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工程概况一、编制依据1、昆铁家园小区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设计图。
2、采用规范、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其他有关现行国家标准及规范、规程。
二、工程概况本工程支撑结构格构柱,格构柱主要包括格构柱和立柱桩两部分,上部格构柱为钢构件,下部立柱桩为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基础,部分为利用工程桩作为立柱桩。
立柱桩共计60颗,利用工程桩作为立柱桩40颗。
工程桩桩径为A800mm,立桩桩桩径为A1000mm,东西栈桥区域格构柱共9颗,尺寸为600×600mm,非栈桥区域格构柱91颗,尺寸460×460mm。
桩身砼强度等级为C30水下混凝土。
三、地质、水文条件根据甲方提供的岩土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地质分布为:(一)第四系人工活动层(Qml)①1杂填土:杂色,中压缩性(a1-2=0.40MPa-1)土体结构松散、欠压实,含大量建筑垃圾及砖、瓦碎片等,局部地段上部为混凝土路面。
该层填土为原有房屋建筑时回填土,属新近填土,厚度0.50~9.70m,平均3.77m,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①2素填土:褐黄、褐红色,中压缩性(a1-2=0.35MPa-1)。
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局部地段为粉土。
属新近填土,顶板埋深0.50~5.70m,厚度1.10~6.10m,平均3.44m,整个场地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
(二)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②粉质粘土:褐、褐黄色,可塑~硬塑状,中压缩性(a1-2=0.48MPa-1)。
切面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顶板埋深1.80~9.70m,厚度0.50~3.40m,平均1.68m,场地的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三)第四系冲积层(Qal)③1圆砾:褐黄色,稍密~中密,砾石磨圆中等,粒径1~30mm,成份为砂岩、石英砂岩、灰岩,其成分较杂,由粉质粘土、砾砂充填,级配较为均匀;顶板埋深1.90~11.80m,厚度0.50~6.80m,平均2.88m,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③a1粉质粘土:灰、深褐灰色,可塑~硬塑状,中压缩性(a1-2=0.37MPa-1)。
切面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低,顶板埋深6.80~9.20m,厚度0.60~4.80m,平均1.93m,呈透镜体分布于③1圆砾中。
③2圆砾:兰灰色,稍密~中密,砾石磨圆中等,粒径3~40mm,成份为砂岩、石英砂岩、灰岩,由粗中砂充填,级配较为均匀;顶板埋深3.50~20.00m,厚度1.00~14.20m,平均7.60m,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③2a粘土:褐灰色,软塑~可塑状,具中压缩性(a1-2=0.46MPa-1)。
切面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中等;顶板埋深4.50~18.00m,厚度0.50~2.60m,平均1.62m,呈透镜状于分布于③2圆砾中。
③b2粉土:灰、褐灰,湿,密实~中密,中压缩性(a1-2=0.31MPa-1)。
局部相变为粉砂,粘粒含量百分率3.40%~10.60%,平均8.00%。
摇振反应中等,切面无光泽,韧性低,干强度低,顶板埋深6.50~18.80m,厚度0.70~3.00m,平均1.55m,呈透镜体分布于③2圆砾中。
(四)第四系冲湖积层(Qal+l)④1粉质粘土:兰灰、褐灰色,可塑~硬塑状,具中压缩性(a1-2=0.33MPa-1)。
切面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局部少许颗粒状钙质结核;顶板埋深15.70~23.80m,厚度0.50~6.30m,平均1.77m, 全场地均有分布。
④2粉土:局部相变为粉砂,兰灰、褐灰色,局部为灰黑色,中密~密实,湿,无光泽,干强度低,摇震反应中等,粘粒含量2.30~16.60%,平均7.85%;顶板埋深13.70~27.30m,厚度0.60~12.20m,平均3.97m, 全场地均有分布。
④2a砾砂:褐灰、兰灰,松散~稍密。
粒径0.8~10mm,粘粒含量0.00~7.10%,平均7.10%,成份为砂岩、灰岩,由粉质粘土充填,局部含有钙质结核;顶板埋深15.70~30.00m,厚度0.50~2.50m,平均1.22m, 呈透镜状分布于④2粉土层中。
④2b粘土:兰灰、深灰色,可塑~硬塑状,具中压缩性(a1-2=0.35MPa-1)。
切面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顶板埋深17.80~24.20m,厚度0.50~5.70m,平均1.68m, 呈透镜状分布于④2粉土层中。
④3粘土:褐灰、深灰色,可塑~硬塑状,具中压缩性(a1-2=0.32MPa-1)。
切面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局部少许颗粒状钙质结核;顶板埋深18.90~33.80m,厚度0.70~15.50m,平均5.69m, 全场地均有分布。
④3a粉土:、褐灰、灰色,局部为灰黑色,中密~密实,湿,具中压缩性(a1-2=0.23MPa-1)。
韧性低,干强度低,摇震反应中等,粘粒含量4.40%~16.60%,平均8.75%;顶板埋深20.20~34.20m,厚度0.50~5.20m,平均2.17m, 呈透镜状分布于④3粘土层中。
2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周边水文概况拟建场地西北侧约50m处为盘龙江,盘龙江作为昆明市重要排水河流,常年保持畅通,流量为100~200(m3/s),河道宽30~32m,勘察期间水深为1.60m,河流水面高程1887.90。
