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业投资机制推动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变革

创业投资机制推动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变革

创业投资机制推动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变革郭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北京 100038) [摘要] 创业投资不仅是一项新技术的融资工具,还是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的协调、组织机制,是技术创新模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正在促使开放式创新成为当今世界新兴产业的主流创新模式。

美日两国的有关经验表明,创业投资是否发挥了应有作用,与该国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密切相关,因而也与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状况高度相关。

当前我国在诸多产业内企业正处于技术创新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应主动去学习和利用创业投资机制;同时,技术创新模式转变也为中国创业投资开创了新的运作空间。

[关键词] 创业投资机制;技术创新模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 F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209(2009)0520136206 近40年来,半导体、计算机、通讯、网络等新兴行业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之前兴起的产业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企业不是尽可能包办“研究-开发-商业化”链条,而是必须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技术资源。

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之间技术联系更为多维化。

这一变化属于社会资源的更优配置:就每项新知识和技术而言,使用范围扩大;对企业或技术使用者来说,其可整合和利用的技术选择空间也得以拓展。

在此过程中,创业投资机制不断演进,加速了新的技术创新模式主流地位的确立。

一、近年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关于描述新的技术创新模式,有的学者提出了“开放式技术创新模式”,有的学者称之为“创新网络化”;有的称之为“模块化”,相互之间侧重点不同但又有紧密联系。

本文采用了美国学者亨利・切萨布鲁夫提出的概念名词“开放式技术创新模式”,并在内涵上也综合了其他观点。

(一)传统技术创新模式的特点19世纪70年代企业开始设立内部实验室,标志着本文所指的传统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开始确立,即“封闭式创新”。

这一模式的基本假设是,企业所需要的几乎所有主要与重要技术都可自行研制;同样,企业研发出的技术也大都由自身使用。

因此,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管理采用了高度集权和纵向一体化的方法:企业研究部门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或产生新的创新,技术开发部门进行应用性开发,研制成新产品、设备和机器模型,生产部门生产出批量化的产品,由销售部门推向市场。

图1可约略表示这一创新模式的特点。

19世纪中晚期至20世纪初中期之间,化学、电气、汽车、电话等产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基本符合封闭式创新的典型特点。

(二)开放式技术创新模式与创业投资机制与封闭式创新相对应的是“开放式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利用内部和外部的所有有价值的创新,最大程度实现技术成果的市场化价值。

一方面企业许多内部研发的技术成果在本企业框架下不能被很好运用,因而溢出企业之外,采用新的业务模式实现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来源也迅速扩大,甚至一些 [收稿日期] 2008-10-10[作者简介] 郭戎(1972-),男,河南省灵宝市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副研究员。

图1 传统/封闭式创新模式 资料来源:[美]亨利・切萨布鲁夫著,金马译:《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盈利的新规则》,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主要的、关键技术都有可能来自企业的外部———可以是其他企业,也可是高等院校。

在1950年以前,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运营的电话系统的主要技术都可以由贝尔实验室解决;同时,贝尔实验室研制的技术也都在电话系统中得到最广泛的应用,属于较为典型的“封闭式”技术创新模式。

而贝尔实验室最经典之作———晶体管的诞生成为了一个标志。

晶体管得到最大运用之处不是电话系统,而它却是微电子行业的基础元件。

相应的,之后推动电话行业跃升的主要技术———数字交换机、光纤等也非源于电话行业企业的实验室。

[1](P22)下图2表示开放式创新。

在图中表示了这一创新模式中创业投资机制起到了媒介或者催化剂的作用。

有的项目由A企业进入B企业,或者反之,亦或直接进入市场或商业领域。

一些技术项目,无论是来自企业内部或者外部的技术项目,都经过了创业投资机制的媒介、抚育、撮合、整合之后进入其他企业或者市场体系之中。

二、创业投资机制在推动技术创新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促使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转换方面,创业投资机制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创业投资机制扩大了各类技术成果的选择空间和组合价值1.企业的技术基础快速由“技能”转向“知识”,技术成果大量外溢在新兴行业中或者与之密切相关的企业,其研究开发需要在更深层的规律层面把握产品及技术的本质,这导致企业的技术开发从以技能为主转向以知识和信息[2](P76),特别是科学知识为基础。

企业技术活动的基础化势必意味着更大的外溢性。

外溢的渠道很多,较为常见的是以许可证等方式向其他企业转移,这是技术简单的复制和扩散。

溢出的技术企业(单元)与项目,可能成为其他行业和企业的重要技术来源。

施乐公司衍生出的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在2001年底超过了施乐公司的市场价值。

大部分衍生企业技术应用领域不在施乐所擅长的复印机和打印机业,而在电脑和通信设备等方面。

[3](P10)半导体行业崛起后的一段时间里,50%的企业直接或间接源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磁盘驱动器行业内的99家新建企业里,至少有21家衍生于IBM公司。

相应地,创业风险投资业界形成了以技术企业衍生企业为对象的投资模式和专门投资机构。

[4](P31)2.高等院校成为新兴产业技术的重要供给源高等院校作为企业生产技术的直接供给者的历史几乎与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兴起同步。

