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宏观经济学》答卷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预算赤字一直是美国经济的一个长期问题。
当里根总统在1981年入主白宫时,他承诺要缩小政府开支并减税。
但他发现减少政府支出在政治上比减税困难,结果就开始了大量预算赤字的时期,预算赤字不仅在里根时期持续,而且还持续到乔治.布什和克林顿时期。
下表反映了80年代以来美国各种储蓄衡量指标的变化。
80年代开始时,美国政府开始有巨额预算赤字,公共储蓄占GDP 的百分比下降了2.4%。
同时私人储蓄略有下降,国民储蓄下降了约2.9%。
注:以上数据异根据通货膨胀做了调整;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
问题:
1)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一国的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及公共储蓄有何影响?
2)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消费和投资有何影响?进一步分析对贸易余额,实际汇率会有怎样的
影响?大国和小国有怎样的区别?
3) 当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对子孙后代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当期的政策决策者更关心
当期的利益?(50分)
2、试述“唯GDP 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危害。
(50分)
答:
1) 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降低利率、降低税率、银行准备金率、增发国债。
这些措施都能刺激个人及企业、政府的投资、消费,并且刺激经济增长、失业率下降。
所以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国民、私人、公共的储蓄有引导消费和投资的作用,从而这些储蓄就降低啦。
2) 由于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所以利率、 税率、银行准备金率都会不同程度的降低。
1. 利率降低能都刺激储蓄量流向投资和消费,贷款量增加、而贷款多用于投资、消费、医疗、教育等。
从而个人和企业消费投资增加。
储蓄减少。
2. 税率减少,对中产阶级一下和企业刺激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有更多的钱同来投资扩大生产经营和消费。
3.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能增加货币的供应量,能给本来贷不到钱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到资金,用于投资和消费。
所有的投资和消费并且能进一步刺激转投资和消费,自己经济增长速度。
但长期会带来通货膨胀。
对贸易余额的影响:由于资金来源的优势(税率、利率等优势),降低了资金成本,通
过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所以出口会大于进口。
贸易余额是正数。
对汇率的影响:由于出口大于进口,而产品的内在价值没有变化,短期内汇率不会有大的变化,但长期会带来本国汇率的上升。
中国的出口创汇,就带来了汇率的升高。
大国小国的影响:所谓的大国小国是指经济实力的大小。
扩张性财政政策虽能增加投资、消费、贸易余额、可往往带来通货膨胀和汇率升高。
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强大的国家往往能通过各种手段化解这种矛盾,比如美国。
有些国家则没有这个能力,例如中国。
3)对后代的影响:通货膨胀增加,汇率升高、物价上涨。
政府在选择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时候,往往是经济在走下坡路、经济增长缓慢、经济负增长。
政府可能从其他方面入手刺激经济太复杂,不易操作或者影响效果太小而使用更为简洁和快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待经济复苏以后再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来降低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再短期看来经济是波动的,长期看来,经济是平稳增长的。
2. 理论:
其一,注水GDP不仅损害地区党委政府的公信力,还会直接导致对地区经济走势的盲目乐观,从而影响到决策层的政策制定和把握,并“带动”地方领导趋于做“书面”文章,在很多地方,地区政府缺乏有效监督,多数一把手在一年内连走马观花地到自己管辖的部门和地区看一看都做不到,更无法谈深入调查研究,故决策产生偏离和表面化在所难免。
其二,GDP和所有统计指标一样具有局限性,生态环境、就业形势、收入分配状况、人民生活水平等内容都很难从中体现。
在GDP大棒指挥下,一些干部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唯拉动GDP的工作才干,唯增长GDP的项目才上,而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沉下身来,做一些无关数据却关乎民生的事情,以致于在经济繁荣的表象下,大多数老百姓并未得到多少真正的实惠。
其三,引发系列增加财政收入的短期行为。
现实中的“土地财政”、“财政依赖矿产(资源)”、高能耗财政高污染换取财政收入的“并行”,使我们的发展正在逐渐丧失可持续的后盾。
如土地财政,很多城市土地出让金已占地方财政一半以上。
2009年,我国70个大中城市土地出让金同比增加140%,北京、上海的土地出让收入达到了财政收入的40%以上。
地方政府过分依赖土地收入,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带来城市规模无序扩张,更可怕的是由此带来的集中于国土、房地产管理部门的腐败滋生。
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改善民生,而GDP 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
实际:
唯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危害是重复和盲目建设带来资源浪费。
我国60年的发展史,投资冒进、重复建设一直是困扰我国发展的顽疾。
一边限制产能过剩,一边新开产能项目,致使一些产业陷入自相矛盾的发展“陷阱”。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水泥产能过剩近3亿吨,铝冶炼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5%左右,造船业有1/3左右的产能过剩,而在建氧化铝、电解铝产能仍达560万吨和200万吨;平板玻璃已拥有生产线203条,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停产近30条,但在建的仍达有近120条;光伏产业3/4以上已经倒闭歇业,但是还有一大批项目在建或即将建设。
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使我们“主动”陷入两难境地,以光伏产业为例:从2001年到2007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由3兆瓦激增至2000兆瓦。
金融危机引发国外市场急剧萎缩,多晶硅价格从最高500美元/公斤跌至70美元/公斤,逼近国内生产企业的平均成本。
粗略估计,投向多晶硅行业的千余亿元投资约有一半将打“水漂”,能存活下来的企业不超过10家。
在产业发展陷入趋同的情况下,资源浪费更是惊人。
2002年,我国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倍,到2007年上升到3倍。
冶金、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
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6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
应清醒看到,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人均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
资源不能再浪费,否则就将真的“断了子孙的活路”。
与此同时,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地方政府盲目发展盲目投资所形成的债务,以粤西某县为例,当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7亿元,GDP为80亿元,而政府债务就达12亿元,其中直接债务占90%;全国百强县之一的浙江某县级市,5年前的政府性负债就已逾24亿,债务率达310%,超过警戒线210个百分点。
粗略估计,目前全国地方政府负债总额可能已超2万亿,其中乡镇政府债务规模约7000亿左右。
数年乃至数十年都还不起的债务,其实已代表着一些地方政府的“隐性破产”,其将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比全球金融危机还严重。
唯经济增长的危害还表现在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发展不可持续。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障碍和隐患,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地稳步发展。
粗放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昂的环境和生态成本之上的。
据统计,我国1/3的土地上遭遇过酸雨的袭击,土地荒漠化增量每年增加2460平方公里;1/4的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
我国的污染损失每年约占GDP的5%,其中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因污致贫”、“因污返贫”的现象。
某县因皮革产业造成的水质、土壤等污染使其经济总量由全省第29位降至93位,还造成了严重的人体健康危害,连合格兵源都难以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