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模拟题

教师资格证模拟题

2010年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题一、选择题1、选择题(12分)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 )。

A.《学记》B.《论语》C.《孟子》D.《中庸》⑵教师的根本任务是()A.教书B.育人C.教书育人D.带好班级⑶对小学生的舆论起主要导向作用的是()。

A.班干部B.教师C.学生自身D.学生领袖⑷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需要是()A.生理与安全需要B.社交与尊重需要C.求知与审美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⑸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能力是( )的总和。

A.知识与能力B.智力与能力C.体力与智力D.体力与能力⑹王强考试不及格时总是说:“那些考得好的人都是靠死记硬背的,并不能证明他们有能力,我考得差也不说明我没有能力,其实分数是无所谓的。

”这是()。

A.合理化B.反向作用C.补偿D.压抑二、判别题:1、写出你最崇拜的两位教育家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主要教育思想和一句名言。

(6分)名字主要教育思想他(她)的教育名言三、简答题:1、教学评价改革从哪儿方面入手2、了解教学对象从哪儿方面入手3、倾听技术的含义,意义及注意事项四、观点题:新课程下,不少老师认为三维目标的制定“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那“知识和能力”就不重了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五、心理辅导案例分析李**学习紧张,考前会出现头痛,又是班里的体育委员等。

问1、辅导老师还要了解李的哪些?2、李出现这种现象属于什么情况?3、李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设计一个辅导方案?六、叙述一段真实课堂师生对话实录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二)一、选择题1.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B)。

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2.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B)。

A.斯腾伯格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弗洛依德3.道德品质的基础是(C )。

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认识D.道德情感4.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A)。

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5.(C)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D)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像的C.行为的D.伦理的7.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D)。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8.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A )。

A.比较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不稳定的9.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C)。

A.新观点B.认知结构C.价值体系D.策略系统l0.认同的出发点就是B( )。

A.得到他人认可B.试图与榜样一致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D.与他人相接近11.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人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A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2.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B)。

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D.道德观13.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D )。

A.内化了的成分B.动力性成分C.非智力成分D.态度的核心成分14.(D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B.柯尔伯格C.加涅D.皮亚杰l5.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C)。

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 6.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B )。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7.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C )。

A.依从B.认同C.内化D.坚定1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A )。

A.品德B.态度C.意向D.个性19.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像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二、填空1.()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范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和()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 )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4.( )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5.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 ),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6.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 )等特点。

7.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8.了解中学生( )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9.依从阶段的行为主要受控于( ),而不是( )。

三、简答题1.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3.试简要阐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四、论述题1.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试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

因此,答案选B。

2.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

因此,答案选B。

3.C解析∶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没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人们不可能形成道德情感,更不可能上升到道德行为。

所以,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础。

因此,答案选C。

4.A解析∶从众行为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将他人的作法作为一个参照,来做出自己的选择。

所以,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选择行为参照。

因此,答案选A。

5.C解析∶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例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

因此,答案选C。

6.D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因此,答案选D。

7.D解析∶态度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因此,答案选D。

8.A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因此,答案选A。

9.C解析∶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由于在内化过程中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价值行动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而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

因此,答案选C。

10.B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因此,答案选B。

11.A解析∶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与依从相比,它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因此,答案选A。

12.B解析∶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因此,答案选B。

13.D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但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因此,答案选D。

14.D解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因此,答案选D。

15.C解析∶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认同是其经历的第二个阶段,它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因此,答案选C o16.B解析∶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根据此理论∶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是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

因此,答案选B。

17.C解析∶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由于在内化过程中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价值行动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而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相关主题