传统的高校追图2 开放式创新模式求较“纯”的理论知识,其产出与企业应用技术之间的差距较大。

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企业技术发展的基础由技能转向知识,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的链条缩短,大学研究成果成为企业外部技术的重要供给来源。

半导体行业、个人计算机产业、工作站和网络产业、互联网、生物技术等新兴行业几乎都是在企业、创业投资及高校之间紧密的技术互动中产生的。

3.创业投资增加了技术的选择空间和组织价值现代意义上的创业投资形成于半导体、计算机等新兴产业滥觞时期,创业投资机构在出没企业、大学实验室寻求商机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

早期的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少,投资零星、个体,但对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来自于企业、高校或其他研究机构的技术种子,在创业投资的抚育下可以迅速成长。

创业投资辅助母体企业剥离研究成果,使得这些研究成果在新商业模式下更好地最大化自身价值,母体企业从财务投资的角度获得较好报酬,且能够专注于原有领域。

新技术产业中,一些技术主导企业,或兴办创业投资机构,或在研发与产业化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创业投资机制。

英特尔公司内部研发组织所进行的创新活动与通过公司风险投资计划资助项目紧密相连,从而获得了符合自己设计和制造工艺的技术单元。

思科公司自身不进行研究活动(Research),依靠与创业投资机构之间的良好合作,1993-2000年通过收购70多家企业,构建了自己的企业技术体系[5](P78)。

来自高校等其他源头的技术成果也在创业投资的辅助下进入了市场,也就进入了创业投资网络之中,不仅信息维度变大,而且被组合、利用和整合的可能范围也变大了。

(二)创业投资机制有效降低了复杂产品技术开发的社会总成本1.新技术产品的复杂性快速上升,内化的技术开发组织模式成本高昂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产品复杂性空前增加,且复杂产品分解后得到的各个组件依然是复杂产品(系统)。

假设将生产某复杂产品的所有环节纳入企业内部,其所需的企业规模、组织层次必会突破管理极限;同时,复杂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的组织机制也不同于传统模式。

由于从基本理念、设计、试制造、测试等过程的链条长,各环节之间既互有影响又可能在技术领域属性上千差万别。

每个环节都需要高密度的研究开发活动,因而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意味着整个系统需要重新设计和更新,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一次性顺序完成面临的系统性返工的成本极为高昂。

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企业无法完全内化产品的开发,必须放大技术选择的视角,采用某种新机制,在企业内外部的多个技术路线上的项目之间进行实验、筛选和组合。

2.创业投资发挥的创造竞争功能创业投资对单个企业抚育和资助作用众所周知。

如果放眼多组创业投资机构对多组技术项目(企业)之间的关系时,则另有一番风景。

创业投资的“创造竞争”作用表现在同时资助多个不同技术路线,但可实现相同功能的技术企业,使之相互竞争,产生可用于某复杂系统(产品)的最优技术单元(企业)。

最优者的回报的是上市或被高价并购,竞争相当“残酷”。

胜出者的地位也不是永久的,依然可能被创业投资资助的其他技术单元所替换。

在1980年代中期兴起的计算机数据存储产业中,从长期看这一行业只能容纳4家左右的企业,而有43家初创企业得到了创业投资的融资[6](P18)。

3.创业投资的信息撮合功能创业投资机构在某些地区高度集聚:在地域并不大的硅谷地区就活跃着200家以上的创投机构;通过创业投资家之间,创业投资家与企业家、技术创新者之间的大量正式和非正式交流,做到了“信息撮合”,为企业选择了最优技术单元、同时也最大化其所投资企业的价值。

对于复杂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创业投资这两项作用相当于在企业内部与外部,在不同的技术背景和环境下,同时进行了多个重复性“实验”,并在众多实验结果中进行筛选和整合。

创业投资在与有关厂商的信息交换和不断筛选中能找到一条相对、动态最优的开发与生产路径。

相比企业内部化,创业投资机制要额外付出“重复成本”。

但是考虑到复杂产品企业内部化生产可能导致急剧上升的管理成本以及返工成本,创业投资机制往往是较优的,降低了复杂产品开发的社会总体成本。

三、美日经济竞争力兴衰的另一视角:技术创新模式与创业投资机制因素美国与日本经济竞争力在1980到2000年之间的戏剧性翻转已广为人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相当复杂。

本文仅就两国在新兴产业内的技术创新模式不同、创业投资机制的差异来分析其竞争力的起伏。

(一)日美竞争力对比发生变化突出表现在新兴的信息技术产业之上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美国竞争力构成威胁或超越美国的行业主要是汽车、钢铁、家电、半导体和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服务业等。

在这些领域日本领头企业追赶上了甚至超越了美国对手。

汽车业的丰田、日产与通用、福特一争高下;钢铁业的新日铁超过了泛美钢铁,家电业的日立和松下紧逼通用电器;在早年的半导体产业中日本电气公司基本并肩于德州仪器。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在新兴的电子信息与通讯行业中的一批高科技企业———微软、电子数据、戴尔、康柏、英特尔等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占据了全球500强的前排位置,根本上改写了日美之间的竞争力对比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