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校友事迹材料
1947年生于上海的资料站,1965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1968年下放太仓电子仪器厂。
1980年考取中国纺织大学研究生。
1989年赴英国留学,先后进曼彻斯特大学、keele 大学。
注册兼职博士课程仅一年余,便拿到了生物工程学的博士学位。
之后在keele大学期间发明过多种植入式生物传感器,及与血液相溶性与兼溶性的高分子聚合物。
2001年回国创业,成立苏州资料站仪器有限公司。
目前已与国内外数十家政府机构、国家实验室、大学、企业和公司建立了技术合作和业务往来。
资料站很坦率,说自己从小调皮,喜爱古代游记,想象自己将来能像李白、杜甫一样游历名山大川,接触大自然最原始的本真,然后奢望成为文人,成为诗人,能给后人留下经典的作品。
然而他大半生的经历、生涯,所从事的研究和职业却与之大相径庭。
他在人生的不可预测中逐渐成为一名在国际上小有名望的生物工程专家。
1965年,资料站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1968年来到太仓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了。
本来他会被”召唤”到新疆去的,因为他就读的那所大学,直属国防工办,分配的地方都是十分偏僻,基本不适合人群生活的地方。
他与别人调换了分配方
案,便跑到了苏州地区来。
“再教育”后,资料站成了太仓一家仅有7个人的电子仪器厂工人。
他在太仓这家小厂和另一家工厂前后工作了10年。
这10年,严格说来是他探索人生的10年,也是他积累经验,求取知识,为以后拓荒铺路的10年。
殊不知太仓原先这个小小的仅有7个人的县属厂,8年后竟成为中国纺织工业部的部属厂,在厂名的前面,冠以了”中国”两字,所有开发的产品,都得到了纺织工业部的认可。
那时,一个部属厂的荣耀有多大,过来之人是轻而易举就能掂量出来的。
1980年,资料站又成为中国纺织大学的一名研究生。
一、相遇伯乐
1989年,是资料站人生道路的一个重要转折。
他去了英国,进曼彻斯特大学留学。
他很快就脱颖而出,以自己的才干和智慧以及创造精神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就研制出了一种非常精巧的”植入式葡萄糖传感器”。
这一研制成功,立刻引起了曼大医学院vadagama教授的注意。
这一研制使血糖的检测更直接、更精确,且在临床使用也更为方便。
为此,资料站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获得了英国政府当年度的奖学金资助ors,而ors是一项专门用来资助有发明创造潜力的外国籍学生攻读博士研究生的。
资料站的这项研究成果很快被keele大学的彼得·罗夫教授发现。
罗夫教授十分高兴,电话联系上资料站,表明了希望他
去keele大学与罗夫教授面谈。
尤其让资料站觉得痛快的是,为了要他这个人,教授当场作出决定录用他作为研究员,让他10天后报到。
尽管资料站的指导老师十分希望他留在曼大攻读博士生,但资料站还是放弃了到手的ors奖学金,下决心另作选择。
罗夫教授是个典型的学者,听说资料站到了,连忙跑来,也不问长问短,只是拿着资料站交给他的这个精巧的”葡萄糖传感器”细看,看了会,沉思片刻,拿起电话就告诉校方决定将资料站留下。
资料站稍有疑虑,教授淡淡一笑说:是的,你被留下了。
没几天,资料站就接到了keele大学的正式录取通知。
于是,资料站做着他的研究员工作。
他的动手能力再度使他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里冒尖。
没多久,他的编制就被放进了该校医学研究生院,并主持临床技术支持。
所谓的临床支持就是发生在临床医学过程中极具动态性的技术研制,它的针对性、适用性也就是个性要求极强,时间要求绝对地高。
资料站曾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个心脏病人确定要开刀,由于这个病人体症的特殊性,手术中需要实时监测心肌中氧浓度,但当时没有现成仪器,需要立刻研制。
他马上在一种商品化的血氧传感器基础上加以改进,仅仅化了一天多时间就研制一种适合于监测肌肉内氧气消耗情况的新型传感器,及时应用于患者的手术和治疗过程,取得很好效果,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二、本色辉煌
在keele大学,资料站工作了十余年。
期间,他先后在国际权
威性学术刊物发表了30多篇论文,每篇都在学术界引起广泛注意。
他参加过三四十次大中型国际性学术会议,每次都向会议提交论文并在会上作高水平学术报告。
按照惯例,在英国大学攻读全职博士研究生是3年,兼职是5年。
他是兼职的,按校方规定5年才能拿到博士学位。
然而奇迹般地,资料站注册兼职博士课程才1年多,就拿到了生物工程学的博士学位。
