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报告综述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报告综述

... .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姓名: 马艳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 社会学班级: 社会51班学号: 2215102指导教师: 丰职称: 副教授2008年6月25日农业大学教务处制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社会学专业学生马艳指导教师丰摘要:近年来,性别问题不仅成为妇女运动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时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针对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文化机制,学者们提出了社会性别理论。

笔者在广泛阅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有文献进行简要综述。

本文从社会性别的概念、发展历程、容及意义四个方面概括总结了社会性别理论发展状况及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的研究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社会性别;男女平等;女性主义The social sex theory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Ma YanTutor Wei FengAbstract:In recent years, gender issues bee not only the women's movement of the key issues of concern, but also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academic munity. Address gender inequalities caused by social and cultural mechanisms, scholars have raised gender theory. I read in a wide range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gender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contents and significance of four summary of th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results, and on this basis that the existing theory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ings.Key words:Social Sex; Gender Equality ;Feminism引言在当今社会,性别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

性别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男女不平等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妇女运动所关注的问题,而且是事关人类和谐发展的问题。

时至今日,男女不平等的现状依然普遍存在,为了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状况,从18世纪起,西方女性主义者就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妇女解放运动,为争取妇女的权利和利益的平等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斗争。

男人和女人本来只是就人的生理性别而言的,男女生而不同的生理差异决定了在社会分工中,必然存在着差别。

男女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也应该是建立在这些生理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分工的不同。

然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这种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社会分工被逐渐社会化和普遍化,人们对男女产生了固定的社会印象,认为男人和女人生来就该如此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男人和女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进而产生了男女在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审美标准等方面固定化和模式化的不同发展,造成了在社会地位、个人发展等方面的男女后天的不平等。

据此,女性主义学者提出了“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概念贯穿于女性主义诸流派,是女性解放运动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理论武器,已经成为女性主义运动的核心概念。

针对社会性别的概念、容及意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很多极有见地的看法。

本文在广泛阅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社会性别理论进行简要综述。

一、社会性别概念社会性别概念是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中孕育产生的,是女性主义思想和实践发展的结果。

8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其在学术和实践层面的影响日益增强,成为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和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分析畴。

(一)社会性别概念的涵义“社会性别”是英文gender一词的中文翻译。

在英文中,存在两个表示性别的词——sex和gender,前者指性,即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后者指性别,即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社会性别。

目前,对社会性别的概念还没有统一。

1.国外学者对其涵义的表述主要有:(1)美国史学家琼·斯科特在《性别与历史学》中进一步强调性别是一种权力关系,即一种“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成分”和“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

[1] (2)人类学者盖儿·卢宾在题为《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的论文中,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性别机制理论,认为“性/ 性别制度是制造和规着性、性别甚至于个性的一整套社会组织,这套组织(亲属/ 婚姻) 在制造性别差异的同时不断地维持着性别差异”。

[2]157(3)《牛津社会学词典》中认为:“社会性别关注男女之间由于社会结构性原因所形成的差别。

社会性别不仅指社会层次上的认同和个性,而且指结构层次上的在文化预期和模式化预期下的男子气和女子气。

”[3](4)《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性别平等政策》对社会性别的定义是:“性别指的是由社会化过程所构建的女性和男性的作用和责任。

性别这一概念也包括对女性和男性的特点、态度和行为的一种期望。

”[4]2.我国学者对社会性别概念进行了如下阐释:(1)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5](2)社会性别,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6](3)社会性别指人们由语言、交流、符号和教育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判断性别的社会标准,一整套有关男人该怎样行为和女人该怎样行为的观念和规。

[7](4)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以及基于此种划分的社会性别分工、价值评判和权利结构。

[8]上述不同的表述,角度各不相同,但表达了共同的观点,即区分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差异,强调社会、文化等因素对男女两性的影响,社会对男女两性的群体特征、角色和行为有着不同的期待和规,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和行为都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

二、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一)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从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开始,女性生存权利和地位的改善虽然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主轴,但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开始深入探究女性受压迫和遭受不平等对待的根源。

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蒙·波伏娃就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

她指出,社会性别(gender)与生物学上的性别(sex)不同,女性的不利处境不是自然的,是父权制社会建构的产物。

第一次把性别的生物学构成与社会构成相区别。

[9]1972年,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在对男女的社会和家庭分工进行研究后,在《性别、社会性别和社会》中,论证了生物上的性别(sex)与心理文化中的社会性别(gender)之间的差异。

她指出:性别分工并不是由男女生物学上的差别决定的自然体,而是社会有意造成的性别不对等的社会规,从性别规上揭示了性别的社会文化建构性和不平等性。

[10] 1975年,人类学者盖儿·卢宾在题为《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的论文中,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性别机制理论。

认为“性/性别制度是制造和规着性、性别甚至于个性的一整套社会组织;这套组织(亲属/婚姻)在制造性别差异的同时不断地维持着性别差异”。

[2]1571988年,美国史学家琼·斯科特在《性别与历史学》中,进一步强调性别是一种权力关系,即一种“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成分”和“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

[11]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先后把性别视为社会规、社会制度、权力关系、分层机制,在性别分析过程中逐步建立了性别理论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性别理论和实践迅速发展,性别的视角不仅常见于女性研究,西方各国政府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出台政策和制定发展战略时也引入了性别分析的框架。

1992年,斯特加德等人撰写的《性别与发展--实践指南》,从性别、统计、农业、就业、住房、交通、健康、家庭资源管理及实践操作等9个方面全面阐释了“社会性别式发展”理论。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社会性别理论至今仍处于不断整合与完善的进程中,但其独特的性别视角已经吸引了包括女性主义思想家在的世界各地、各界人士的关注,成为分析社会现象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二)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对于社会性别理论的了解始于1993 年在XX举办的“妇女与发展”研讨班。

当年海外中华妇女学会第一次同中国妇女研究者合作,与XX师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为期两周的“第一届中国妇女与发展研讨会”。

在会上,以社会性别一词来介绍“gender”时,引起震动。

这次研讨会开始使中国的妇女研究者们积极地学习和了解社会性别理论。

1995 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召开,是社会性别理论进一步传播的重要契机。

世妇会的文件《行动纲领》和《宣言》就是社会性别理论的产物,世妇会推动了中国妇女研究。

对于社会性别理论的探索从1993 年到1997 年,是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传播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社会性别理论的研究视角吸引了中国妇女研究者的目光。

大量的西方社会性别理论文章作品如《社会性别研究选择》、《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女权主义社会学介绍》等被翻译到了中国;《中国妇女报》对社会性别意识作了充分的宣传与报道;一些妇女理论研讨会研讨班也对社会性别作了研究和探讨,社会性别理论的思想容和研究方法在这期间被熟悉和了解。

中国的妇女活动在这个期间也特别活跃。

特别是京津地区以及、等地,出现了大批的妇女活动团体。

而在这三个地区的妇女活动中,社会性别培训最为突出。

社会性别理论自1997 年以后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从1997年至今,是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社会性别概念被引入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领域,从事妇女理论的研究学者们开始运用社会性别概念研究女性问题,研究社会性别结构、社会性别文化乃至社会性别制度,分析社会性别关系与民族、阶级、国家、经济体制的互动关系,由此推动了妇女理论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也从单一转向了多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