地下水类型及特征在勘察期间,钻孔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内地下水埋深2.90~6.80m,地下水水位标高1884.22~1888.54m。
根据勘察场地含水介质的不同及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和水动力条件的差异,区内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孔隙水两大类。
(1)上层滞水上层滞水为滞留在表层的杂填土、素填土及部分冲洪积相粘性土孔隙中的地下水,富水性弱,此层水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较大。
(2)孔隙水场地内地下水埋藏较浅,根据本次勘察孔揭露地下水情况,本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略带承压性,主要含水层为③1层圆砾、③2层圆砾、④2层粉土、④4层粉土、④a2层砾砂、④6层粉土、④3a层粉土、④5a层粉土、④7a层粉土等,富水性较好,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盘龙江水补给,补给来源较丰富;其水位埋藏较浅。
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2.90~6.80m。
第二章施工部署一、生产准备(一)、人员准备:根据施工作业计划,安排施工人员。
施工人数由作业队根据项目部统一安排,劳动力安排如下表2-1:表2-1 劳动力安排表(二)、施工机具及材料进场准备;1、施工机具:为保证施工要求,我项目部计划在立柱施工过程中投入以下机械设备,如2-2表所示:表2-2 施工机械设备表2、施工材料:桩身混凝土:采用商品水下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钢筋: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有产品合格证,表面清洁无锈和油污。
并按要求进行取样做机械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格构柱:格构柱角钢强度为Q345,缀板强度为Q235。
二、技术准备1、根据地质报告及现场实际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并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按立柱、立柱桩平面图,设置桩位轴线、定位点;测定高程水准点。
放线工序完成后,办理验收手续。
3、钻孔桩操作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技术交底;操作前对机械和设备进行安全可靠的检查和试验,确保施工安全。
三、施工条件施工场地较小,其中两个主体施工单位在施工试桩及工程桩,场内大型施工机械较多,存在较多交叉施工影响。
立柱桩桩机的展开施工,按项目部整体规划及设计要求,先施工第一道支撑范围内的立柱桩,后施工第二道撑及栈桥范围内的立柱桩的顺序,因此立柱桩分段施工时,其区域内与工程桩重合部位的立柱桩,需要与主体单位相互配合施工。
四、施工作业区划分根据施工现场情况,为保证工程有序施工,将立柱桩划分为3个分区,先施工1区(第一道支撑范围),后施工2区(西侧第二道支撑范围),最后施工3区(东侧第二道支撑范围),施工分区及施工顺序详见图3.1。
第三章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一、施工工艺格构柱主要包括钢立柱和立柱桩两部分,上部钢立柱为钢构件,下部立柱桩为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工艺如下:钻架定位→钻孔→第一次清孔→测孔深→安放钢筋笼→固定安放格构柱→下导管→第二次清孔→测孔深(合格后)→格构柱中心线较正→灌注砼→钻机移位(一)立柱桩施工1、测量控制方法根据施工图纸及现场导线控制点,使用全站仪测定桩位,根据地质情况直接定点或打入木桩定点,并以“十字交叉法”引到四周作好护桩点。
2、护筒埋设据桩位标志,开挖护筒孔,护筒直径比设计孔径大20cm,护筒高度不小于1.8m。
放入护筒后,护筒孔坑内再次精放桩位点,吊线锤校验垂直度,校正护筒位置和垂直度并固定,护筒与坑壁之间用粘性土夯填实,确保护筒位置的持久准确及稳定。
护筒应使用钢护筒,能承受地面附加荷载产生的侧压力,根据工程地质,护筒直径比设计孔径大20cm,埋设深度应不小于1.5m,护筒宜高于地面30cm,防止地表水流入;放入护筒后,护筒孔坑内再次精放桩位点,吊线锤校验垂直度,校正护筒位置和垂直度并固定,护筒与坑壁之间用粘性土夯填实,确保护筒位置的持久准确及稳定,护筒中心位置偏差不得大于30mm。
3、钻进成孔成孔开始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施工过程应做好施工原始记录。
钻机定位时要求钻机安装稳固、周正、水平、安全可靠,确保在施工中不发生倾斜、移动。
保证钻塔滑轮槽缘、锤头中心和桩孔中心三者在同一铅垂线上,并且锤头中心与桩孔中心偏差不大于20mm,确保钻孔的垂直度与桩位偏差满足设计与规范要求。
护壁泥浆:根据本工程地质特点,注入口泥浆比重指标定为≤1.15,排放口泥浆比重指标为1.20~1.30,泥浆采用自然土造浆。
开孔时,应低锤密击,如表土为软弱土层,可加粘土块夹小片石反复冲击造壁,孔内泥浆面应保持稳定。
在各种不同的土层岩层中钻进时,其冲程按其参数进行。
每钻进深度4~5m验孔一次,在更换钻头前或容易缩孔处均应验孔。
本工程桩基持力层中风化,当孔深已达到设计要求时,应立即由质检员通知现场监理及勘察单位代表到场验孔并量测孔深,孔深偏差保证在±10cm以内。
沉渣厚度以第二次清孔后测定量为准,需不大于5cm。
4、清孔清孔的目的是调换孔内泥浆,消除钻渣和沉淀,利用成孔的正循环系统直接进行。
清孔分二次进行,第一次清孔在成孔完毕后立即进行,将钻头提离孔底80~100mm,向孔内输入新泥浆,把桩孔内悬浮的大量钻渣的泥浆替换出来,直到清除孔底沉渣。
第二次清孔在下放钢筋笼和导管安装完毕后进行。
采用导管压入新浆的方式进行,利用向孔内输入新泥浆,维持正循环30min左右,清孔后淤泥厚度不大于10cm,清孔结束,会同监理人员对孔深,孔底沉渣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填写成孔验收单,清孔后半小时内应灌注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