不得重复。
)又可以使句子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律感。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修辞手法。
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对偶中的反对可以看作是对比的修辞。
对比在字数上不如对偶那样要求严格,只求内容相反。
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和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
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和气势。
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设问:自问自答。
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明知顾问、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手法。
要注意区别设问句与反问句:从句型特点上看,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随问后;反问句是答在其中,让人从问中体会答案。
例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判别方法:有问不答,答在其中。
与疑问句的区别:(1)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是有疑而问,需要别人回答。
(2)反问是修辞方法中的一种,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意在肯定,不需要别人回答。
问中包含了答案,无疑而问。
反问比一般的陈述更具力量。
反问句可以改为陈述句,肯定的反问改陈述句就是否定的表达,否定的反问改为陈述句就是肯定的表达。
前者例如:你好好想想难道他那种行为是错的吗?后者例如:你的父亲批评两句难道不可以吗?夸张:夸张是一种对事物作“言过其实”的描述的修辞手法。
就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言过其实的描述。
例如:白发三千丈。
反复: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
例如:行路难!行路难!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无奈感慨和不平。
二、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括号【()】:一般多用来表示文中的注释或补充。
如:A.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现在江西省婺源县人)。
B.结果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鲁迅全集》第二卷《朝花夕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破折号【-】: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意思转换或递进;(2)表示对前文的解释和说明;(3)表示中断或插说;(4)表示语言停顿;(5)表示提示下文;(6)表示声音的延长。
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顿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一般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者并列短语。
并列的词之间用了“和”、“或”之类连词,就不再使用顿号。
顿号与“和”的作用是一致的。
多个词语并列先用顿号,最后一个用“和”。
如果并列词语结合得很紧,没有必要在行文中用停顿来突出它,则可以不加顿号。
并列词语中又有并列词语时,大并列用逗号,小并列用顿号。
顿号运用方面常见错误如:张三,李四,赵五经常到阅览室学习。
(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市一中学的校长、主任、第三中学的校长、主任都来开会了。
(此句混淆了并列词语的大小层次。
第二个顿号应改为逗号。
)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此句用了“和”,前面的顿号应该删去。
)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其主要用法有:a.用在较长的主语后面。
如:这个演员表上排列在最后一名的小角色,却赢得了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b.用在需要强调的简短主语后面。
如:北京,祖国的首都。
c.用在句首状语的后面。
如:在一个明媚的早晨,他登上了去石家庄的列车。
d.用在较长的宾语前边。
如:我不得不承认,他的实力比我强得多。
e.用在插入语前后。
如:我来北京,往少里说也有十几次了。
f.某些句中关联词后面有时也用逗号。
这往往是出于强调的需要,一般民政部下是不必停顿的。
如:劳动很艰苦,可是,我们根本不怕。
g.用在复句内部的分句间。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h.用在次序语后面。
如:第一,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加劲干;第二,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
i.用在倒装句中间。
如:多么美丽,这一朵朵鲜花。
分号【; 】:表示一句话里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只有一重关系的复句,分句间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如果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分号之间必须用分号。
如:白天,战士们坚守着已得的阵地;夜里,战士们向敌人发起新的攻击。
在多重复句内,并列分句之间必用分号。
如:依照客观规律去办事,国民经济就能够均衡地、顺利地发展;违反这些原则,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快不起来。
并列的分句出于分清结构和突出名单的需要,即使分句内部没有逗号,分句之间也可用分号。
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分界处也用分号。
如: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也用分号。
冒号【: 】:用在提示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
运用冒号时要注意其提示范围。
冒号提示的内容的末尾用句号。
如果一个句号前的内容不全是冒号提示的,则这个冒号用得不正确。
如:这种惊人产事实证明:人如果老想着钱,看不到敌人的腐蚀进攻,就会走入歧途,可见这些事实是可以作为活教材的。
(句中冒号只提示到了"歧途",不包括后边,所以用错了。
应把"歧途"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没有特别提示的必要就不要用冒号。
如:他表示:一定要来参加会议。
(冒号应该删去)比赛的结果出人预料:老年队竟打败了青年队。
(冒号应该改为逗号)在句子万分内部,不能用冒号。
如: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
(句中不能用冒号,应删去。
)“某某说”、“某某想”等后边常用冒号。
但有时不想强调提示语,或不直接引述别人的话,则不用冒号而用逗号。
如果“某某说”是在所有引文的后边,“说”后用句号。
引号【“ ” 】: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
引号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
一般用双引号,引文内还有引文,就用单引号。
双引号和单引号反复使用。
直接引用别人的话,用引号;间接引用别人的话,不用引号。
连续引用几个文段时,每段开头都要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用后引号。
引号的作用主要有:a.表示引语引语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
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
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
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使用引用时,引文末尾标点的位置要注意。
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点号放在引号里边。
如果引用的内容是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引文没有独立性,引用部分末尾不用点号(问号、叹号可保留),整个句子该停顿处则停顿,该用何点号则用何点号。
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d.表示否定和讽刺括号【( ) 】: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
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某个词语的叫句内括号。
它必须紧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被注释的词语后面需要停顿,点号要放在后括号后面。
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带有标点,其最后一个标点(问号、叹句除外)应省去。
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的叫句外括号。
句外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是一句话,那么句末点号应该保留;如果不成句,就不句末点号。
破折号【——】:表示对上文的词语的解释或表示语意某种变化。
破折号的第一作用是对上文进行解释。
这种用法与括号相似。
它们的区别是:括号里标明的语句仅是对上文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读的时候不必读出;破折号标明的语句坚前文的解释说明,同时又是正文的一部分,必须与上下文连读下来。
所以,对上文进行注释要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注释部分若是正文,就用破折号;若不是正文,就用括号。
行文中表解释说明通常只用一个破折号引出,这类语句若插在句子中而且较长,可用双破折号,即注释语前后各一个。
破折号的第二个作用是表语意的递进。
这种情况下,通常能看出破折号前后在时间上的推移、在意思上的推进、在空间上的转移、在情节上的变化。
破折号的第三个作用是表语意的转换,批语言表述中一个意思突然转到另一种意思上去,破折号前后不是同一方面的内容。
第四个作用是表示声音的中止、停顿、延长。
另外,破折号还用于连接歇后语,标明文章副标题和词、诗、文的作者及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间。
省略号【…… 】:它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文中的省略部分。
(2)表示列举的省略。
(3)表示思维的进行或跳跃。
(4)表示话语的断续。
(5)表示心情的矛盾,说话的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