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社会综合管理能力不断增强通济街道依托司法所和综治办建立信访接待服务中心,建立社区问题周排查反馈制度、保外违法罪犯定期约谈管理制度等,不断强化社会稳定管理。
按照健全社会综合管理网格化监管体系、完善监管运行机制的总体要求,出台农村“1+3”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收集相关信息,划分各级网络,对社会治安苗头、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等问题进行排查登记,建立台账和档案,确定各级网络、各个责任区职责。
通过建立“1+3”网络,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社会综合管理监管网络,把网格化管理科学涵盖到整个辖区,实现了“无缝隙、无缺口”的社会综合管理监管格局。
在村、社区、企业和机关单位组建了调解室(站)19个,成员148人,分条块、分专线建立了维稳信息员20人。
已接受各类信访件14起,案件办结率95%;排查矛盾纠纷7起,成功化解7起,化解率100%;息诉息访率达85%,未发现越级上访,努力营造了一方平安稳定新局面。
开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整顿活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成效明显,确保了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抓好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受理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全年为民代理服务175件(次)。
(七)通济未来五年展望未来五年,通济街道将将坚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以培育城市特色街区经济、民营经济为抓手,大力推动辖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把通济打造成为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心。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引进大项目,稳定辖区经济发展源。
不断优化招商结构和投资环境,注重引进规模大、质量好的项目,特别是高端现代服务业项目,如沃尔玛商城项目;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的文化、旅游项目,如云际山公园旅游开发项目。
随着人民南路建成通车,下水南“三旧”棚户区改造项目平稳推进,博物馆、城市规划展示馆“两馆”建成,城南片区建设将迎来大的突破。
二是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推动传统企业的改造升级,强化对特色企业的宣传引导,推进新的企业增长点。
大力扶持福矛集团在辖区两个工业园的建设,打造产值百亿元企业。
三是培育上市企业。
积极协助芝星炭业股份有限公司做好上市工作,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是深化“为民”服务。
紧紧围绕居民关心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民生问题,继续深化“为民”服务活动,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建立“一站式”集中服务的拥有现代化服务设施的新型便民服务中心。
二是创新社区管理机制体制。
进一步明确社区职责,制定完善新一届社区的五年发展规划,改善硬件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鼓励各类组织、单位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力争建立起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模式都达到领先水平社区服务体系。
三是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努力打造全方位、多形式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社会治安运作新机制;推行“温馨计生”,创新理念和方式,构筑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新格局;进一步抓好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通过“网格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着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公益事业。
继续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集中财力解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坚持教育优先,加大幼儿园和学校的扶持力度,通济中心幼儿园力争创建南平市级优质园,通济中心小学创办农民工子女特色学校。
在城南片区新建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
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在城南片区新建妇幼保健院暨城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在城南新建一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创新基层管理体制,重视发挥各类社团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强化社区自治功能。
崛起中的通济街道通济街道党工委通济街道办事处2014年6月印制(一)基本概况通济街道办事处位于建瓯市中心,地址在南门市场79号。
街道所辖范围为城区西南部和松溪河以南;东与小桥镇、东峰镇接壤;南与南雅镇相接;西与瓯宁街道交界,北与芝山街道、建安街道毗邻。
总面积41.39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38.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08亩。
辖东溪、南门、三门三个行政村和桥南、南门、陶朱三个社区居委会。
2013年末,总户数4560户、总人口13554人。