这有点天方夜谭式的荒诞,但事实确实如此。
据罗夫教授回忆,当初他向校方提出资料站已完成博士学位的研究工作,并认为他可以进行博士学位的答辩时,校行政部门以为教授是在开着天大的玩笑。
但从老教授一贯严谨的脸上,看不到任何玩笑的迹象,于是就变怀疑为阻挠。
因为,keele大学迄今没有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人,特别是注册兼职博士课程的人,仅仅只用了一年多点时间,就被授予博士学位的。
这样做,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遗症可教授坚持说,仅凭资料站的《适用于生理ph值测量的ph传感器》、《具有血液兼容性的新型高分子聚合物》两篇论文,就足够有资格带上博士帽。
让资料站自己觉得满意的是他的几个发明。
比如“低损伤血液体外循环抽吸系统”。
这是一种利用光学传感原理研制成的医疗仪器,这种体外循环系统避免了空气的进入,从而大大减少了红细胞、血小板的损伤。
1997年,这一研究成果在香港召开的世界ieee发表,得到了权威性的肯定。
当然,他觉得最有价值的还是《仿红血细胞膜结构的新型生物材料》和《磷
脂头端复合膜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特性》论文。
论文研究了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像涂料一样,涂在植入物的表面,使植入物与人体血液造成”阻隔”,从而避免了致人死地的人体排异。
三、另辟蹊径
英国十余年,是资料站科研生涯的全盛时期。
2001年,资料站接受国家邀请,作为“留英专家报效祖国考察团”一员的身份回到祖国,分别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上海浦东新区和苏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当地有关经济团体洽谈投资、招商和技术转让,三地分别举办了大型新闻发布会。
资料站带来的项目中有”与血液相溶性与兼溶性的高分子聚合物”。
这一项目引起的震动是巨大的,然而遗憾的是祖国尚缺乏风险投资家。
无独有偶,他竟然为祖国的环保而震撼,大气污染、汽车污染、室内空气污染。
中国的几个大城市,在全球环境污染中,始终处在前几名的地位。
环保,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他心动了。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室外环境污染,尤其是工业排放的有害有毒物质。
但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环保局公布的研究文献指出: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水平一般比室外环境污染还要高得多,通常为2至5倍,极端情况下,可超过100倍。
而人的90%时间是在室内活动的。
某些地区土层中含有高水平的放射性物质,居室豪华装修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不良建筑综合症已成为一大公害,那么,他能做些什么是回国,去面对具体到不能再具体的东西,如各种建筑材料,水泥、石材、石
灰,它们含有放射性的气体氡;如各种装修材料,地毯、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的板材、油漆等,以及有机塑料制品,还有布料服装等等,它们含有很高浓度甲醛和有机挥发物气体。
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无形地压在资料站的肩头。
2001年6月,苏州资料站仪器有限公司在苏州新区成立,它由英国泰(tai)仪器有限公司和中国苏州华方电子有限公司合资组建而成。
资料站担任董事长。
该公司集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专事室内外环境和劳动保护的各种类型气体检测分析仪、安全报警器、以及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各种分析、化验、诊断与康复仪器和设备,对现有或早期产品进行升级换代。
短短两年,苏州”资料站”的高新技术,已经与国内外数十家政府机构、国家实验室、大学、企业与公司建立了技术合作和业务往来,主要的合作对象有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实验室、大学和仪器生产厂商。
这些机构或公司,都有着黄金般的橙色,他们与资料站执掌的资料站公司的合作,关键是看重其高新技术的前瞻性和巨大的市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