通济街道党工委共建立党组织36个,其中设党工委1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31个(其中非隶属总支的独立支部9个,非公企业党组织11个),共有党员627人。
通济街道辖区山川秀美,古迹繁多。
据史料记载,古建安郡址就位于水南履船山下,即现在即将开发建设的城南片区内。
辖区内有光孝寺、水南塔、三清宫、通济门等名胜古迹和云际山、梨山、梅仙山、龙岗山等旅游资源。
境内浦南高速公路、建闽高速公路、横南铁路、省道303线、环城南路贯穿而过,区内有新叶大桥与城西相连,建溪大桥与城东相接,水南大桥与旧城区相通,距城东高速公路互通口仅三公里,交通便捷。
已逐渐成为建瓯城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城南110千伏变电站作为我市首座智能变电站投入试运行。
人民南路开工建设,水南江滨大道、东岳大桥、放生池大桥等已列入规划建设,通济街道即将迎来跨跃式的大发展。
(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3年全街社会总产值208988万元。
其中:农业产值4459.16万元;规模工业产值146332万元。
农民均纯收入8785元。
企业实缴税金299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391万元。
财政总收入451万元。
工业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增长稳中有升。
工业企业总数214个,其中规模工业企业10个。
拥有产值超亿元企业7家,分别是福矛集团黄华山酿酒有限公司,丽瓯人造板有限公司,顺裕(建瓯)混凝土有限公司,芝星炭业股份有限公司,盛洲食品有限公司,圣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龙兴茶叶有限公司。
(三)重点项目推进有力通济街道近年来承担的重点项目有7项。
一是老桔园安置房建设项目。
项目已全面完工并交付使用,已有80户回迁安置户搬迁入住。
二是人民南路改造建设项目。
该项目已全面完成126户拆迁户征迁工作,工程已开工建设,2014年底将建成通车。
三是城南片区综合开发建设项目。
建设总面积1858亩,可开发面积约1000亩,片区内将新增居住人口3.5万,建设中学、小学、医院、市场、停车场等设施。
目前已投入1.2亿元完成征地95%。
老桔园安置房已竣工,三江国际、中信豪庭两个楼盘正在建设中,相关的路网、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将相继展开。
四是下水南“三旧”棚户区改造项目。
该项目列入2014年福建省城市棚户区改造建设重点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039亩,包括城市规划展示馆、博物馆、妇幼保健院、小学、水南江滨公园、防洪堤、亲水平台、南湖公园、光孝寺广场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南路(郡城大道)等市政道路建设,项目于2014年6月正式启动建设。
五是市博物馆、市城市规划展示馆建设项目。
建瓯市博物馆和建瓯市城市规划展示馆已确定选址南湖片区,“两馆”由国家级设计大师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邢同和设计师设计,外观气势恢宏,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是目前我省县级面积最大、绿色节能星级标准最高的“两馆”建筑,2014年6月“两馆”用地的征迁工作已经开始,力争在两年内建成投入使用,将成为我市新的标志性建筑。
六是城南江滨路、防洪堤建设项目。
城南片区江滨路、防洪堤及景观工程建设属闽江防洪工程南平段(三期)项目工程之一,包括堤防、道路及景观工程三个部分。
目前,已完成投资估算,综合性规划建设方案已委托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进行施工图设计,设计方案计划分为上水南段和下水南段,总长约3.17公里。
七是城南路网建设项目。
已完成用地报批和工程建设施工图纸设计,规划设计分为西片、东片一期、东片二期三个片区,建设用地面积约76000平方米,初步设计方案已通过评审,2014年已逐步开工建设。
预计于2016年12月建成。
(四)民生环境逐步改善通济街道立足各社区的区位优势和工作要求,建设“服务型社区”-桥南社区、“文明型社区”-南门社区和“民生和谐社区”-陶朱社区三大特色社区。
完善社区托老养老服务体系,在三个社区全面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开展“幸福农村”创建活动,全面提升辖区三个村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投入10余万元,整治清理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在三个村设置垃圾筒100个,并设立垃圾集中转运站2处,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
投资200多万元,完成水库除险加固2座,人饮工程2处;柏油路面改造建设3公里;乡村水泥路硬化1公里。
组织文化下乡活动,经常举办广场文艺演出、放映露天电影,活跃了村居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建成农民健身点2处、农家书屋3处。
农村公共服务不断拓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逐步提高。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和计生工作得到进一步巩固。
全街道共有育龄妇女3492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716人,占总人口的20.0 %;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为91.37%,稳定在低生育水平;全年征收抚养费74.88万元;落实各项奖扶奖励制度,全年奖励落实兑现85780元。
教育投入持续增加。
总投资480万元的通济中心幼儿园改造建设项目全面竣工并投入施用。
在通济中心小学设立“奖教奖学金”,筹集社会资金21万元,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民政工作稳步协调全面发展。
全街低保户154户、293人,年发放保障金70多万元。
扎实推进劳动保障工作社会化建设。
为1365人建立下岗人员台帐,3050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完成1448名企业退休人员的资格认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